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个日子,紫英说,她想“冲刺”,说得轻松,也说得沉重。但“冲刺”啥,却未说。后来读到她的《重回“故乡”》,里面有这么一段描述:汽车朝着粤西奔驰,10多个小时后, 终于驶入一条滚滚黄尘的公路。远处吹来了一股牛栏肥的发酵味,于是大家都欢呼雀跃:“农场味,闻到农场味了!”至此,才使人突然醒悟,紫英是要打捞30年前一代人曾留下的青春欢笑、青春无奈、青春叹息以及受过百般煎熬的“那一段生活,那一段时光”。在那段生活,那段时光,他们有热爱、有希冀,有理想和对它的捍卫;他们有痛苦,有磨难,有对愚昧、落后的反叛和抗争;有“人生有如大海航行,在惊涛骇浪中搏击,要比在风平浪静行船更感到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觉醒。
正是这一代人,面对贫穷、饥苦和穷山恶水,以他们的坚毅和勇敢、单纯和热情、血汗以至生命,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可歌可泣的“战天斗地”。而作为这种“战天斗地”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紫英只不过是以一个老知青的名义,以她认为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再现了那一代人的悲苦历史与坎坷命运,从而使这一切成为区别于其他的一种独特的财富。是不是这样,请读读《岁月留痕》。
当然,紫英的初衷也许并不是要我们与她一道重温一个民族的、罕有的、历史的、悲苦的梦,一段艰难的、与血泪和在一起的日子。对于那个沉重岁月的钩沉,只是一个为着忘却的纪念。但它们毕竟“是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去谱写的历史,他们在咀嚼悲欢离合之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更为坚实的历史脚印。”(李海宁语)因此,紫英现在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控诉,还是反复过滤后的一个探讨?也很需要我们去思考。
“山野河流,曾赋予一代人沉稳坚韧的胸怀;蹉跎岁月,铸造了一代人勇于拼搏的性格。”作为知青题材,近20年已面世的作品不下百种。这种题材的发掘与创作,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可能还会源源不断。但倘若不曾有过“上山下乡”的那种不可磨灭的经历,要象紫英这样写出历史的真实,写出那一代人曾经艰难度过的美丽青春和他们的悲苦命运,写出他们当年离别洒下过血泪与汗水的“第二故乡”时发誓“死也不回这个鬼地方”、但随着时光流逝而来的那种深深的眷恋,恐怕只会是一种天真或理性化、人为化的“意识”。可以看出,紫英的这一部不在此列,可以亲近,不会陌生,不会遥远。
正因为这样,《岁月留痕》“痕”了多少,“痕”出了什么,“痕”得是否痛快,“痕”得是否足可使人满意,其实已不重要。它饱含的一切,关键是能否使我们有所思考,有所发现,认识过去,把握现在,走向未来。
写这些,纯是对《岁月留痕》的粗读粗知,不算什么,也算不了什么。
半 村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