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焚城3
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月十五日晚 曼达尔戈壁
在皎洁的月光下两万多骑兵在广袤的曼达尔戈壁上不停的奔驰着,他们已经行进了三百公里了,可是两万多士兵却没有一个掉队的,他们都是马上长大的汉子,他们的骨子都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气概,他们都清楚自己正努力着为自己的民族奋战他们不能输,他们输不起,因为他们的皇上告诉他们,这一战胜利则意味着他们的民族生,万一失败了的话就意味着他们的民族要永远的作二等公民,他们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乎他们只能选择死战!
大戈壁的夜晚是十分的寒冷的,这对于那些还穿着夏装的官兵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可是他们却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因为驰骋在战马上的不光是他们这些当兵的,还有他们的将军,甚至他们的皇帝,为了轻装,所有的旗帜几乎都被遗弃了,每个士兵只携带随身的武器和一个基数的弹药,就连干粮也只是携带了一天的,水也只有一壶,至于马,在吃了几天的精粮之后根本一点的干粮都没有带,可就是轻装到这样的队伍依旧有十名旗手在交替的打着那一面明黄色的皇旗跟随在溥仪的身后驰骋,因为溥仪要所有的将士都知道他们的皇帝和他们在一起!
虽然经受了长时间的军事训练,可是如此长时间的骑马对于溥仪来说还是第一次,他时不时的都要摸一下自己那火辣辣的屁股,尽管他已经尽量的不让屁股靠到鞍子上了,可是似乎并不管用,如果不是出发前已经仔细的对要害作了保护的话他现在绝对会跳下马来脱掉裤子检查一番。
可是当兵的毕竟不知道溥仪现在的想法,他们只道是他们的皇帝此次与他们一样的坚持前进不说还跑在了前边,于是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皇上面前露一手,最差也不要在皇帝面前掉队了,要知道说严重了的话那可是君前失仪,换了几十年前可是死罪。
沿途自然也是遇到了零星的牧民或是小股的伪蒙古国的军队,可是在数万人的大军面前,零星的阻拦似乎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一切大军可以看到的人都被迅速的消灭了,而这一次的部队似乎只是为了杀戮,对于女人,财物根本就不感兴趣,即便是再美丽的女人也会被毫不犹豫的干掉。
就这样,经过了一个晚上的不停的奔驰,在十月十六日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溥仪和他的两万大军已经到达了库伦城外,在一处不高的土丘上边溥仪透过望远镜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还在熟睡中的库伦城。
“皇上,已经和城内联系上了,金处长说随时都可以行动!”穆力图在联系到了金璧辉后兴奋的报告。
“穆力图,朕是不是太心狠了,这库伦虽说只有三十万人口,可现在整个外蒙古的人口也就只有一百万人,朕的命令一下整个外蒙古的三***口可就没有了!”溥仪看着眼前这座城市突然感到心中有些不忍,库伦城位于我国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米。这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库伦城始建于1639年,当时称乌尔格,蒙语为宫殿之意,为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乌尔格在此后的150年中,游移于附近一带。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1924年乔巴山建立伪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时候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
“皇上!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我们怎么能犹豫呢?下决心吧!”穆力图道。
“穆力图,朕是不是要给他们下个最后通牒什么的,不然这太不人道了吧?再说这千古的骂名朕怕承担不起啊!”一下子要杀死三十万人溥仪十分的犹豫。
“皇上,和大清的千秋霸业比起来,这点算得了什么?再说了,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并不多,到时候只要咱们保密的好后人未必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只要死死的咬定这是苏联人的军火库发生爆炸就好了!”铁林也在一边劝慰道,在他看来这个皇帝是什么都好,就是在有些时候太过妇人之仁了。
“古语云:一将功成万骨枯。真的是至理名言啊!为了我大清国的千秋伟业看来也只有委屈这些人了,穆力图,咱们的空军什么时候能到?”
“起秉皇上,空军已经起飞,半个小时之后就可以抵达库伦上空了,而且根据我们的要求对于城外的那两个苏军步兵师的打击也会由空军部队使用特种弹完成,相信这可以大大地减轻我们骑兵部队的压力!”
“看来南京那边也不希望这场仗拖得太久,毕竟消耗实在是太大了,下边发布作战命令:第一,铁林,你带领两个团的部队按照计划突袭城外的伪蒙古军驻地,务必在第一时间将他们击溃,记住,是击溃不是歼灭,第二,按照计划派出工兵寻找一处适合做野战机场的地方进行休整。第三,第一镇主力按计划迂回到那两个步兵师驰援库伦的必经之路上设伏,一旦空军的第一波打击失败或者是不理想你们要尽可能的拖住他们!第四,命令金璧辉,早上六点,也就是半个小时后准时地引爆库伦城内的全部炸药,还有就是我只希望看到她一个人回来,记住,是一个人。第五,第二镇骑兵部队在大爆炸发生后要严防苏蒙高官趁乱逃逸,任何路口都必须设岗,任何企图外逃者,格杀勿论!都明白了吗?”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等谨遵圣旨!”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