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以后,小张瑜快乐茁壮地成长着,每次小月陪其玩耍,小张瑜都手舞足蹈,即便摔倒从不哭泣,爬起来继续玩耍,但每当看见田间麦田成熟,一片金黄之时,小张瑜都若有所思地注视着一片片的麦浪,呆呆地站在那里。
唯独不同之处,就是每逢小张瑜生日之时,其举止行为往往出乎常规,时而暴躁,时而安静,张武夫妇有些不解却也因孩子尚小儿不以为意,但他二人怎知,每逢张瑜生辰,正是对张一魂魄束缚最为薄弱之时,而张一也在为摆脱束缚,积蓄着力量……
到了小张瑜三岁之时,许氏已经让其读书写字,小张瑜在其它小朋友尽情玩耍之时,自己却在书房已经开始苦读,张武常常因此对许氏说:“小张瑜还小,别让他如此劳累。读书写字过几年不迟。”
而许氏不以为然,经常反驳说道:“孩子三岁已然记事,提早开发十分关键,况且这孩子天资聪颖,智慧过人,但凡教过一遍,都会记住,可教之才。”
但在张武多次要求下,小张瑜每天上午、下午各学习一个时辰,而其余时间,让张瑜自由活动,而爬树和游泳就成为小张瑜最喜欢的两个项目,而渐渐的,小张瑜身旁也多了个小伙伴,一个是张武结拜弟兄褚彪之子,名叫褚韦,这孩子天生健壮,力气远超出常人家的孩子,之时性格憨厚,不善交谈,但和小张瑜相处起来却十分融洽,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天天游玩在一起。
一日,正在大树下玩耍的张瑜,突然抓住褚韦的手说道:“《管子.心术》中有曰:亲如弟兄,你我相识多日,意气相投,也该结为兄弟。”
褚韦虽不知什么管子,筒子之类,但是张瑜的意思也是大致明白,欣然同意,说道:“好,我们就结拜为兄弟。”
就这样,两人还煞有其事地取来香炉,至于大树下,结拜起来,学着书中所写,张瑜:“我张瑜、褚韦今日结拜为兄弟,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完两人三叩九拜施以大礼。
起身后,张瑜将自己十分喜爱的玉佩递给褚韦,说道:“这是我送给兄弟的一份礼物,日后见此物如见吾。”
而褚韦也将自己最喜爱的带在脖子之上的金牌送给张瑜,两人互换信物后十分开心,在田野间疯跑,在田埂山高喊,好似天地之间,唯有两人一般。
三年时间,弹指一挥,小张瑜天天和褚韦在欢笑中度过,但学业并没有因此荒废,反而更加精进,《论语》、《孟子》等书已经了然于胸,更诵得赋百篇,诗几百首,而许氏让张瑜苦练书法,以颜真卿之楷书为基准,临摹写拓,几年间也颇有些相似。
而张武也不时地教张瑜一些基本功和奔跑跳跃之法,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缓解本不该属于他的过多压力。小张瑜也是颇为喜欢,学着父亲像模像样,而且十分仔细地听着父亲一言一行,而这正是张瑜最大的潜在优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身体自然也是十分健壮,不似一般读书人的儒弱,反倒多一份英气于眉宇之间。
而论武艺,此时小褚韦已颇具章法,初始的一路太祖棍法使的也是颇为熟练,而且随着体格的发育,日渐犀利,其父亲褚彪对这个儿子颇为喜爱,深得自己真传,但慢慢感觉自己已经不能满足褚韦对武艺的需求了,于是多方奔走,为儿子寻觅高师,终于寻得一处,原因也是褚彪常年乐善好施,口碑甚好,那高人愿意传授武艺,只是需要上山学艺,十年内不许下山。
褚彪爱子心切,为了孩子,也就答应下来。
如此一来,张瑜同褚韦就要就此分开了,临行前三天,褚韦一直不肯回家,呆在张瑜家中,和张瑜食则同席,睡则同塌,依依不舍。
张瑜得知后,反而安慰褚韦说道:“你我乃一世的兄弟,十
风流宋歌最新章节第三章 童年时光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