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万元户”今日255万
通货膨胀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这种现象顽强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当中,让人感到紧张,又让人觉得无路可逃。
没有人不想应对通胀,但发现难度越来越大,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
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最佳决策的,是对未来趋势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当趋势了然于心,人们才能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才能冷静地找到应对之路。
这条路并不复杂。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一个又一个此前被忽略的现象和细节,一步步地找到问题的源头。而答案,都包含在这个过程中:通货膨胀究竟怎么发生的?除了已知的原因,它背后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是的,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如果走进去,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世界。这个世界潜伏在深处,将所有的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国际关系等串联起来,犹如一座构造完美的宫殿。
只有当您走进去才知道,当今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我们面对的问题原来是那样的。当一个个谜团解开后,这个世界在你面前突然变得透明而清澈。您俯身看着这个世界,或者悲悯或者难过或者喜悦或者兴奋……
货币凶猛
是的,经济学并不神秘,让我们一点点地把一个个谜团解开。
人们对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和物价的上涨一直是深有感触。但货币到底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应该说,全球货币的泛滥,已经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就全球范围而言,绝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货币超发问题。
2011年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向松祚撰文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基础货币或者说国际储备货币从380亿美元激增到今天超过9万亿美元,增速超过200倍,而真实经济增长还不到5倍。全球货币或流动性泛滥是今日世界金融和经济最致命的痼疾。①
货币超发,购买力必然下降,这是一个规律。
有专家测算,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月平均值为4.81%。如果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时拥有100万元,到现在只值当年的15万元。②
其实,如果根据货币购买力与日常消费品的价格进行比较,1978年的100万元的实际贬值程度要超过85万元。一个最简单的对比是,现在的百万富翁与20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相比,哪一个购买力更强?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曾经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人均储蓄两种方法,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07年四个时点,对“万元户”财富的变迁进行测算。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523亿元9200亿元7.4万亿元和17.3万亿元,考虑人口变化之后的人均储蓄为52元800元5900元和1.3万元。这样算来,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结论显而易见:过去30年,钱本身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值钱”了!③
在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经成长为世界巨人。
为了让读者都能看懂相关数据,在这里简单介绍一点货币常识。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要求,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现金。
M1(狭义货币量)=M0+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量)=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④
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的广义货币定义,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即货币是指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一般用符号M2表示,有时也称为广义货币。⑤
人们通常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M2/GDP)的比例来说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量化比例关系,反映一个经济体金融深化的程度。促使M2/GDP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对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般而言,M2/GDP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
那么,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多少呢?
据2010年11月2日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之间的比例正在加大。到2009年年底,中国GDP总额为33.54万亿元,是1978年的92倍。而同期的M2从1978年到2009年年底,增加了705倍,达到60.62万亿元。截至2010年9月末,M2余额比GDP多出了42.774万亿元。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表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在抗击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型的,国家有意地扩大了货币供应量,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它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企稳回升,如果不这样做,经济一定会出现很严重的下滑局面。”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把中美两国的M2对比一下:
1990年,中国的M2余额为1.53万亿元,2010年年末已经达到72.58万亿元,20年间,M2增长了46.44倍。
美国1990年M2为3.28万亿美元,2010年年末为8.848万亿美元,20年间,M2增长了1.69倍。
如果仅从广义货币供应量上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显然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当然,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更是快于美国,这有中国货币化程度基数较低的缘故,但即使剔除这个因素,就两国经济体的规模而言,中国的货币显然是太多了。⑥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货膨胀来了!
