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留守少年生存揭秘:空巢 82《空巢》风靡08北京书订货会

本章节来自于 留守少年生存揭秘:空巢最新章节 http://www.lishu123.com/117/117393/
    图书订货会“风向标”:2008新书先赏

    2008-1-14 10:51:56 李峥嵘   来源:北京晚报

    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北京图书订货会被认为是当年图书风潮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新的一年图书出版界又会有怎样的动向?我们就拿部分图书做个标本吧。

    老人重放光

    蒙尘司马翎

    今年书会一些曾被忽视的重要作家重放光芒,例如司马翎、鹿桥。

    司马翎被誉为“还珠以降金庸之外最具才华者”,然而他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被称为“蒙尘的明珠”,不为世所广知。

    今春,当代世界出版社经由台湾真善美出版社独家授权,推出司马翎的三部代表作,即《剑海鹰扬》、《纤手驭龙》及《帝疆争雄记》。

    司马翎是与金庸、梁羽生同时代的台湾武侠巨擘,然而从1971年开始,司马翎改行经商,停止了武侠小说的集中创作。更糟糕的是,司马翎早逝,无人维护其作,结果其名被疯狂冒用,其作被挤压掩埋。

    其实司马翎小说影响了很多后来人,古龙曾说,在台湾早期的武侠小说家中,他唯一迷过的只有司马翎。黄易也说从中学到很多。金庸也很喜欢读司马翎的小说,他曾说常在乘飞机的旅途中携带司马翎的武侠旧作欣赏一番。

    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章培恒说:“在新派武侠小说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金庸和古龙,但形成新派武侠小说盛况的,却绝不只是依靠他们两位。所以,对其他有成就的新派武侠小说和在旧派武侠小说向新派转型期间的突出作品也应给予重视和研究。在这一类型的武侠小说家中,我认为司马翎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位。”

    此次司马翎作品的出版得到章培恒、孔庆东、陈墨、黄玉郎、王德威等海内外众多名流推荐,也许会掀起“司马翎狂潮”,某种程度上改写武侠作家排行榜。

    迟到《未央歌》

    《未央歌》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奇怪,一方面获得过很高的评价,另一方面该书又在大陆被打入另册或彻底遗忘。黄山书社首版

    《未央歌》,终于让迟到数十年的“鹿桥旋风”吹到了大陆。

    李安执导《色·戒》时,鹿桥的《未央歌》被指定为汤唯、王力宏们的“必读书”。因为《未央歌》是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

    在港台,《未央歌》影响很大,曾名列台湾“40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第一;入选香港《亚洲周刊》“20世纪汉语故事100强”。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把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和鹿桥的《未央歌》看做是抗日战争和战后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而《未央歌》“尤使人神往”,他说:“从某种意味说,《未央歌》使中国小说的秧苗,重新植入《水浒传》、《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土壤,因此,根舒枝展,叶绿花红,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

    回到大陆的《未央歌》也得到专家推崇,陈平原教授说:“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和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二者分别代表‘大学叙事’的两个侧面——理想的以及诗意的,现实的以及批判的。”

    名人谈思想

    王石:“玄奘之路”探险活动归来,企业家王石推出新书《让灵魂跟上脚步》(中信出版社)。王石认为自己两次踏上玄奘之路,寻求的,不仅是野外的刺激,徒步的痛快,更多的,是灵魂的追问,是灵魂对这条历史之路的种种叩问。他认为当他的脚步迈向唐代玄奘和尚的足迹,他和自己的灵魂有着无数的对话。书中引用了圣雄甘地后人的领悟:“善也是不喧哗的,来自静默的。”不知道王石做广告、写博客、出书是喧哗还是静默。

    许知远:年纪轻轻就背负着“中国新锐思想家”的名头。2007年,许知远开始为《金融时报》中文网和《亚洲周刊》撰写专栏,主题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待中国。在不停地行走和思考后,《中国纪事》(海南出版社)诞生了。许知远说:“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

    之前许知远以写国际评论、引用不为人知的名人名言著称。“如果运用自己的双眼、双脚、头脑,来观察、触摸、思考中国社会,我能发现什么?怎样表达出来?这本不到300页的小书正是这种尝试的初步结果。”

    一方面许知远用尼采刻薄的评价自嘲:“批评家生活在精神王国的最底层。”另一方面,他又自豪:“这些不长的随笔仍算得上是努力尝试的结果,在我参差不齐的写作序列里,它们更加安静、节制与从容,也更依赖我的个人感受,在某种意义上,也成功地捕捉到了今日中国社会的某种情绪。”

