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节 胜利大反攻(23)——镇江攻防5
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一日二十二点 德国柏林 总理府
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这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可以说是牵动着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心,这其中自然包括咱们这位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对于希特勒来说,中国问题似乎比英吉利海峡对面的那个胖子更加的复杂,至于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他看来欧洲战场上的主要战斗都已经尘埃落定了,现在它需要解决的就是海峡对面的那个胖子和克里姆林宫里那个喜欢抽烟斗的家伙。
昔日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虽然他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英国海军在此时综合实力确实强于美国),可是只要德意志强大的潜艇和航空部队不放松对英国本土的压力英国人投降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在希特勒现在最难办的就是德国东边的苏联,虽然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是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清楚双方的合作只是暂时的,开战是迟早的事情,本来希特勒对于日本参战并不是特别的热心,在他的角度看日本人参战在可以缩短战争的进程的同时也会多了一个瓜分胜利果实的小家伙罢了,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之呢,希姆莱和他的情报机关得到的情报(主要是武太行通过新编第七十八军在欧洲的情报网络散布的苏联的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真实情报。)却在向他透露着另外的一层含义——德国不可能单纯的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苏联,特别是苏联那支强大的陆军部队,德国即便是占领了苏联也是要付出巨大的伤亡和物质损失的,这显然不是希特勒和第三帝国需要的,于是在帝国的几次军事推演和参谋会议上帝国的将军和元帅们得出了一个近乎一致的结论,以德意志第三帝国目前的实力若是想在算时间之内彻底的击败苏联就只有和日本帝国共同的进攻苏联,否则,苏联强大的工业机器和丰富的资源一定会将德国引向毁灭的深渊,特别是谁都不敢保证战争开始后大洋彼岸的美国是不是会参与战争,一旦美国参与战争的话一切都将没有悬念。
基于这些原因,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必须让日本的战争机器向苏联人发起进攻,而此时的日本帝国已经深深的陷入了中国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于是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就开始了帮助日本摆脱中国战争的外交活动。
为了让日本人迅速的下定决心,希特勒无偿的向日本帝国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武器的图纸和样品,尽管这些东西在第一次运抵日本本土以后被武太行的空降部队打了秋风,可是这并不影响的德国将更多的武器和图纸转让给日本,这些图纸中除了有武器的制造图纸之外还有大量的日本人至今都无法掌握的工业、电子、化学生产方面的工艺,可以说一旦拥有了这些日本落后的工业便可以在短时近之内前近十年达到或接近欧洲先进水平。
不光如此,第三帝国的银行还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手段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政府或民间贷款供其恢复经济,(从二战以后的资料看来,德国在这一时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了,他们不缺金钱,他们只是无法将手中几乎天文数字的近千花出去罢了。)在德国的影响和胁迫下中立国瑞士和南美的一些国家的银行业开始将德国的资金通过不会被德国的敌人知晓的渠道提供给日本,这些数量巨大的外国货币的进入稳定了已经走到了十分艰难的境地的日本经济,也为日本得到急需的战略物资,日本的战争机器有机会再一次全速的转动起来。
