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十七:李大山抱恨旮旯村痛悼6

本章节来自于 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 http://www.lishu123.com/117/117450/
    十七:李大山抱恨旮旯村痛悼6

    梦里吃糖想着甜,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有人说,最远的距离就是由知到行的距离,这话一点不假。在解放前,农民们津津乐道这样的几句话:“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乡间无论贫富的庄稼人,都把这句俚语口歌当经念。当某一个地主或者财东被土匪抢劫了财宝,又砍掉了脑袋的消息传开,所有听到这消息的人就会慨叹地说出这样的话来。人们用自家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许多银钱催命的事例,反复论证这句话的正确,可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身体力行。大都是兴味十足甚至幸灾乐祸一番之后,很快就置自己刚刚说过的血淋淋的事例于脑后,又拼命去劳作,去挣钱,去迎接催命的鬼去了,在可能多买一亩土地、再添一座房屋的机运到来的时候,他们绝不错失良机。看来物质的诱惑是远远胜于那些劝人劝世的苍白的理论的。

    在过去说大鼓书盛行乡间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说“酒、色、财、气”这四样东西的坏处,什么“酒是穿肠毒药,财是拦路的猛虎,色是刮骨的钢刀,气是惹祸的根苗”,可是谁照着去做呢。每逢谁家红白喜事,总是有人喝得狗熊认不得铁杓子;每个人都还是终朝只恨聚无多;遇到漂亮的女人,一个个都还是跃跃欲试;一句话不投机,就白脸汉子变成了红脸汉子,甚至大打出手。

    了解了这些乡村的文化背景,就不难理解李大山回答大甩爹的话是那样的开明,后来又为什么得了神经病的缘故了——知道了很难做到。

    还有一个原因,乡村里的老人,大都是为着一个虚无飘渺的名声而活着,特别是子女问题,他们以为,给儿子带上媳妇,让闺女找个婆家,他们就完成了一辈子的大事,对自己的生命就有所交待了,就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不负祖上的列祖列宗恩泽了。他们也未尝不知道,许多儿子都是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子的。可是他们还要这样做,哪怕儿子结过婚之后,就把他们撵出家门,他们也还是愿意这样做,哪怕自己拉个打狗棍要饭,他们也觉得心安理得,不会被人嗤笑,他这一辈子任务完成了。反之没有娶上儿媳妇的,一天三顿鱼肉吃着,大瓦房住着,也觉得脸上无光。明白了乡村的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就不难理解,大柱子爹在嫦娥被带走、大柱子找媳妇无望的情况下,精神彻底地垮下去的心理因素了。

    人们都是在希望中生活的,一旦失去希望,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希望在,生命在,希望灭,生命灭。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冯驽骀的小说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最新章节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全文阅读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5200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冯驽骀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