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还没有结束,公元1138年1月,张瑜帅部平定河北各处,收复津门等燕京周围各处要地,大军正式进驻燕京。金熙宗率残部五千余人逃往老家黄龙,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当初完颜阿骨打领兵五千攻入关内称王,而不到三代,金熙宗没来及带上任何财物,就领着残部五千,仓皇逃回关外。
而一进入燕京皇城,那北方风格特有的高大宽厚的城墙,宏伟壮丽的宫殿,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美轮美奂的雕工画艺,无不尽显汉唐之遗风,中心大殿更是依照唐朝长安城中的未央宫修建,其务必壮阔之感,足以辐射八方,震慑天下。
此时在张瑜身旁的军师庞飞不由得为此感慨,说道:“此真乃天赐皇座于主公呀。”
此言一出,在场之人无不随声符合,尤其是秦风、隋坚等人,更是大为赞同,其中倒是岳飞、韩世忠不发一语,张瑜观此颜色道:“休要说此大逆不道之言,还不给我闭嘴。”说着,张瑜转身而去,说道:“给我将皇城封闭,等候德宗陛下前来。”
秦风等人不敢再说,喏喏跟在张瑜身后。
张瑜一行人离开皇城后,回到城外大营,张瑜大摆庆功宴,庆祝对金作战之重大胜利。几年的艰苦卓绝终于完成驱逐鞑虏之大业,众将士无不欢喜鼓舞,有的更是热烈盈眶。
张瑜举起酒杯高声说道:“我大宋子民在对金交战的过程中,倒下了太多太多,失去了太多太多,可是最终,我们还是重拾了久违的胜利,用鲜血和生命争回了国格与尊严。大宋中兴指日可待,诸位,我等满饮此杯,预祝我大宋今后国泰民安。干!”
周围全体官兵尽数起立,一同说道:“干!”皆一饮而下。
此夜无眠,此夜共醉……
如此,张瑜在燕京城中,大宴三日。直到第四日,中军击鼓聚将之时,岳飞和韩世忠托病,并未前来。
张瑜料到二人所为何事,表面也是不以为意,对秦风等诸将说道:“今日召集各位,是有一件事情相商。”
秦风道:“主公何事?”
张瑜道:“燕京城以燕山山脉为依托,链接关内关外之咽喉,又有山海、居庸等险关护佑,与河东呼应,河北为根基,乃天下不可多得之所,而重要的是,大宋之威胁,皆来自与北方,我建议将国迁移于此,利用金人未及带走的从我大宋搜刮的巨额财富,和一座无比雄伟天下无双的城池,我建议陛下迁都于此,诸位意下如何?”
张瑜此言一处,众人皆不知如何进言,隋坚说道:“主公定都何处,我等均无话说,只是洛阳身处九州之中心,乃龙兴之地,放弃不免有些可惜。”
庞飞道:“隋坚将军所说确实在理,洛阳西接关中、南连蜀中、荆州,东更是与中原相连,四通八达。确实为国都的绝佳之地,可是主公一言,道破玄机,我大宋之威胁全部来自北方,当年汴京为都,就是由于距离燕州太远,而使金人占得河北、河东而得先机,主公定都燕京,即可扼守要地而震慑北方之敌,更可让中原及南方等地得以安宁,以持续增长国力。况且此时燕京城中有数十万从各地云集的工匠和百万流离之百姓,正好为国都提供了绝佳的人力资源。臣赞同。”
秦风说道:“生于艰危而死于安乐,主公高瞻远瞩,属下钦佩。”
张瑜之建议得到秦风、庞飞等要员的支持,其他将领自然也无反对。
就在张瑜等人在大帐议事之时,韩世忠正和妻梁红玉在帐中交谈。
梁红玉道:“夫君,张大人中军聚将,你为何不去?”
韩世忠叹了口气道:“夫人不知,前日我等随张瑜入城之时,庞飞、秦风等张瑜手下要员居然有奉张瑜为尊之意,如此大逆不道,我韩某怎可与之同流。”
梁红玉道:“夫君,你可知张京是何人?”
韩世忠道:“关中人,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前途无量。”
梁红玉道:“不仅如此,夫君可知张京是张瑜大人的独子。”
韩世忠有些惊讶道:“此话当真?”
梁红玉道:“此事千真万确,我曾经到过张瑜府上,见过其妻白英有一块通体洁白的和田玉佩,前日,张京来此送交公文,我无一见到白英之玉佩挂在张京的勃颈之上。”
韩世忠道:“夫人可会看错?天下间玉佩相同的多之又多。”
梁红玉道:“以我的眼力,绝不会看错,白此玉佩实乃天下之极品,无可能又其二。”
韩世忠点点头道:“张瑜将爱子至于边关燕山大营,又不避生死让其冲锋陷阵,这是何苦呢?”
梁红玉道:“这只能说明在张瑜眼里,江山与百姓要远远超过个人之情感,张瑜大可将张京养在府中,终生享受荣华富贵,可是张瑜将爱子至于边关险境,就是说明张瑜收复失地,赶走金人,还百姓以安宁之决心。”
韩世忠道:“大宋得张瑜如此英雄,确实上天之眷顾,可是他也不能因此而篡位自立,大逆不道吧。”
梁红玉道:“夫君,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不也是陈桥兵变,篡得王位?为何天下士族没有抨击赵匡胤之谋逆,天下百姓为何没有因此而揭竿反抗,只因为此后其扫灭群雄一统天下,结束乱世而还百姓一个太平。难道夫君对徽宗、钦宗那般昏庸无道,误国误民,致使国家沦丧,千万百姓成了金人刀下之鬼,而仍然抱有愚昧的幻想?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太平的日子,就是值得我们拥护的明主,如果不是如此,即便是正宗的龙脉天子,天下人也不会信服与拥护。”
梁红玉一席话说得字字在理,掷地有声,韩世忠所想被梁红玉所言尽扫,觉得十分在理。正在此时,韩世忠忽然听到帐外有两下吱吱的脚踩雪地的声音。虽然细小,但韩世忠还是清楚的听到。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