20世纪初,中国涌现的报业,是与西方工业浪潮对中国的冲击和洋务运动中发展出中国近代工业相联系的。当时办报刊最多的城市,首推北京和上海。
洋务运动之前,中国最早的工人已经出现在洋人在华兴办的企业里。如19世纪40年代,英国商人在香港创办了阿白丁船坞,那里出现了最早的华工。同时期,还有美国长老会在澳门办的“花华圣经书房”、英国商人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这里所称的“书房”、“书馆”,都是印刷厂。这事迹也告诉我们,当一种新经济出现,印刷业和报业、书刊业,是最早繁忙起来的产业之一。
可以说,是国内外新兴的工业生产力,迫使慈禧太后在1901年下了“变法诏”,表示要“实行新政”。1902年7月,中外合拍了第一部纪实电影《慈禧太后》。1904年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发行纸币,并为发行纸币开设纸厂和印刷厂。现代银行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商业和民族资本实业的发展。自1904年起,京师民族资本陆续办起了纺织厂、织布公司、卷烟厂、面粉厂、毛织厂、呢革厂、自来水厂、玻璃厂等等。1905年后,为经营铁路、电报、邮政和航运,京师又有了官商合办的交通银行。在诸种新兴的产业中,报业是直接与文化相联系的极重要的实业。
北京最早的民办报纸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编辑的《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1896年,《苏报》在上海创刊。进入20世纪后,1901年在上海创办的《教育世界》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同年底,上海还创办了《及时行乐报》,是一张“消闲”性质的小报,使报纸开始往“通俗”的方向发展。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办的《新民丛报》首次把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人。1903年《科学世界》、《绣像小说》在上海创刊,同年12月19日林白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白话报》。
1904年3月,陈独秀在昔日曾国藩创办了洋务运动第一个军事工业“安庆军械所”的安庆,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同年8月,《京话日报》在北京问世。
所谓“京话”就是“白话”。这些最早使用“白话”写作的报纸,算得上是20世纪的早期最有创新意味的报纸,对中国历史上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文言文产生了惊世骇俗的冲击,是20世纪中国采用白话文的先声。
这一时期北京的民办报纸还有《刍言报》、《宪法白话报》、《中华报》、《北京时报》、《北京日报》、《京都日报》、《帝国日报》、《国报》、《宪报》、《国风日报》、《国光新闻》等等,还有八旗子弟办的以旗人为主要读者的《中央大同日报》。诸多冠以“国”字的报纸,其实是民办的报纸,是与民族现代印刷业一同发展起来的报业,显示了民间力量、产业力量在创造一个新经济时代的伟大力量。
也在1904年,清政府于7月28日设立了官报。
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在较快发展,以铁路为例,1905年以詹天佑为“总办”的京张铁路开工,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各种新事物的出现是激动人心的,也吸引了当时先进的文化人热情投入,如鲁迅著出的第一本著作并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与人合著的一部《中国矿产志》,那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著,1906年5月11日出版。那时“鲁迅”这个笔名还没有诞生,作者署名为顾琅和周树人。胡适则在1906年当过《竞业旬报》的主笔,这一年他15岁。
1911年清朝覆灭后,北京的报业涌现出一个办报**,一时间报纸多达50多种,占全国报刊总数的九分之一,居第一位,其中以妇女为主要读者的就有《北京女报》、《女学日报》、《女子白话旬报》等。
当新兴的工业生产力在中国出现,报业对推动一个民族经济的更新,对促进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作用是巨大的。1904年,当北京出现《京话日报》时,胡适13岁,郭沫若才12岁。是报刊使用“白话”10余年后,培养了一代青年读者,影响和准备了一代渐渐觉醒的民众,才发生了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的文学革命,乃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
 
龙耀中华最新章节第四十九章中国的传媒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