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派周EL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的小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周EL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委员长在发出这份电文的二十四小时之后,延安统帅复函委员长,拟于二十八日赴渝。
“是谁说M不敢来重庆的?”
委员长的右拳轻擂在案几上,发出“嘭”地一声响,吓得何应钦,陈诚,刘峙,张群等人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我多次说过,不要高看了自己,也不要低估了别人。人家就要来了,可我们却还没有一丝的准备,你们要我拿什么和人家去谈?
现在,全世界都在等着看MZD的风采,全世界都在等着看我们的笑话,所以,你们务必要拿出个方案来,让延安,让外界看到我们的诚意。在来之前,我让布雷先生拟了三条意见,作为谈判方针。
一不得与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二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三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
你们下去以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增补。现在看看还有什么意见?”
刘峙眼里的目光闪烁了一下,迟疑道:“M是延安领袖,我们为什么不……”
“胡扯。”
委员长打断了他的话,说道:“这个问题我们能想到,别人同样也会想到。事关国府声誉,岂能儿戏?雨农,你让下面盯紧一点,不要出了纰漏。”
八月二十八日午后三时许,一架银白色客机降落在重庆机场。延安统帅,周先生,王若飞,张治中,米国大使赫尔利等人依次走下了飞机,接受山城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当晚,委员长在林园设宴招待延安统帅一行,当两人的目光碰到一起的时候,数十年的恩恩怨怨在刹那间闪过彼此的心头。委员长看着M魁梧的身躯,不禁想到八年前的数次围剿。
那时的M几乎就要山穷水尽了,虽然从雪山草地里闯了出来并且到达了陕北,可军队已经不到六万人,那是的M可没有现在这样魁伟。这才不到十年的时间,眼前这个人已经拥有了一百多万军队以及大片的根据地。
虽然现在还比不上自己的四百多万正规军,可要是再给他几年时间那还得了?看来刘峙的话还是有道理的,能谈则谈,要是谈不拢就……
在延安统帅的眼里,委员长还是像多年前那样瘦弱,两人都是南方人,都是一米七多的身高,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高个子了。
第一次见到眼前的这个人还是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时的他还只是个临时代表,还没有发言权。而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个人已经可以在讲台上慷慨激昂了。
最后一次见到这个人应该是在二六年的“中山舰事件”后,两人为此大吵了一架从此分道扬镳,再未见面。
两个人彼此看着,彼此想着,彼此走近着,直至伸手相握。
“润之,又见到你了。”
“是啊,二十年喽,委员长风采依旧啊。”
在两人握手的一刹那,宴会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两党统帅握手言和,国家和平有望啊,这是参加宴会的所有人的想法。
第二天早上,下榻在林园的统帅晨起散步,与同样在散步的委员长不期而遇。委员长先是一愣,很快便笑容可掬地招呼道:
“哦,是润之啊……我喜欢早起转转,透透气。听说你有夜晚工作,白天睡觉的习惯。怎么不多睡会儿,来这里习惯吗?”
统帅笑道:“还好,只是现在白天也睡少了。有道是,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啊!不知委员长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呀?”
委员长似乎听出了弦外之音,但又不能失却“领袖”身份,只能喏喏应着。
“润之,你们一定要和国府做对?我们之间斗了这么多年,在斗下去倒霉的还是这个国家。”委员长看着走在晨雾中统帅,忧国忧民般地说。
统帅笑了。“不是我们要跟你斗,是你一定要斗。我们只好奉陪喽。”
委员长哼了一声道:“一个国家,两个政权,亏你们想得出来。这样的条件我是不会答应的,必须交出你们的军队,解散你们的政府,答应了这两点,其他的都好解决。”
“然后呢?再来一次清党,再来一次大屠杀?我们吃过一次亏,接受过一次教训,让我们明白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是打是谈一切由你,交出军队就绝无可能。”MZD站定了身体,迎着初生的朝阳淡淡地说。
委员长一声叹息,道:“润之,你能来重庆,说明你有意和平,我很高兴。可你若执意如此,冥顽不灵,我也不介意用些手段。本来我还不屑为之,可为了这个国家,便做一次曹阿瞒,也胜过妇人之仁。”
“这就是我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我不在延安,中枢照样运转。可你要不在中枢,那就天下大乱喽。”
统帅微笑道:“知道我来的时候是怎么和他们说的吗?狠狠打,打得越狠越好,不要给我面子。”统帅想起杜文成时常挂在嘴边上的这句话,不觉笑出声来。
委员长的脸上抽搐了一下,他知道统帅指的是什么,八路军在山西的上党刚刚给了挑衅的国府军队一个教训,让他大失颜面的同时,也让他对延安军队的战斗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本以为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再加上米式装备,一定能够占领晋东南,不料昨晚得到的情报却是国府的十一个师被人家压着打,那个独眼将军怎么就不是我的学生?丢人哪,委员长的脑筋可以说是深受刺激。
“好了,不说笑了。润之啊,早餐后我们接着谈。”
委员长转身走了,但在这一刻他还是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羞辱:近二十年来,他不断地表示一定要把“祸匪”斩尽杀绝,甚至数次宣布M已被他的军队“击毙”,可这个人现在就站在自己面前,不仅和自己针锋相对,还敢嘲笑自己的政权不稳。眼前这个长期与他对抗的“匪首“如不受到惩罚谁人还能服从他的政府?他领导的国家还能称得上是有尊严的国家吗?