超发货币的后果是非常直观的,那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和物价的上涨。
实际上,对于这一点,民众无不有切肤之痛。随便去菜市场转转,就会感知到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之快,是那么的令人担忧。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绿豆大蒜和一些青菜等价格就已翻倍。
尽管如此,国内粮价仍然是被压抑着的——国外的粮食价格比国内更高,有的品种比国内价格要高出1~2倍,甚至。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价格上涨动力依然强劲。
国内的粮价菜价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乃是内因和外因合力推动的必然结果,尤其在国内外价差压力之下,食品低价时代已经过去。
如果您希望过一段时间物价能够回到从前,那么,时间的无情流逝带来的恐怕是一个更无情的结果。货币的贬值趋势将顽强地延续,最后觉醒的人,只会在财富的流逝中,承受痛苦和无奈。
货币贬值,资源品价格必然上涨,而这种上涨并不仅仅体现在商品领域。
不妨对照一下中国A股2005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2008年年底到2009年7月,以及2010年6月到11月中旬的走势,无不是以黄金等贵金属稀土等稀有有色金属和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代表的资源品(包含提升资源价值的技术加工相关品种)的价格走强为基石的。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
这只能说,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在资源类趋势方面达成了某种“默契”。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原理,在通货膨胀方面体现得非常直接和分明。通货膨胀从来都是从量变向质变悄然演化的。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比起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有时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1000%。1923年那次通货膨胀末期,物价水平较两年前上涨了300亿倍。即使是购买最基本的物品,也需要数量惊人的货币,买一片面包就得要一手推车的现金。货币贬值得如此迅速,以至于在一天之中,要分好几次向工人支付薪水,而工人也要赶回家将领到的薪水花出去,以免它变得一文不值。没有人愿意持有货币,通过货币的交易越来越少,物物交换重新出现并盛行起来。⑦
德国一则旧时的报道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荒诞:一个家庭主妇装了满满一手推车钱(仅够买一点食品)去买点吃的,一个小偷趁她不注意,把一车钱倒在地上,推着车子飞快地跑了。车子比钱价值高得多稳定得多也可靠得多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流通货币每月平均增加12000%以上,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价格上涨更甚,每月上涨近20000%。⑧
您也许会觉得这些例子有些极端,毕竟它们是在社会动荡时期发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货币的贬值并非由于社会动荡引起,确切地说,的情形是货币贬值过快货币体系出现系统性隐患引发了社会动荡。很多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在社会动荡以前就已经埋下,只是人们浑然不觉而已。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换句话说,人们感受到的是纸币突然间跳水般地贬值,实际上货币的超发早就开始对应着急剧缩水后的购买力,只是暂时被遮掩了而已。
苏联时期,1卢布兑换2美元还多,但解体后,变成了40000卢布兑换1美元(这里的卢布指的是旧卢布)。这种变化虽然表面上看仿佛是瞬间完成,实际上是早已铸就。
人们被货币欺骗
19世纪中叶英国一位名叫格莱顿的议员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研究货币本质中受到欺骗的人,比谈恋爱受欺骗的人还要多。”
货币为何有这么大的欺骗性?
我们有必要从一些基本的常识入手,来更清楚地讲明这一问题。
马克思认为,实物是最早的货币。在中国,牲畜币是最早的实物货币。
研读史料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货币从最初产生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实用,且“不容易大量获取”。⑨
这是货币功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必须依托的基础。一旦作为货币的商品过滥,就会丧失货币的功能,遭到抛弃。
货币必须“不容易大量获取”才能确保其信誉度不减,确保其购买力不缩水。这种特性贯穿了纸币问世以前的整个货币历史——在纸币之后,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通过权力使货币对社会上的人而言,仍然是“不容易大量获取”。
在金属货币时代,由于名义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出现了“自由铸造”的现象。比如,前资本主义的西方,公民有权把经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的造币厂铸成铸币,造币厂代公民铸造,或不收取费用,或收取很低的熔炼打造成本;公民也有权把铸币熔化,但严格禁止私自铸造。⑩
由于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一致,政府几乎没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甚至还出现了政府铸币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金属货币时代,政府常常会非常“痛苦”。清代从19世纪初起,由于鸦片走私日益严重,白银大量外流,国内开始出现银荒,银价上升。清政府铸钱是按白银核算成本的,银价上升,必然使铸钱成本增加。银贵钱贱对政府财政造成了难以承受的铸钱亏损。
据史料记载,雍正年间铸造重一钱四分之钱,仅宝泉宝源二京局每年即亏损白银30万两。制钱的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严重背离,还导致了制钱被大量私销取铜的问题,使得流通领域里制钱供应量严重不足,“流通日少”,因此,当时的奏章中,屡屡提及“钱荒”问题。
金属的特性,竟然使得这种货币时代的政府,在某些阶段连铸钱的动力也丧失了,出现了“钱荒”,这种现象在今天这个纸币满天飞的时代,看起来是多么遥远!
开采贵金属的工具和技术落后,贵金属的生产数量比较稳定,限制了当局随便发行货币图利的机会。但是,统治者最终还是找到了简单的让货币贬值的方法:一种是让金属币所含金属小于它所代表的币值;另一种是在铸币中加进其他贱金属,导致货币“成色”下降而币值不变。作为货币发行的绝对主导者,在这方面,政府并不缺智慧。
清政府如何解决“钱荒”问题呢?
