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天,湛蓝湛蓝的。明媚的阳光洒向江面,微波荡漾,江水不时闪泛着点点金光。“红卫”轮停泊在码头,正等待着远航。
船舷边挂着一条格外醒目的大红标语,上面写着“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码头上,锣鼓喧天,号角齐鸣,象过什么重大节日那般热闹。
离码头不远的柏油路旁,停着十几辆公共汽车,刚把一批要出远门的小青年送来,附近已站满了送行的人群。
“雯雯,要注意身体,一到农场马上给我写信啊。”一个四十来岁的瘦弱女人拉着正要上船的女儿的手不住地叮咛,泪珠滴到了女儿手上。
“妈妈,你放心,我长大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你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女儿似乎也舍不得离开妈妈,只见她紧咬嘴唇,眼睛有点发潮。但她迅即挺起了胸膛,眼神里充满对未来的信心和希冀。
“哥哥,快,要开船了。”黄颖背着背包在前面急走,望着船上蚂蚁般的人群,她急得跑了起来。黄浩提着满满一网兜东西跟在后面,听妹妹这么一喊,他托了托眼镜,急忙跟着她冲出人群。
“站住!你们想干嘛?!”随着一声吼叫,黄浩和黄颖被两根涂成两端红中间白的棍棒截住了。客轮旁站着一群头戴工帽的纠察队员。
“我来送我妹妹。”看这架势,黄浩那双略带褐色的眼睛里露出一丝惊慌。
“送行的人不准超越警界线,知道吗!”一个腰上束着武装带、手里拿着一根棍棒的大个子走了过来,厉声道。
“我,我不知道这里有警界线。我……”黄浩的手微微颤抖。话音未落,却已被纠察用力推向一边,他几乎被推倒在地,眼镜也跌落地上。
送行的人围了过来,纷纷嚷了起来。
“干吗这么凶?”
“能这样对待孩子吗?”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替黄浩捡起掉在地上的眼镜,用衣角擦了擦,充满爱怜地帮他戴上。
看见人群涌动,几个纠察队员马上跑了过来,其中一个队员用卷筒喇叭高声喊道:“大家不要挤,往后靠一靠,不要超越警戒线。”
“哥哥,回去吧,妈妈就由你照顾了。记着给我来信啊!”黄颖接过黄浩手上的东西,一步一回头地走向客轮,点点泪珠滴落在衣服上。
“等一等,”黄浩趁纠察队员不注意,快步跑向黄颖,把一个纸包塞到她手里:“拿着,上船再看。”他一转身又跑回人群里。
船台栏杆上挂了两块mao主席语录牌。一块写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另一块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语录牌下面也站了不少送行的人。
放下行李,黄颖拆开了手里的纸包。“啊,粮票……”一股热流立即涌遍全身。
她立刻从船舱冲上甲板,到处搜寻哥哥的身影。码头上,头发凌乱、衣衫不整的的黄浩正搂着两个又哭又喊的孩子。
那不是小平和小娟吗?两个孩子一个十岁,一个七岁,是他们的邻居。他们的爸爸妈妈已被造反派抓去好几个月了,正隔离审查。他们有个叫小芸的姐姐,还不到十六岁。
“难道小芸也要……”黄颖急忙转身在人群里寻找小芸的身影。
这时,小芸正靠在船舷旁,看着哭喊的弟妹泣不成声。
“小芸!”
“黄颖姐!”两双颤抖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小芸,你怎么也要……”
“工宣队说了,只要我下乡,爸爸妈妈就可以早一点放出来。”
“谁照顾小平他们呢?”
“小姨说,她白天有空就去看他们。”
“那晚上呢?”
“小姨也有自己的家。”小芸没有正面回答,她那已经哭得红肿的眼睛,又大滴大滴的往下淌着泪。
黄颖轻轻搂着小芸的肩膀,她的心也在流血。
“呜!”“呜!”满载着1000多名青年学生的客轮启航了。顿时,锣鼓声伴着人们的喊叫声,使码头变得乱哄哄的。
“姐姐!”“姐姐!”
黄浩一边哄着又哭又喊的小平和小娟,一边摘下眼镜,擦去玻璃片上那层雾水般的东西。
听到小平和小娟隐约传来的哭喊声,黄颖和小芸的心都碎了。包着粮票的纸包被黄颖拧成了一团。
由于原来就读的学校不同,黄颖和小芸被分去不同的农场。轮船一靠岸,她俩便分了手。
想到这里,黄颖的眼睛又模糊起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