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美联军集团中,最高司令部指挥着具有极强机动力和突击力的美军第3集团军,并且由骁勇善战的美国巴顿将军率领下,这次美军踏上欧洲大陆作战,可以说意义非凡。
不过纳粹党的党卫军装甲师,也不是吃干饭的部队,在被调到维尔河地区,立即开始了抗击美军的攻势,不过尽管该师全力奋战,仍阻止不了美军大脚步的推进,不过在远东军团第一兵团出现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诺曼底登陆以后,美军就向诺曼底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圣洛发动钳形攻击,但德军还在依托预先构筑的工事拼死抵抗,美军的攻击最后未能如愿以偿,于是美军就暂时停止攻击,先整顿部队,进行后勤补充弹药,似乎在准备第二轮进攻。
而德军人员、装备、弹药所剩无几,又得不到立即补充,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很有可能在美军随后发起的第二轮进攻中,终于不支体力,不过李宁宇不会看着美军就这样占领圣洛,所以在秘密派出代表和德军司令商谈以后,由远东军团接手圣洛。
但是随着圣洛的换防,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防线就被分割为两段,可以说对他们的局面更为被动和不利。
而在第二次圣洛攻防战斗中,刚开始美军节节胜利,就在美军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夺取圣洛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300多架大型轰炸机编队,直接对美军的进攻阵地进行密集轰炸,在短短三十分钟的时间里,一共投弹达2500吨。
所以第二次夺取圣洛战役,美军付出了近14万人伤亡的高昂代价,并且美军在诺曼底地区重要的前线指挥官马克中将阵亡。
于此同时,按照英美联军的事先计划,东线的英军也对卡昂发动第二轮的攻势,英美联军也出动460架次重轰炸机,直接向德军的阵地,发起狂轰滥炸,并且英军的2个师和加拿大的1个师,在英美联军海军舰炮火力支援下,向卡昂实施向心突击,不料英美联军空军的猛烈轰炸,虽给德军造成了惨重伤亡,却也造成了遍地瓦砾废墟,其损坏程度甚至严重影响了英美联军地面部队的推进,因此英军占领卡昂的时间不得不推迟一周左右。
在随后的关键一周,英美联军一边补充兵力和物资,一边不断向正面德军施加压力,主要是想德军无法重新调整和部署,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今的诺曼底地区两大阵地上,并非单单德军一家,而是由远东军团和德军各据一处。
第二次夺取圣洛战役美军损失惨重,但是他们想不明白德军从哪里弄来了这么多大型轰炸机,但是在短兵接触以后,英美联军才搞清楚,圣洛的阵地上,根本就没有半个德军,而是清一色的远东军团士兵。
为进一步将登陆场扩大到奥恩河至迪沃河之间,英美联军只有继续向卡昂和圣洛发起攻击,但是他们的向东南推进计划,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实现的,所以为配合英美联军的疯狂进攻,英美联军空军开始实施了更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备,这次他们准备出动1700架次的大型轰炸机和400架次中轰炸机,计划在一周时间内投弹1.2万吨。
但对于这样的计划,远东军团也制定了对应的作战,所以在英美联军空军编队起飞以后,远东海军三个航空母舰战斗群,所有的舰载攻击机,立即开始拦截行动,在首次交战中,就击落英美联军108架轰炸机,这让英美联军痛心疾首无比,所以吸取上一次的教训,英美联军开始派出大批护航战机,可是在首次空中格斗战中,英美联军再次傻眼了,因为远东军团的战斗机,英美联军的战斗机根本追不上,根本打不着!
因为经过五年的发展,远东军团所有航空母舰战斗群的舰载战斗机,全部都换成了喷气式战斗机,这样的战斗机比起螺旋桨式,速度完全没有可比性,并且战斗的高度也不一样,所以在空中的力量对比下,英美联军虽然数量庞大,但是一点可比性都没有,输的一塌糊涂。
而这段时间,德军也开始改变自己的战术,学着远东军团采取纵深梯次防御,大量使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英美联军的坦克,并在有利地形不断组织大规模的反冲击,使得英美联军的伤亡很大,英美联军几乎每一天损失坦克达到150辆,最后英美联军不得不被迫停止进攻。
尽管英美联军的进攻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并且损失惨重,但是在整个诺曼底战场上,英美联军已经构成了一道无形的战线,从冈城地区至考蒙一带,最后就是圣洛一线至莱索地区,这样形成了一个正面宽150公里,纵深35公里的大型登陆场,算是建立起了一个巩固的战略桥头堡,给大规模地面总攻做好了一切准备,并且为大规模装甲部队的展开提供了进攻出发的阵地,也为收复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此,英美联军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算是以胜利结束,可是瑟堡海港和圣洛,均在远东军团的手中,并且在这次战役中,英美联军共伤亡72.2万人,其中美军37.3万人,英美联军的海军部队,损失2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18艘驱逐舰,23艘护卫舰和48艘其他舰船,英美联军空军损失各类战机221架,德军却仅仅伤亡27.3万人,被俘4.1万人,共损失31.4万人。
这样的结果是英美联军不能接受的,但是这就是最后的结果,而美军三十几万的巨大伤亡,以及英美联军海军部队和空军部队的损失,均有远东军团造成,所以让美军对远东恨之入骨,这也为二战最后一役,中途岛海战埋下伏笔。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