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握成了拳,且又慢慢松开。兹事体大,扣押M容易,如何收场就值得商榷。米苏公开保证过他的安全,一旦有事必会对我施压,届时不仅有损国府声誉,还奈何他不得,岂不是鸡飞蛋打?
短短的十余步中,委员长的心态就从愤恨莫名转为云淡风轻,大丈夫不逞口舌之利,一切还要看实力说话,他不相信430万正规军还打不过120万泥腿子。
桂园,是张治中租赁下的一处小楼,此时已成为延安统帅的临时住处。
“委员长果然没有谈判诚意,这几天的谈判中都是我们再说,他们则是哼哼哈哈的搪塞,一看就是毫无谈判准备。”楼下的会客室里,王若飞气愤地说。
周先生习惯性地双手抱在胸前,笑着道:“我们对他本来也没有抱什么希望,到这里来是向民众说明我们期盼和平的愿望和诚意,有没有结果并不重要。”
“可是这样拖下去,主席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看看外面那些明目张胆的特务,那里有一点对我们的尊重。”
正在专心读报的统帅放下报纸,吸着烟说:“我的安全暂时还不成问题,委员长想要‘留客’,也要看全国民众答不答应。
委员长当年可是厉害得很啦!我MZD被追得东奔西跑,好不难堪哟!可今非昔比,我现在坐在这里,他还要设宴款待,这就是民心,这就是天下大势。
我们不要理会他们的阴谋诡计,越是这样越要走出去,要让各界人士了解我们,支持我们,走群众路线,听广泛意见,影响越大,我们就越安全。”
在延安方面提出的关于谈判的十一点意见之后,延安方面再次作出重大让步:不但承认委员长的领导地位,承认国民党政权,而且舍弃了“联合政府”的提法,只要求“参加政府”。当然,这份意见中包含着两个核心的政治问题,即军队国家化和结束党治。
而委员长则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余以极诚对彼,而彼竟利用余精诚之言,反要求华北五省主席与北平行营主任皆要委任其人,并要编组其****四十八万人,以为余所提之十二师之三倍,最后将欲二十四师为其基数呼?****诚不可以理喻也。此事唯有赖帝力之成全矣!”
在委员长看来,M和***人依旧是“匪“,之所以还要与延安周旋,正像他在给各战区司令长官的密令中表述得那样:“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谈判就这样拖拉但却忙碌中进行着,周先生他们也十分疲惫,但是只要还有和谈的希望,他们就必须坚持下去。
在这期间统帅还同各界朋友进行了广泛接触。他会见了国民党左派宋庆龄冯玉祥谭平山柳亚子张伯苓;民主人士张澜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黄炎培;社会知名人士郭沫若章士钊马寅初;以及国民党军政要员孙科于右任陈诚白崇禧等。还会见了苏美英法等国的驻华使节,反复说明延安的基本主张。
周先生也多次举行有各民主党派和国际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与各界代表交流对谈判的意见。这些活动,使延安的立场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普遍同情和支持。这种同情和支持,是促进这次谈判取得某些积极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双方代表终于签订了《政府与**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该会谈纪要列入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人民自由党派合法化特务机关释放******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奸伪等问题。
10月9日统帅向委员长告别并进行了一次长谈,委员长颇为感慨地说:“我们都要老了,五十多岁了,还能有多少时间?你我之间的问题,始终都要解决,始终要搞出个名堂。否则的话,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何以对天下百姓?
你要走,我也留不住你,还是那句话:你我携手合作,这天下事就会好办很多。我们彼此保重吧。”
10月11日,统帅离开重庆返回延安。
“余为共党今日计,对国内政策应改变方针,即放弃军队与地盘观念,而在政治上经济上竞争,此为共党今后惟一之出路。第一期建设计划如不能全国一致,努力完成,则国家必不能生存于今日之世界,而世界第三次战争亦必由此而起。如此吾人不仅对国家为罪人,而且对今后人类之祸福亦应负其责也。”委员长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
回想起他和M在重庆的多次接触,委员长觉得延安的这位领袖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对于国家的未来,更有荆棘丛生的感觉,不过,他仍然充满自信,并且相信在今后的较量中,他可以战胜延安,战胜那个喜欢吸烟的湖南人。
委员长一生作过许多错误的判断,其中最大的误判可能就是上述判断。历史证明,委员长非但没有能够控制M,没能够战胜延安,相反,倒是延安在三年的时间里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且将他永远地赶到了海峡彼岸。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