    新人比题材

    《空巢》教师写留守少年

    重庆云阳县江口中学教师刘军(笔名牛车)长期关注乡村留守少年,收集大量一手资料。他想通过小说描写留守少年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层困惑,唤起社会关注留守少年。《空巢》以男主人公——17岁的留守少年,情窦初开的高中生郝凯与遭继父性侵犯后犯有心理疾病而最终精神失常的女主人公梅之间的纯洁初恋为主线,反映农村中学环境下留守少年的真实生活、生存状态。

    《空巢》(重庆出版社)部分内容被全国数百家网站要求转载。搜狐推介说:“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被社会称呼成为留守一代,在改革浪潮中,在亿万农民南下打工下,留守一代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甚至是比80后更需要研究和讨论的话题。”

    小说表现了空巢环境下留守少年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荒漠化,对留守少年在亲情缺失、贫穷、疾病、死亡及弱势群体心理作用下产生的孤独、忧郁、自闭、自卑,甚至性格扭曲而具有反抗、虐待、暴力等危险因素表示了深沉的忧虑。

    《红袖》商人揭权钱黑幕

    浮石原本是商人,可算文坛新人,但用跌宕起伏的情节艺术再现了裙带经济、国有资产流失等深层次话题。

    著名作家王蒙在韩国某大学演讲时说:“最近和贪污腐败有关系的有两部小说非常有趣,一部叫《青瓷》,一部叫《红袖》。作者真实姓名胡刚,笔名浮石……他的小说是写商人怎么样想办法收买拉拢官员来牟取利益。因为他本来就进入过腐败的漩涡,所以他写腐败比那些想象中写腐败有很大不同。”

    新作《红袖》(湖南文艺出版社)是一部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一宗近亿元的拍卖业务,各色人等纷纷粉墨登场,近十个青春靓丽、足智多谋的女性在权贵中间往来穿梭,虽是女人的世界,却仍是男人的战场。

    外人玩惊险

    基因大战《喀迈拉的世界》

    时代文艺出版社引进的《喀迈拉的世界》(英文原名《NEXT》)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新作。64岁的柯林斯,

    迄今已卖出了超过一亿五千万本书,并制作和导演了多部电影和多个电视节目。他最热卖的13部小说都已经拍成了电影,其中包括:《侏罗纪公园》、《时间线》和《火车大盗案》。

    《喀迈拉的世界》描写了一个关于基因的故事:弗兰克·伯内特被发现身上有一种奇特的细胞株,体内产生出强大的抗癌化学物质,为避免被强行提取细胞开始了逃亡之路,他的女儿和孙子后来也不得不四处逃亡,以免被绑架去提取神奇细胞。书中还有一个个围绕基因问题展开的、非同寻常的故事。如某人因有了罕见的基因而返老还童;器皿里长出了牛排;基因转移甚至让动物身上呈现出企业的各种商标和名称。

    除了高科技噱头,还有传统的悬疑推理,加上成功的商业包装,《喀迈拉的世界》在美国甚至整个欧洲畅销好得一塌糊涂,《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15周,得过三周冠军,根据出版方哈珀柯林斯集团统计,该书销量已超过400万册。不知在中国,《喀迈拉的世界》能否携《侏罗纪公园》的余威引发销售大战。

    “密室之王”卡尔作品首次引进

    美国“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首次被引进到了国内——吉林出版集团在订货会上告诉记者,已取得了卡尔的九种菲尔博士探案系列的版权。

    一本《达·芬奇密码》让国内读者领教了悬疑推理小说的独特魅力,自此以后,丹·布朗、斯蒂芬·金、阿加莎·克里斯蒂等悬疑推理小说大师们的作品被陆续引进,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悬疑推理小说热潮。这一次被吉林出版集团引进的约翰·狄克森·卡尔,是推理小说黄金时期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鼎足而立的三大作家之一。

    在推理小说流派中,卡尔属于本格派,这一流派的推理小说以案件构建成迷局,阅读的过程也便是依据作者提供的线索解谜的过程。在本格解谜类推理小说当中,又有一种构思最为奇特,这里的案件常发生于闭锁的房间,凶手以神秘的方式进入完全封闭的室内作案,再奇异地脱身消失。这种“密室小说”堪称本格派推理小说的最高境界。而卡尔毕生主要创作密室小说,有“密室之王”的美誉。不是在密闭或内部上锁之房间内发生的谋杀案,就是死者被勒杀或近距离刺杀于雪地或泥地,但尸体旁除了死者自己的脚印外,没有任何其他痕迹。英国评论家朱利安·西蒙斯说:“今日的小说在诡计上没有哪个能与克里斯蒂和卡尔的相媲美。”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牛车的小说留守少年生存揭秘:空巢最新章节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留守少年生存揭秘:空巢最新章节最新章节留守少年生存揭秘:空巢最新章节全文阅读留守少年生存揭秘:空巢最新章节5200留守少年生存揭秘:空巢最新章节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牛车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