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第四百四十章 逼问

本章节来自于 保媒大唐 http://www.lishu123.com/126/126363/
    

    “坐下,问你些事”

    李承道正在思考一些问题,李承乾在眼皮子底下来回走动,绕得李承道决定干脆不想了。

    “什么事?”

    李承乾顿了顿,砸了砸嘴伴随着深呼吸几次,坐到了李承道身边。

    “解释一下,江湖这个词”说着李承道转过身,对着后面比划了几下。

    被挡住了,李承乾本身也没有注意他——李承道口中的江湖一词一出,李承乾就呆住了。

    眉头动了动,李承乾沉吟了会儿“江湖一词的出处,是《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指的是江河湖海,后来泛指四方各地:《汉书·王莽传下》:太傅牺叔士孙喜清洁江湖之盗贼。再后来,指的是隐士的居处:晋陶潜的《与殷晋安别》诗说,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其他的出处,就不用我再一一细数了吧”

    后来也泛指不接受当权控制指挥、和法律约束而适性所为的社会历史环境。这话李承道说不出口,因为没有出处做依据,虽然它的确存在。而且,孙道与张柬之扯皮的时候,李承乾根本不在场。

    “那,黑道呢?”深吸了口气,李承道揉了揉两额。

    “《汉书·天文志》: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

    李承乾思考后的一句话,让李承道又是一阵无语。

    黑道与江湖一样,至今没有形成那种后世极为广泛的含义。也就意味着,李承道根本就变成了考察,而非洗脑。

    “郭解,你再给解释一下”

    “郭解?”李承乾望着他,有些疑惑“那是人名吧?”

    “你说说是谁”

    “《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李承道不留神间,李承乾已经开始背书了。而且背的流利得很,一点儿停顿也没有。

    “停!”与自己想要的不一样,李承道赶紧叫停。

    谁料李承乾倒是笑了起来“下面我也背不出来了,早年背的,现在忘记得差不多了”

    “地头蛇”李承道敲了敲敲了敲桌面。

    “当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一个新任的父母官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上任,你觉得他做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李承道没回答,抬头反问道。

    “搞清楚当地的势力分布,有选择地拜访那些土豪劣绅们,不卑不亢”想了想,李承乾补充说。

    “这些土豪劣绅们,就是所谓的地头蛇。你作为一个县官,是有皇帝的任命,名义上掌管着一县之民,但你当官的再厉害,你也无法在初始之时就压住地头蛇们……”

    “因为地头蛇们长期住在那里,势力早已根深蒂固,彼此的关系早已盘根错节。初来乍到的县官势孤力薄,不脚踏实地发展势力的话,连官府的人都命令不动,甚至政令不出官府”眯着眼,李承乾自然而然地接过李承道的话“有些人惹不起,就只能与地头蛇们同流合污,或者做甩手掌柜,对吧?”

    他虽说是眯着眼睛,却是面无表情地看着李承道,以冷静的语气接他的话。

    “江湖黑道,正道邪道,郭解地头蛇。你觉得,世家大族与地头蛇,与黑道是不是很像?对于朝廷命官,无论官位是大是小,当地的豪族就是地头蛇。对于帝皇,无论皇帝是新是旧,朝廷的世袭贵族就是地头蛇。对于外邦,无论军队是强是弱,皇室李家就是大唐最大的地头蛇”说着,低着头的李承道顿了顿“即便皇帝名义上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面对朝堂上盘根错节的势力与党派,甚至是后宫宦官,有时候都得妥协。哪怕天子权力至高无上,哪怕皇帝是天之骄子;面对阴暗面的利益集团,没有实力,他还得装孙子。汉朝末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承乾直勾勾地盯着李承道看,看了许久,忽然笑了“承道是要与我探讨为君之道?”

    “有人说,作为掌握了实权的皇帝的臣子,必须要做到忠心耿耿。帝王不会太在意臣子有没有私心或者是否贪赃枉法,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臣子是不是对自己足够忠诚。只要你足够忠心,那你无所是处也没有关系。要不然,古时那么多君王宠信奸臣干什么”

    李承道避而不答,尽扯着些这说那说的,李承乾听了,索性跟他一起东拉西扯“还有人说,作为有实权的皇帝的臣子,必须要学会选择性失明失聪,甚至失声。该看的要挑着看,不该看的绝对不看;该听的挑着听,不该听的绝对不听;该说的要挑着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能说。这就是,所谓的伴君如伴虎”

    夕阳从西方斜照过来,金黄色的日光将斑驳的树叶投影在李承乾的身上。与那背后那好巧不巧的金色阳光不伦不类地结合在一起,看起来有些别扭。被李承乾微笑着盯看着,李承道熟视无睹。将视线投射在那别扭之处,他无聊地恶意揣摩着。

    思绪乱飞了一会儿,他收敛了目光“周朝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是怎么死的?”

