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弓长张毫不留情的戳破了张建为的面具,暴露出他的本来面目,而且还加了一句:“装!再接着装!”
张建为忽然一阵嘿嘿嘿嘿的怪笑,笑的弓长张毛骨悚然。但天地良心,张建为这笑可跟弓长张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因为他想起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成语,狐假虎威!记得他第一次见到这个成语的时候,托字典的福,每个字他都认识。但是四个字合起来他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狐狸是假的?老虎很威风?这哪跟哪啊。
“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弓长张很轻蔑的看着他。
张建为又是一阵嘿嘿嘿嘿的怪笑,惹得弓长张差点一杯酒泼过去。但张建为随后的一句话及时冻结了这个动作,因为他说:“谢谢。”
他是由衷的说出这两个字的,因为他觉得弓长张说的太对了。就如同他送给弓长张那个妙字的评价一样,他也觉得弓长张对自己的这个假正经的评价太贴切了。只不过自己是用了一个字,而他是用了三个字,看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是要高出他好几倍呢!
假正经:借着正经的样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等。
比起假正经三个字本身,张建为觉得这个解释还要妙上几分。看似中正平和的解释完全暴露了做这个解释的人的腹黑本质!就像张建为一眨不眨的盯着********非要说自己在研究人体生理学一样。
行为活动本是中性词,可是放到这里就大有学问了。既然是一个没有什么感**彩的行为活动,那干嘛要借一个样子表现出来,而且还是借了一个正经的样子,看来这行为活动可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所以说你少拿图书馆说事!”弓长张得理不饶人。
那我能怎么办!张建为在心底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白眼,自己总不能直接说,他是因为寻觅一些人体生理学方面的书籍无果而迁怒于自己的分校吧!再说了那撕书的人也太可恶了。
张建为的分校没有图书馆,但是有一个阅览室,里面如山的过期杂志中隐藏着几本大隐于市的好书。其中一本叫《格林童话》,鉴于对这本书比较熟悉,他就顺手拿了起来,但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
他发现的这本《格林童话》号称是这本书的最早版本。其实直到今天,张建为都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一场误会还是童话的本质就是如此。因为在这本书里面,人物还是原来的人物,但已经完全不是什么王子公主善恶有报的能讲给自己孩子听得故事,而是满纸满篇充斥着少儿不宜的内容和描写!其间露骨的描写如果放到地摊上就是严打对象!经典********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可能并不是那个导演的臆造,而是直接从这本书里面连锅端过去的,名字都不用改。
即便如此,张建为依旧如获至宝,但紧接着就是怒发冲冠!因为书中每到关键时刻就会发现新新旧旧撕过的痕迹,弄得张建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郁闷的抓耳挠腮,怪叫连连。于是很荣幸的被保安撵了出去,但走之前,张建为眼明手快的也撕了好几页!
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惦记上了就开始打听。一打听不要紧,据说校本部的图书馆里还有好几本呢……
“我们要回校本部!”这是他们公选出来的学生代表发出的怒吼。
0。1秒还不到,张建为就轰然鼓掌,眼神热切,热泪盈眶,如同美国选民盯着自己的候选人一样,摇旗呐喊,红旗招展!
“然后你们就……回去了?”弓长张试探着问道。
“当然。”张建为淡淡的道,抿了一口啤酒,做沉思智者状道:“而且其间起了关键作用的是分校的保洁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大学校园里有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传统,出于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观点,却形成了一个惊人统一的动作:从楼上往下扔东西!扔的东西虽然并没有任何的限制,但是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要扔下去越响亮越好,试过来试过去,最后发现啤酒瓶是最好的载体。但同属啤酒瓶还是有区别的,满瓶子下去是嘭的一声闷响,势大力沉,直指人心;空瓶子下去是当啷一声,清亮干脆,直截了当;而半瓶子下去就是稀里哗啦兼当啷,天花乱坠,礼花满天!遇上个别有钱的,就是整箱整件的扔,那叫一个壮观!
“浪费。”弓长张咬牙切齿的道。
“不……浪费。”张建为反驳道:“除过那个别的外,其余的都是先把酒喝完了,然后给里面灌上尿……是水,然后再往下扔。”他反驳的有些心虚,因为他忽然想起了还有很多东西他没说,其中不乏不锈钢饭盒,灯泡灯管,剩饭剩菜,过期水果等等等等等!其中不乏懒得下楼,趁此机会处理宿舍如山垃圾的个别心理阴暗者。还有一回,一位哥们实在是找不到趁手的家伙,直接把自己给扔下去了。
这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扔东西的时间一般都统一到了晚上,最密集的就是熄灯后的半小时以及突然停电的时候(后者其实和表达观点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大多出自发泄多余精力的需要。)!
于是在保洁员的罢工威胁下他们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校本部!
“无聊。”这是弓长张最后对张建为小半个大学生活的评价。
的确无聊,包括上面的那段文字!但是大学生活毕竟不是电视剧,第一它没办法剪辑,二来它也没有那种镜头一暗,再亮起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天三月四年五世纪过去了之类的特异功能,而且这期间发生的所有的故事都必须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不间断强制性的目睹它,所以审美疲劳就在所难免,换换口味也是人之常情。那么有时候感到无聊就太正常了,区别只在于时间长短和如何排解。
所以当后来弓长张宣称自己是无法忍受大学里的无所事事和无聊才不去上的时候,张建为很轻蔑的一笑。一来历史无法假设,二来就算能够假设,但历史规律的强横是谁也无法违背的。
弓长张最终没有选择上大学说白了是跟自己过不去。在和自己的最后一任老板因为学历问题闹崩了之后他就发誓要自己当老板。这样看谁还拿自己的学历说事,并能证明没有学历也能活人!