如果仅仅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还好说,可是希特勒这回可是真的下了血本了,数千名从德国抽调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还有军事教官也都扮作难民乘坐中立国的船只来到了日本,他们一来到日本就迅速的投入了工作之中,在这些技术人员的帮助之下日本的工厂开始了迅速的吸收德国技术的进程,最迟到1941年夏天日本的工业改造就可以基本完成,另外在德国教官的教导下落后的日本陆军也开始掌握了新时代的装甲战争理论并将其在军事演习中验证和锤炼,日本的陆军战争理念一下子从日俄战争时期跨越到了二战初期,虽然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可是这毕竟从根基上对日本陆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当然了,希特勒和第三帝国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因为所有的资金、技术、人员的援助都带着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一旦德国的东线发生战争的话日本政府必须投入其陆军兵力的80%以上帮助德国击败敌人,而德国东线那个能够给德国造成威胁的国家无疑就是日益强大并具有深厚的沙文主义侵略本性的苏俄。这一切都压迫者日本政府要尽快的从中国战场脱身,不过这看似压力的种种举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却帮助了一直以来都立志于北进的石原莞尔大将和阿布信行首相——既然德国朋友给了帝国从中国战场撤军的补偿,我们就没有必要让珍贵的大日本帝国男儿的鲜血浪费在那片“泥沼”之中,于是乎就出现了一向狂妄自大的日本人主动的向国民政府提出休战的一幕。
本来,希特勒认为中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接受日本帝国提出的“合理的”停战协定的,而他则会因为斡旋中日战争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大救星,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已经被日本人赶到了重庆的中国政府居然没有丝毫的妥协的意思,相反,在那位近乎神奇的武太行将军的主导下中国的政府和国民居然有和日本人进行最后的生死对决的架势,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个,最糟糕的是本来在他看来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日本中国派遣军的部队居然显得招架不住了,这就让我们的第三帝国的元首有些坐不住了“武太行究竟要做什么?重庆政府究竟要做什么?中国人究竟要做什么?武太行的目标究竟是南京还是全中国?万一武太行的目标是全中国的话,恼羞成怒的日本矮子会不会将他们集中在中国东北的数百万军队再一次的投入中国战场呢?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了的话自己的“巴巴罗萨”计划是不是还压迫继续?“一连串的疑问不断的在这位第三帝国的元首的脑海中闪过。
为了尽快的搞清楚中国人最终的战略目标和底线希特勒在命令德国驻华大使求见最高当局的同时破例召见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武官桂永清中将,希特勒之所以召见桂永清中将而不是召见中国驻德国大使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情报机关早已经把桂永清中将的底细告诉了他,“我尊敬的元首,这位桂永清将军生于1900年,中国江西省贵溪人,国民革命军中将。他曾发起组织三民主义研究社,参加东征、北伐,成为蒋介shi先生的心腹亲信。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1930年留学德国步兵学校,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旋即调任安庆警备副司令,1935年升任师长,并担任中国首都南京的警备司令。1937年参加著名的南京保卫战,因作战勇猛被擢升军长。1940年任驻德国武官,根据我们的情报显示,这位桂永清中将在德国的使命要比他们的那位大使肩负的使命重得多,他不但要担负领导中国在欧洲的间谍网的任务还要担负起和德国的部分军方将领进行‘秘密交易’的任务,从而为他们的部队提供我们德国的武器,毕竟他们的中央军的基础构架是和我们伟大的德国国防军是一样的,综上,我们认为,这位将军是中国那位蒋介shi先生在欧洲的第一代言人!”
……
在总理府门前广场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辆悬挂着青天白日旗的奔驰轿车停在那里,车上一个身着国民革命军中将礼服的军官正在一边抽着烟一边思索着什么,这个年龄不过三四十岁的将军不是别人他正是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武官桂永清中将,大家会说,为什么我们的将军要躲在总理府附近抽烟呢?原来今天傍晚十八点左右桂永清中将突然接到了希特勒要在今夜亲自召见自己的外交公文,整个的大使馆立即忙碌了起来,要知道自从中日开战以来德国政府还是很少这样高规格的对待中国的外交人员,不要说元首了,平日里即便是想要见一下德国的外交部长也要费上不少的气力的,当然了在众人激动和忙碌的同时桂永清中将的头脑却是十分的清醒地,他早就从中国战场上的种种端倪和在德国的见闻分析出了希特勒的真实的目的,他甚至能猜出希特勒今晚召见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于是他在准备了一下后便来到了总理府外等候,可是却不是在等待希特勒的召见,他在等待的是来自重庆的指示。
“将军!重庆密电!”就在桂永清将军思索的时候深厚的报务员悄声贴到他的耳边道。(为了方便情报机关的工作桂永清将军的汽车上安放了一部三百瓦的电台。)
“念!”
“南京!”报务员在念完后依旧看着前座的将军,因为在他看来这份电报实在是太简短了,桂永清将军一定会追问自己些什么。
“噢,知道了!”听完电文桂永清将军掐灭了手中的香烟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军装后便带着秘书向总理府的大门疾步而去,留下身后还在等着被追问的报务员等人。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