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品级
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另外宋人的品级不单单是看几品官,因为宋朝官员制度比较混乱,有时候一个人兼了好几个职务,比如李继隆弟弟李继和,《宋史》卷257《李继和传》云:“咸平中……以继和知其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 城毕,加领平州刺史.也就是说他既是平州的刺史是二品官,但又管了三个州的军事的都巡检使四品官.而宋人的知州这个官职品级可大可笑,宋初多用朝廷大臣,派的都是二品官,或者是天子近臣,但是也可能会派喜欢的小官任一地方知州.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牵掣一下知州的权力。
县一级的官吏,主要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县尉。知县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担任,也是一种差遣。
府州军监以上的大区称“路”。路一级的机构和职官,有监司和帅司。监司包括:“漕司,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宪司,负责一路刑狱;仓司负责一路的仓储。宪司和仓司也有监察责任,因而路一级可视为监察区。帅司,即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照例兼任禁军军区的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因此,安抚使下设有管军的幕职官和管地方事务的曹掾官。安抚使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权限较宽。为防止安抚使权力过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抚使要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同时要受到下属的“走马承受”的监视,“走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汇报安抚使的情况。由于路一级的军政财监四权分散,无统辖各权的职官,因而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员始终没有正式形成三级制。
宋朝的节度使观察使,名存而实废,两使下的幕职官曹掾官与唐代不同,仅是闲差。
宋朝很重视总结前朝政制利弊,并加以改革和调整,以加强**主义中央集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去掉一些旧隐患,又生长出一些新弊端,影响着宋王朝国力的发展。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