“那不是很好嘛!看看你现在这人模狗样的!顺便当回圣人!”
弓长张拿着酒杯,扶着额头无声的笑了出来。其实张建为的这种心态太正常了。面对成功,人们一般只有两种心态:一是质疑,二是认为理所当然。不管那种都会让人生不如死,至少对弓长张来说是这样的。他辞职之后回家呆了一个月,给父母的解释是放假。他们信了,对于弓长张说的话,他们还没有不相信的时候。
那次回家弓长张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回去,辞职度假那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福利,至少现在不行。而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他忽然觉得把他养大的村子突然间陌生了!这里所有的东西他都非常的熟悉,但是由这些东西组合而成的村庄却怎么也和脑子里的印象契合不起来。肮脏,混乱,慵懒,鸡毛蒜皮满天飞!还有那些充满探究意味的八卦眼神都活生生的把他压制在家中,大白天说什么也不出门。
直到一个晚上,他一个人坐在离村庄较远的一条县级公路旁边,身后是三三两两呼啸而过的汽车,身前是沉默如山丘般的村庄,如果不是星星点点的灯光,他宁愿把村庄形容成一个巨大的……
一个月后,他弄明白了自己回来干什么,其实就想看看,自己还能不能从城市里脱身,重新回家。而答案就是,他已经不属于这里了,也许自己的根在这里,但是过于贫瘠的土壤会逼得树木要么死,要么不断的往上长,企盼光合作用救自己一命。
“你真没良心!”张建为暂时抽离自己的身份,站在道德裁判者的高度睥睨众生,虽然道德的最大践踏者往往就是道德裁判者本身!
“你怎么和我爸说的一样!”看来弓长张喝多了,因为他接着乐呵呵的道:“我不是没良心,我是真回不去了,换句话说,我是真的放不下了。在父母眼中,离开农村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在村里人看来,离开农村是最终极的成功。不是说农村不好,而是人都想换种活法,恰好城里人的活法太吸引人了,光鲜体面四个字就足够了!至于我,在他们眼里,无疑就是成功最成功的代言人。所以我不能回头,即便是死,我也只能死在往前冲的路上……”
“打住打住……”张建为愣了一下才及时制止了弓长张,他每次听到他说这样的话就一脑子雾,这种话现在没几个人爱听,更别提写出来了。得罪人不说,多无聊啊!
其实他知道弓长张想说什么,他大二的时候一次回家和小学时的几位同学聚会,然后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这些同学的话题就只有两个:化肥的性能和老婆的性能。而张建为就只说了两句话,但是比较关键,分别位于开头和结尾:你们好和再见。其实这两个话题他本来想参与的,但是对于一个从认字起就一直上学,算是四体不勤且大学毕业好几年后才结婚的人来说勉强了些。后一个话题他多多少少知道些,但大多属于一些理论层面且口味过于麻辣了一些,上不得台面,免得被人误会自己是那干什么的……
“原来你知道啊!你也有这种感觉啊!”弓长张无声的笑道。
张建为和他碰了一下杯子,没有说话,他岂止是知道这么简单。
如果说弓长张最初对于外面世界的了解来自于那遗祸无穷的盗版书和录像厅的话,那么张建为的了解就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奶奶。
奶奶身上兼具农村老太太的开明和保守,她鼓励并竭尽全力支持自己的儿子跳出农门,但是出于养老的考虑她又坚决留一个儿子在身边。于是他的一个伯父进入了城市,而他的爸爸则留在了农村。获得了截然不同身份儿子们的命运就天差地别,并且这种身份的隔阂在时代的巧合下,被一个叫户口的东西,以一种最为决绝的姿态封死了所有人改变它的希望,除过鲤鱼跃龙门,别无他法。而张建为就很不幸或很幸运的是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一种身份的获得已经完全的摆脱了对成功的定义,包括了太多说不完的说不完……
“要吃商品粮啊!”这是奶奶鼓励他上学的最经典的一句话,只是当时张建为听不懂罢了。然后她举了个例子:说是在我们乡里的初中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学习太好了,被县上来的车给直接接走了!多牛多神气啊,你要争气,你也是坐汽车的命!
其实这件事情和所有无法考证的事情一模一样,区别在于其他人会把这种事情发生的地点放在一个你无法亲自考证的地方,这个地方一般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远,起初是外县,后来是外省,接下来是外国,最终有一天会成为外星球的。但奶奶把它放在了本乡是因为对于刚刚小学毕业的张建为来说,你放得太远了,他反而没什么概念,就像你说北京的糖更甜但他偏偏就是认准了门口小摊上的糖。所以放在本乡,神秘感和现实感兼具的谎言是最具说服力的。
“知道吗!我大伯和我爸吵架最厉害的一次竟然为了要不要装空调,伯父想到的是舒适,而我爸想到的是电费!”张建为觉得人生真是神奇,同样是空调,他想到的就是空调病!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