方法是铸造大钱。1853年3月,清政府批准铸造币面价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大钱。比如,当千大钱,扣除成本,净盈利约919文,为成本的11.3倍。这些措施实际上就是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变相掠夺民众的财富,缓解财政危机。钱价暴跌的结果是物价飞涨,咸丰十年的物价较之发行大钱票钞以前,茶叶上涨5倍,猪肉上涨6倍。第二年夏秋间,物价再次飞涨。
国外也有类似的例子。
亚当?斯密写道:我相信,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次第削减。在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的阿斯,减到原价的1/24,含量名为1磅,实只半盎司;英格兰的镑和便士,现今价值大约相当于当初的1/3;苏格兰的镑和便士,大约相当于当初的1/36;法国的镑和便士,大约相当于当初的1/56。通过采用这些办法,君王和国家就能以较小量的银,表面上偿还债务,并履行各种契约。实际上,政府的债权人因此被剥夺了一部分应得的权利。
更离谱的是,到了公元268年的喀劳狄二世时,罗马的银币含银量已经下滑到了0.02%。确切地说,应该叫镀银银币了。罗马在公元138~301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最重要的商品小麦的价格竟然上涨了200倍!这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显然,即便在金属货币时代,也不断有统治者在金属的成色比价上做手脚,以降低货币的含金量,制造通货膨胀敛财。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时代
国内外历代统治者滥发货币的冲动,在金属货币时代,毕竟还是有限制的。在降低成色的条件下,不管金属有多贱,仍然要耗费某种东西进行生产,这一成本就是对货币数量的一个限制。而纸币的数量可以按能忽略不计的成本无限地增长,所需的只是在同一张纸上印上较大的数字而已。
在纸上多印几个“0”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就可以达到掠夺民众财富的目的,这正是纸币带给我们的恶果。津巴布韦面值1亿元的纸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说:“铸币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不断贬值的历史,或者是,铸币的金属含量不断减少,因而所有商品价格都不断上涨的历史……而这些通胀通常都是由政府制造的,政府也从中受益……最后,纸币的出现让政府获得了一种更为廉价的诈骗人民的方法。”
尽管货币的发行往往被披上拯救危机等冠冕堂皇的外衣,但实际上,货币的滥发不仅拯救不了危机,反而产生出了的问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承认:“过去20年中,如果有哪些货币政策被证明是有效的话,那就是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的长期伤害将超越其对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
货币垄断之弊
那么,为什么货币的滥发越来越严重了呢?这种现象背后的动力在哪里?
哈耶克认为,由于政府垄断了货币的发行,必然存在滥发货币的冲动。过多的货币会使正常的市场经济价格体系发生紊乱,造成经济的周期波动。解决这一周期的根本办法是打破政府的货币垄断地位,允许私人机构发行货币,让货币像一般商品一样进行竞争,最后币值最稳定的一种或几种货币会存活下来,成为日常经济中的通用货币。处在竞争环境下的货币面临着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所以会把币值稳定作为第一目标,货币中性得以实现,经济不再受到货币的外在冲击,周期性的波动也会永远成为历史。
看起来这是多么理想化的一种境界!但是,在历史上,这种理想化的状态的确存在过。
在美国工业化大规模展开之前,由政府做后盾的美元只是当时美国各州银行公司商人和采矿企业所发行的多达8000种的货币之一。1863年,美国政府才强制推行了货币的标准化。1871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元成为日本的统一货币;德国马克在德国境内的统一发生在1873年。这些年表至少说明一点,货币统一并不是自古以来的常见规律,没有经受长时段历史的检验。
美国投资家威廉?贝克也认为,如果货币发行存在竞争,次贷危机或能避免。他指出:“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如果允许的银行(比如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发行纸币同其他银行竞争,并通过清算银行进行定期赎回,就会比今天更及时地发现问题。”
当下,在电子货币时代,的确有些货币的“形态”开始出现。目前已有大量交易以虚拟的电子货币为媒介而成交。我们的信用卡各类贵宾消费卡飞机里程积分都可以部分充当货币的职能,多种多样的货币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后盾,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向国家垄断货币发起了挑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恐怕很难判断那么多货币或者货币形式孰优孰劣,但是市场终究会告诉我们答案。能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商品或者货币,就是好的。
当然,就现状而言,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会接受货币的非国家化理论,人们只能无奈地接受货币贬值的现实。
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货币的大量过剩。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