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 第六十四章

本章节来自于 1884光绪中兴 http://www.lishu123.com/12/12808/
    在秋津洲号主炮中弹之后,东乡平八郎立即指挥浪速号前来营救,面对大清海军的阻击炮火,东乡平八郎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素养,巧妙利用航速的优势配合战舰炮火,对距离秋津洲号最近的来远号进行攻击,击中来远号左舷前部位置一门副炮,造成四名清军水兵死亡,三人受伤。之后替上村彦之丞为舰长的松田接管了秋津洲号的指挥,并下达一系列命令,稍稍控制住了战舰内糟糕的局面。虽然舰体的破洞过大已经无法堵上,但在主动放弃几个舱室之后,流入的海水也逐渐被控制住,只是船体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向左的倾斜,为此松田不得不将左舷处的副炮、弹药抛入海中,尽量维持船身的平衡。而在尽力抢救秋津洲号的同时,松田同样没忘记还击,在浪速号击中来远号不过五分钟后,秋津洲号同样击中对方,炮弹打穿来远号上层甲板,穿入战舰内部,军官室及周围部分房间被毁,但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原本想“痛打落水狗”的来远号没想到反被逼入绝境的日本战舰击伤,虽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但慎重起见,来远号舰长叶祖珪不得不放慢航速,等待落在后面的致远号。不过在减速的同时,不甘心放弃的叶祖珪命令发射了一枚鱼雷,而就是这枚鱼雷成了终结秋津洲号的最后一击。

    现代意义上的鱼雷由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于1866你那成功研制,但由于技术落后当时的鱼雷存在速度低、射程近、精度差的问题,海战中的作用并不大。一直到1899年与1904年后,陀螺仪和发热力发动机的技术开始应用到鱼雷上,解决了速度、射程、精度等方面的问题后,此时的鱼雷才真正成为了海战中仅次于火炮的重要武器。但1893年时的鱼雷,还未达到二十世纪初的技术水平,海战中的作用依旧不大,特别是在距离较远的时候,即便对放不动,命中的概率也不高。叶祖珪发射这么一颗鱼雷与其说是最后的努力,倒不如说是最后的泄愤,不过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阴”,叶祖珪这么“随手一下”却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秋津洲号船体出现了倾斜,船身在转向上不可避免的变得“迟钝”起来,无法迅速变向,而猛烈的炮火、飘散的浓烟加上黄海翻滚的海水又成了鱼雷的天然屏障,一直到来远号发射的鱼雷靠近到离秋津洲号左舷前部只有五六十米时,舰船上的水兵才反应过来,而此时战舰与鱼雷又成45度夹角,无论是加速或是转向都已来不及。就在这种种因素之下,原本必定无功而返的鱼雷却成了必中之势。秋津洲号上的日本水兵们就在这绝望的情况下看着慢慢悠悠而来的鱼雷,鱼雷头部的引信最终撞击到了战舰后部,引起了巨大的爆炸——外侧船壳严重破损,海水侵入范围进一步扩大。秋津洲号原本控制住的海水再一次涌进船体,船身倾斜的角度再次加大,而更让人绝望的是,鱼雷同样损伤了秋津

    洲号的螺旋桨,战舰的动力一下子损失了大半,这让秋津洲号失去了脱离战场的最后希望,更是拖累了掩护他的浪速号。

    来远号重创秋津洲号的一击,最终奏响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覆灭的乐章。

    如果说秋津洲号与浪速号是在作着最后的挣扎,那高千穗号被毁灭的命运已经是不可避免。当然舰长野村贞是绝对不会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命运,在发现对济远号的炮击失去效果之后,野村贞便再次下令调整航向并提高航速,此时靖远号已经合围过来,但在济远与靖远之间依旧还有五百米的间隙。野村贞就是要赌一把,从这狭小的缝隙中逃出。虽然从航速上看,这种希望已经十分渺茫,但野村贞心中还是抱着最后的信念——即便无力回天,也要撞沉敌舰!在高千穗号最后的时刻,它就这么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直直的向前冲去。

    可惜等待高千穗号的却是更加悲惨的命运。

    此时济远号与靖远号的距离已经十分接近,若在两舰的船头换一条直线,会发现正好成一个直角的形状,而“勇往直前”的高千穗号则正好冲进了这个直角的中心线上,互为犄角的济远号与靖远号正好可以把炮火全部倾泻到高千穗号身上。明明这缺口就在眼前,以13节航速航行的高千穗号平时不用半分钟便能冲过的距离,却成了它最后的征程。仅仅第一轮炮击,济远号与靖远号便将近50枚炮弹射向了高千穗号,其舰体、帆樯、索具几无完肤,悬挂在樯头的军旗亦被击碎,船体、甲板各处更

    1884光绪中兴最新章节第六十四章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宅司吾的小说1884光绪中兴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1884光绪中兴最新章节1884光绪中兴全文阅读1884光绪中兴52001884光绪中兴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宅司吾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