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免费提供小说重生之一路荆棘最新章节全文阅读,喜欢本书的话请按Ctrl+D收藏本站!
三安市棉纺厂在全国的棉纺市场上毫不起眼,但放在宁原省,特别是宁原西部,也算小有名气。
老牌国有厂就是这样,几十年里互相之间的地盘都分的泾渭分明,各地的百姓,说起本地的国有工厂来都不用在前面冠名,五金厂棉纺厂化肥厂水泥厂……类似的工厂,基本上每个县都有。
计划经济时代小而全的工业体系,极快地把华夏这个农业大国带上了工业化的轨道,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这些为工业化进程立下赫赫功劳的小工厂们,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固有市场不断萎缩,效益那是一天不如一天。三安市棉纺厂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
在企业不断衰弱的过程中,要说上级部门和厂子的领导层对这样的情况坐视不管尸位素餐是不客观的,能用的手段其实也都用上了。
什么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责任制乃至车间承包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却都没能阻挡住企业下滑的趋势。上级单位二轻局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甚至想方设法从省里争取到了一百万的技改资金,但面对浩浩荡荡的经济大潮,这些手段都如石沉大海般,溅起小小浪花,便悄无声息。
一次又一次的自救,磨灭了厂里人的信心,也磨灭了厂长张祖德的雄心壮志。
张祖德今年五十六岁,在棉纺厂干了一辈子,从一个扛棉花的搬运工一步步走到厂长的宝座,既有时代机遇,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
张祖德的父亲是建厂的元勋,他中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招了工,第一个岗位是搬运工,因为踏实肯干,一年多就当上了班组长。他为人聪敏好学,自学了机修技术,很快就出人头地,调到机修车间,又随后当了车间副主任。
在此期间,他这个半路出家的机修工,凭着过人的天赋,在这个领域如鱼得水,主持了重大的技术革新,一下子成了全省二轻系统的红人,他主持的纺纱机技改项目荣获了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还当上了省级劳模。
那个时代,干部提拔还相对公正,张祖德不到三十岁就当上了车间主任,又在之后的十余年里,一步步从技术转向行政,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当上了三安市棉纺厂的厂长。
凭良心说,张祖德为棉纺厂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本人也一直是全省二轻系统的明星厂长。在棉纺厂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他也确实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亲自抓技改,四处跑资金,除了男女关系上被人诟病之外,棉纺厂的职工对他之前为厂子做的贡献还是相当认可的。
但随着各种努力均告失败,棉纺厂的光景一天不如一天,张祖德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上级的官腔,职工的牢骚,老婆的抱怨,都让他对这份事业产生了倦怠和厌烦,特别是以前仰他鼻息的那些二道贩子,短短几年时间,竟然都混成了人模狗样的企业家,西装革履,轿车小蜜,给他的人生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样一辈子拼死拼活有意义吗?
道德的迷失,理想的湮灭,退休的临近,加上在棉纺厂里一手遮天的权力,张祖德在欲望的深渊里越滑越远,越陷越深。
在棉纺厂干了一辈子,种种捞钱的手段他岂会不知,以前有道德和党性约束,最大的腐败也无非是他老婆背着他收些烟酒,或者安置一下和自己有露水姻缘的女工罢了,如今他赤膊上阵,大肆捞金,很快就让自家的口袋饱满起来。
相对应的,棉纺厂的停产时间,也从一个月,到两个月,到半年,乃至复工之日遥遥无期。
两个月前,二轻局党委约他谈话,打算把他调回局里,干个工会主席之类的闲职,毕竟他的年龄也算到站了。
对别人来讲,这种待遇可谓荣养,离开一个快破产的厂子,在二轻局以副科级干部的身份退休,要是能下功夫操作一番,退休前解决一下正科级待遇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退路,也是看在他省级劳模功劳卓著的份儿上才有的。
但对走上邪路的张祖德来说,他对这样的安排非常抵触。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别看棉纺厂病入膏肓,但只要他在这儿当一天厂长,就有机会从半死不活的厂子身上刮一层油,回二轻局干个闲职,岂不是要浪费自己政治生命中最后几年?
