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东亚人类分布(上)

本章节来自于 先秦玮书 http://www.lishu123.com/134/134469/
    一.古代东亚直立人的消失

    东亚地区在10万——6万前,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冰川期,这一时期,原来繁盛的东亚古代直立人(如北京人蓝田人)消失了。在距离今天10——6万年前,东亚地区没有发现确切的人类活动遗址。

    二.6万年前到达东亚的第一批古亚洲人——D(Yap)

    距离11万年前,第一批智人走出非洲东部,到达今天的中东地区,他们的Y染色体标志为M168,今天,非洲以外的所有的土著民族都是M168人群的后代。

    此后,他们不断向周边迁徙,大约距离今天60000±5000年前,他们中的一支终于到达东亚地区,当他们离开非洲时,他们Y染色体SNP为DE原始型,到达东亚时,他们的Y染色体SNP的标志已经发展成为D——Yap,而留在非洲的DE原始型则发展成为E,成为60%以上非洲黑人的类型。

    但当时的非洲人绝不是黑皮肤的,而是黄褐色皮肤的,D人群也绝对不是黑皮肤,可能也是黄褐色皮肤的。

    (在距离今天1100年前,漆黑色皮肤的西非班图黑人只分布在占非洲20%面积的西非地区,在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占非洲面积60%以上土地上生活的是狩猎的黄褐色皮肤的布须曼人Bushman,今天他们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南非,看上去肤色并不太黑,Bushman人兼具黄白黑人种特征,而且其Y染色体是最古老的A,可能是最古老的人类族群,直到大约在1000年前,黑色皮肤的黑人才扩散岛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

    当时的D人群的皮肤很可能就是和Bushman人一样的黄褐色,而且向北的过程可能还变的更浅了。

    (所以称呼D人群为矮黑人并不准确,称呼老亚洲人更准确。)

    D人群是最早到达了东亚的现代智人,但他们对现代东亚人的基因库genepool贡献并不大。

    D人群独占东亚地区的时间不超过1万年(6—5万年前),大约在距离今天5万年前,另一支老亚洲人——C人群来了,C人群是大部分东亚人的母系远祖。

    D类型在东亚人中很少见。

    D分为四个主要支系,D1D2D3D*。

    D1分布主要在华南地区,是年代古老的支系,历史超过5万年。D1今天的分布,向南进入东南亚半岛,如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向西进入青藏高原,在藏族中比例非常高,向北进入蒙古草原,在蒙古族的比例比较少(2/147),在汉族地区相当罕见。

    D2只分布在日本,韩国有非常少的比例该成分,日韩之外完全没有D2。D2的历史大致有3万年左右,在日本土著阿伊努人Ainu中出现频率很高。关于阿伊努人有两组数据:一个是2006年Hammer的数据是D2为75%,C3为25%,另一个2002年Tajima的数据D2为87。5%,C3为12。5%。

    D3分布在西藏,而蒙古地区也有部分D3,可能来自藏族的迁徙。

    D*是D最古老的支系,有6万年的历史。低频率分布在西藏,在印度洋上安达曼岛土著人中出现频率100%,马来半岛的土著人群中也有低频率分布。但绝不能因此认为东南亚矮黑人等同于D或D等同矮黑人。

    汉族中也有一定比例的D,主要是D1,少量为D*。如于敏2002年的数据,福建汉族D1为1/80,无D*,如Lug在2007年的数据,800个汉族D的出现10例,频率为1。3%(10/800),Hammer的2006年的数据,168个汉族中出现一例D1,为0。6%,Xue的数据中,166个汉族出现3例D,为1。8%,复旦在2000年的一组数据为362汉族出现1个D,为0。3%,另一组复旦数据里北方1054个汉族有22个D(2。2%),南方652个汉族中为9(1。4%,马明义2007年的四川汉族一文中,341个汉族有3个D*,8个D1,频率共计3。2%,其他一些数据里,汉族都没有发现D,出现频率为零,如Karafet在2001年的数据,ToruKatoh的2004年数据。总体看,D在汉族很罕见,但在甘肃和四川比例超过3%,可能是古羌族的影响(现代羌族D为18。2%)。