    话题跳跃得太快,李承乾眨了眨眼愣了愣,回过神来又皱眉思索了一会儿,说“桓公四十三年,齐桓公重病,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五子,各率党羽争位。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无暇顾及老王。年老多病的齐桓公,就这样被活生生地饿死在自己的寝宫里。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出来,也无一位公子前来过问。直到国君新立,新齐王无亏才把桓公的尸体收敛,给予安葬”

    “齐桓公病重,但储君未立,他的五个儿子便坐不住了。都有实力、都有人支持,每个公子都想夺得王位。于是五子争夺王位,彼此对立甚至刀剑相向,根本不顾齐桓公死活。而竖刁和易牙假借保护齐桓公的名义,将齐桓公他关在一间封闭的小黑屋子里,一般人根本无法接触到他。这时候整个齐国都在为王位疯狂,基本上没人关注老君王。没人管没人问,堂堂的一国之君,“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这样慢慢地被活活饿死”仍低着头,李承道补充了一些细节,而后故意停了片刻。

    李承道话音落便一直敲击着桌面,不紧不慢。李承乾会意,以为他正在酝酿着什么,自然不再言语,安静地等着他继续卖着葫芦里的药。

    而李承道估计着差不多了,便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继续,说说赵武灵王怎么死的”

    听得这个名号,出于皇家人的敏感,李承乾眼角一挑,问道“赵武灵王?赵国的赵武灵王?”

    “对,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恍若没发觉李承乾的异样,李承道一如既往地点点头。

    见李承道对自己的意外之义无动于衷,李承乾无话可说。沉默中度过了半晌,才吐出来三个字“饿死的”

    “具体点!”

    他的这个简略之极的答案,李承道明显地不满意。

    “被他儿子困在宫里饿死的”

    “再具体点!”李承道终于抬起了头,无神的眼睛死死盯着李承乾。

    被盯着,李承乾的脸上挣扎了几下,咬着牙反瞪着他,道“这些话还是别说得好,被别有用心的人听去,会以为你挑拨离间的!”

    “你当高通不识字啊”李承道瞥了他一眼,将视线移向树林的阴暗处。

    李承乾顺着他的视线把目光投过去,正好看见高通露出面来。似乎是错觉,李承乾觉得高通好像朝着自己微微点了点头。

    这儿是什么事啊,现在自己想不说都不行了。心里面暗暗苦笑的李承乾,转过来时恶狠狠地瞪了李承道一眼。

    李承道当做没看见“别客气,说说”

    “赵武灵王废身为长子的太子章,反立公子何为太子。在壮年退位后,公子何在在大臣的教导扶助下,很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王。但是年长的儿子章必须要朝见小自己十岁的弟弟赵王何,让赵武灵王十分痛心;再加上,公子章本来极其出色的太子,只为自己的私心而被废,让赵武灵王十分愧疚。后来赵武灵王雄心再起,想要再拿回王位,便想着三分赵国”

    “赵王何的重臣肥义觉得不妥,三分赵国只会让王权不稳,国家内乱,赵国衰落,他不同意赵武灵王的用意。赵武灵王想要拿回权利,便激起自己的两个儿子争斗”

    “赵武灵王以在沙丘选看墓地为名,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随行。田不礼劝公子章先下手为强,没想到赵王何棋高一着,让人率军包围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和田不礼及其党羽。公子成包围了赵武灵王的宫殿,不允许赵武灵王外出,并且只围不战,不给予水食;赵王何当做没有看见,默认了公子成的做法,致使壮年的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宫殿里”

    李承乾以略微嘶哑的嗓音,将这段历史大略地陈述了一回,但李承道并未就此放过他。

    “齐桓公为什么会被饿死?”只听他回过头来问。

    “储君未立,宠信奸臣”

    “那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被饿死?”李承道像是不依不饶。

    “……”

    这一回,李承乾不那么干脆了。

    是说国无二君吗,那他父亲与祖父是怎么回事,不就是一国二君吗。

    是说赵武灵王壮年退位吗,那他父亲与祖父还是个反例。

    是赵王不甘心放弃权力吗,那他父亲与祖父又算什么。

    是不应该无故废长吗,可这话由自己说出口,不太合适。

    是不应该朝令暮改吗,这话也不宜说出口吧,好像自己希望自己的父亲也提前退位似的。

    是赵武灵王用人不当吗,这个当做主要理由,太过牵强了吧。

    是儿子的教育问题吗,应该也没多大关系吧,主要还是赵武灵王的错。

    脑子里几个答案迅速掠过,又很快被李承乾一一否决掉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遗失的幸福的小说保媒大唐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保媒大唐最新章节保媒大唐全文阅读保媒大唐5200保媒大唐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遗失的幸福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