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的取穴及按摩手法
穴者,孔也。《内经》将人身经络之脉气在体表输注的孔称作腧或腧穴,俗称穴或穴位,该处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通过,所以穴位受按压或针刺非常敏感。中医将身体上可以针灸、按摩的部位统称穴位,包括联系于一定经络上的腧穴(经穴),和经络以外的腧穴(经外奇穴)。还有一种“阿是穴”。“阿是穴”是随敏感压痛和疾患部位而定的腧穴,当用按压撮捏检查病体时,尤其对筋肉病痛,如果出现痛或快等敏感反应,就可将该处定作针灸或按摩的腧穴,即阿是穴,《灵枢》所称的“以痛为输”就是阿是穴的取穴办法。
穴位的特性有三:输注气血,反映病痛,防治疾病。
人体是否健康,有无疾病必反映于体表,而用针灸或按摩刺激穴位,通过脉气与经络通连于内部脏腑,以防病治病、保障健康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
按摩的原理主要是以指或体骨凸出的尖端(如拇指根背部的骨尖等)代针,楷摩经脉、按压经穴,激发经络气血功能,调整气血,以保健、治病,其特点是不伤皮肉,而祛病邪。相当于《黄帝内经》九针中圆针(针身圆柱形,针头为球面)的作用。《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人的气血不畅必有病,气血通则诸病自愈,是故,按摩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按摩时一般采取揣寻的方法取穴,《灵枢·背输第五十一》云:“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乃其腧也”。即凡欲取穴按摩,必先用手指揣压取穴部位,当有酸痛松麻感觉时即为穴位所在。平时当你身体某处疼痛或有异常感觉时,就可将该处定为按摩对象,参考资料,查出该处属于哪个经脉,接着按摩该处及该经脉近处的有关穴位(特别是五输穴),当气血畅通时,疼痛或异常感就会消失。明显的疾病,可按前人经验总结出的治疗某些病的取穴部位去取穴(参阅第十八章及第三十三章)。
按摩的基本方法:
1.点压法 用指尖压于穴位,按脉搏跳动速度一压一放,激发气血流通,以活血化淤之法。如点压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以醒嗅觉。
2.搓捋法 用手指头部的指肚压于穴位,按脉搏跳动速度,顺着穴位所在经络来回搓摩(范围小时,不要使指头表皮和穴位表皮相对滑动;范围大时,可以使指头表皮和穴位表皮相对滑动)以诱导患部的气血畅通,达到减退病邪的目的。如经常搓捋鼻子两侧,以防感冒;又如搓捋位于小腿肚中线的足太阳膀胱经脉,并按摩小腿肚中点稍下及稍上的承山、承筋穴,可消除小腿抽筋及小腿内似小虫爬行的难受感觉。
3.指压补泻法 用手指指尖按压穴位或补或泻(虚则当补,实则当泻)以调气血。如果要引导阳气入阴(补法)时,按压要慢,放压要快,如用中指指尖按压内眼角的睛明穴以明目;如果要使阴邪外出(泻法)时,按压要快,放压要慢,对于一些急剧病变,如牙痛,可用指尖按压下关穴(位于耳屏前1横食指,颧骨弓下凹陷处),或按压颊车穴(位于下颌角上约4横食指,当牙咬紧时有一块肌肉凸起的地方),留压时间长一些(一般约半分钟),待痛感消失再慢慢放开。
4.旋转按揉法 用手指头部的指肚压于穴位,按脉搏跳动速度,依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穴位以调气血,达到促进气血循环,祛除病邪的目的。如用中指头部指肚,旋揉两鬓的太阳穴以醒脑、明目;又如同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头部指肚,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按揉腹股沟(大腿内侧与腹部连接处)的前凹窝、后凹窝处,可立即消除大腿内侧,或大腿后缘突然发生经脉爆裂状、闪电般地疼痛,也可防治疝痛、疝瘕。
如果同时用两手分别同步旋摩身体两侧的
对称穴位,当一手依顺时针方向旋揉时,另一手则依逆时针方向旋揉,反之亦然。
5.按摩力度 一般按摩,力度要稍微大一些,不能太轻,太轻则无作用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最新章节第31章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