    苗瑶人群中有一定古老的D1,显示了这些民族非常古老。D1在是瑶族中不同瑶族支系出现频率差异非常大,如复旦2002的数据里一支系瑶族(勉)为50%,但复旦2003年另一支系瑶族数据为0,Hammer在2006年数据里瑶族为1。8%(60人里仅1例,同论文中苗族为8。6%,58人里5个),而Xue的数据,Bama瑶族里有D而Liannan瑶族则没有D,可见,各支系瑶族D出现频率很不同,除了个别支系,总体上D频率并不高。

    藏族中D是是最常见的类型,如Hammer的一组2006年的数据,105个藏族,D*为4人(3。8%),D1为16人(15。2%),D3为32人(30。4%),没有D2,D共52人(49。4%),又如Karafet在2001年的数据,75个藏族人中25个D*(含D3),12个D1,D共37人(49。3%)。今天,D和O在藏族大致各占半壁江山,藏族年轻的成分O和汉族的O在类型上一致,O3人群在大致5000年前从华北给青藏高原带来了汉藏语,而古老的D的显示了藏民族在人种上有悠久的历史,D人群进入西藏可能有2~3万年左右的历史。和藏族关系密切的普米族D比例高达72。3%(34/47)。

    日本人是东亚另一个高频率D的人群,在如Hammer2006年的数据中,259个日本人发现90个D2,占34。9%,没有其他D类型。不同地区日本人中,D的分布很不平衡,在京都东亚人类分布附近九州岛本州岛西部,是高比例的O而D少,而在北海道东亚人类分布种子岛和冲绳东亚人类分布,D的比例则很高,显示了日本的最早的土著为D,后来为C,最后到达的是O人群,但O人群构成了当代日本大和族人的大部分主体父系成分,而日本土著阿伊努人则是D占80%以上,C占不到20%,没有O。

    东亚其他人群D类型很少见,比如满族,在Karafet在2001年的数据里,复旦的2002年的数据,ToruKatoh的2004年数据里都没有发现D,Hammer在2006年的数据里满族也没有D,Han—JunJin的2003年的论文里44个满族里找到一个D,为2。3%,可以说满族人里D是相当罕见的。朝鲜人有一定比例的D,但比例不高,ToruKatoh的数据里延边朝鲜人D比例为2。5%(2/79),韩国人为3。5%(3/85),Han—JunJin的数据韩国人是2。5%(4/160),Hammer的数据韩国是4%(3/75),er数据中的土家族,为18。4%,如复旦数据的白族,为16。7%,汉藏语人的C3和北亚人的C3并不相同,相反,汉族越南两族人的C3在STR上十分接近,同时和白族土家族的C3d十分接近,有相同的起源,可见汉族和南方越民族的关系十分接近,独特的C3d显示了汉族等众多汉藏语民族共同的南方起源性质。

    C人群对应的母系为M系(M*M7M8M9M10CDGZ)。今天,东亚人母系成分中,M对应了大致60%的成分,北方略多,南方略少。从常染色体角度上可以说,今天大部分东亚人都有一般以上古亚洲人的血统。

    部分人尤其是一些网友推测,C人群,尤其是C3人群,外貌上已经完全是现代黄种人外貌。称呼“棕色人种”并不一定准确。是否确实如此,在没有论文数据情况下,我们不好定论。但我们要承认,C人群对现代东亚人基因库genepool的贡献并不逊色于N和O人群,唯独只是在Y染色体上略少一些而已。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云歌行的小说先秦玮书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先秦玮书最新章节先秦玮书全文阅读先秦玮书5200先秦玮书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云歌行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