可尽管他在二轻局领导,甚至在分管副市长面前再三拍胸脯,作保证,信誓旦旦要扭转乾坤,但市里对棉纺厂的忍耐早已到了极限,想动大手术,又嫌他这种强势的厂长碍手碍脚,哪里还容得下他恋栈不去,只是看在他劳苦功高的份儿上,多给了他小半年擦屁股的时间。
张祖德谈话归来,自知自己在棉纺厂时日无多,看看存折上的数字距离退休后花天酒地的需要还差不少,心一横,就想玩儿票大的。
通过以前业务上的关系,他联系上了一个苏江省的个体老板。此人之前是个倒运棉纱的二道贩子,几年前,趁着改革的东风,在老家办起个小棉纺厂。
正是个体企业红火的年代,这位刘云生刘老板起初只雇了七八个工人,加上全家人齐上阵,从简单的初级加工起步,一步步做大,等到张祖德联系他的时候,他已经是苏江省有名的棉纺大户了。
这个时代,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在刘云生的老家,国营小厂衰败的比宁原这边的要早的多,类似三安棉纺厂这样的西部小厂还在苦苦挣扎时,苏江那边已经有了正式破产的,而的,是私人承包企业改制,以前的那些厂长经理,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苟延残喘的国有工厂,改头换面,变成了自家的私营企业。
奇怪的是,那些本来活不下去的工厂,一变成私人企业后,马上焕发生机,从政府眼中的无底洞,变成了他们手上的聚宝盆。
政府甩包袱个人得实惠企业得发展,好似皆大欢喜。
种种赞美声颂扬声,蜂拥而至,一时间,举国上下,尽是赞歌,仿佛企业只要转换了体制,马上就是病木前头万木春的大好局面,改制,也成了国人眼中的灵丹妙药。
其实,这些企业的起死回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秘密,这些原本的厂长经理,也不是因为企业变成私人的,马上就醍醐灌顶般地成为了商界奇才经营巨人,当社会的聚光灯只投射在他们的成功与财富上时,却忽视了那些因为企业改制,被踢出工厂的下岗工人和扔给社会保障的退休职工。
说的直白一点,在当时华夏那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势中,没有了退休工人的负担,没有了以前的劳动福利,再丢下一大批本来的职工,还有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这些所谓轻装上阵的改制企业,简直就是送上门的印钞机,成全了一大批新时代的权富阶层。
十几二十年后,有这样一批企业家,他们高举着保护私有财产的大旗,对民众的唾骂和敌意,表现出种种委屈,种种可怜,仿佛他们的原罪都是时代的错,甚至那血淋淋的原罪根本不是罪,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他们把自己装扮成一朵朵纯洁的小雏菊,把所谓的成功,都说成是靠自己筚路蓝缕,勤劳奋斗得来的。要是有人翻他们的老底,就是要左倾,就是要土改,挥舞着金钱铸就的大棒,画下不容诋毁的禁区。
真是令人作呕!
萧磊的思绪,随着何泰清的交代,飘到了未来。还好王强发现了他的走神,连声咳嗽,才打断了他的回忆,认真地记录下何泰清的讲述。
……
刘云生两个月前来到三安,和张祖德暗中会面,共商发财大计。
通过刘云生的描述,张祖德发现自己当了十几年的厂长,其实还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东南的那些同行们,早就先行一步,完成了从厂长经理到董事长总裁的转变。
一时间,张祖德唏嘘不已,长叹自己早生了十几年,要是他再年轻几岁,说不得也要在棉纺厂复制一出这样的好戏。
改制是来不及了,即使以后要改,也轮不上他,张祖德怀揣着满心的不甘,和刘云生商量起怎样才能捞最后一把。
刘云生千里迢迢来到三安,自然是心有成算有备而来,看张祖德那幅急不可耐的神色,心里暗中欢喜,把他见识过的国企改制中的种种猫腻细细道来,张祖德也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两人就像干柴遇上烈火,奸夫碰上淫?妇,在发财共赢的话题上,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两人的计划不谋而合——卖设备!
这个年头,房地产业刚刚起步,在三安这种内陆小城,棉纺厂的地皮并不值钱。
整个棉纺厂最有价值的,说来说去,也就剩下厂里那些机器设备了,但张祖德关心的是怎么卖才能让他从中获利,经过与刘云生的细细商议,两人敲定了一整套见不得光的方案。
经过两个月的筹划,就在刘云生第二次来到三安,准备着手完成交易的时候,他们的秘密,却被黄牡丹这个以前的棉纺女工,现在的坐台小姐发现了。
他们就去了金碧辉煌两次,刘云生出钱招待张祖德和他的心腹们,也算提前庆祝。他们已经小心防备,在点台的时候,何泰清还专门排除了出身棉纺厂的小姐,但不防海棠把这当成趣事告诉了黄牡丹,黄牡丹好奇之下,窥见了这些客人原来是自己的厂长带队。
黄牡丹有一名熟客,是个省报的干部,她从这名熟客那里,借来了采访用的小录音机,在张祖德第二次来夜总会时,她偷偷把录音机放到了包间的沙发下面。
她本想录下张祖德寻欢时的声音,要挟他给自家换套大点儿的房子。
没成想阴差阳错,套兔子的绊索套住了一头野猪,磁带里传来的交谈,竟然涉及到了棉纺厂的生死大事!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