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官渡之战的实力悬殊是因为曹操集团当时过于虚弱而造成的话,那么赤壁之战时的实力悬殊就是真真正正的双方实力相差太多了。
当时的曹操要比当年的袁绍强出一倍有余,而孙刘联合就算联合在一起,也比不了官渡之战前已经占据徐州豫州兖州至少三州之地,还掌控着天子和朝廷的曹操啊。
【战前对比】
在官渡之战之时,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曹操也不是弱者,两者的地盘和领土方面袁绍并没有比曹操领先太多,相反在人才方面曹操还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不过当时中原饱经战乱,曹操麾下的领地多是经过了天灾**的多次摧残,所以在袁绍的压力下才显得格外的虚弱。
这不是说袁绍集团内部当时的情况就有多好,经过多年的征战之后,袁绍军其实也需要休养生息了,只不过和曹操相比已经是好上很多了,而且袁绍当时外部环境也很稳定,北方的少数民族基本已经被安抚,而曹操位处中央,和多个诸侯接壤,环境就比较复杂了。
但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讨伐了不服从于他的乌恒人,西凉马腾也入朝了,益州刘璋更是第一次派出使者朝贡,他外部环境实际上是很安稳的,周瑜说韩遂马超是曹操的后患,的是出于压制投降派的需要,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太符合。
除此之外,周瑜还提及了曹操虽然拥有大义,但实际上为汉贼,同样也是出于反驳张昭等人的需要,但却是无法否认曹操占据道义高点的事实的。
曹操讨伐孙权,曹操所代表的是朝廷,是天子,孙权反抗曹操,可以说是以臣抗君,说的不好听点就是逆贼,就是叛乱。
相对而言,孙刘处于守势,曹操的进攻对于他们而言可以算是入侵,他们以守护者的姿势对抗入侵者,在道义上并不完全屈于下风。
从气势来说,曹操刚刚轻松夺取荆州,士气正虹,大有鲸吞江东之势,而刘备则是惨败之后退往夏口,孙权面对曹操的强势只能说勉强自保,这方面无疑曹操是占优的。
不过孙刘联盟和曹操最大的差距还是在硬实力上,当时的曹操已经是天下最强的诸侯,在势力,在领土,在人口,在人才,在经济,几乎在任何方面都远远强于孙刘,差距之大是极为悬殊的,前文已经提过了刘备和孙权就算都算他们也就最多只有七个郡,而曹操包括荆州在内,至少已经控制了汉末的八个州,这相当于孙刘以一州之地对抗八州之敌。
实力上的对比反应在军力上也是极为悬殊的,曹操在发给孙权的行文中表示自己有八十万大军,虽然这很可能是曹操自己的自夸,但周瑜也算过,曹操南下的时候率领了大概十五六万军队,从荆州还接收了数万大军,加起来至少有二十万以上,而孙权给周瑜的先发部队只有三万,加上刘备刘琦的部队也就最多五万左右,这差距是很大的,至少官渡之战袁绍时南下之际的兵力应该没有曹操的多。
从环境上来看,当时曹操的外部环境已经稳定。而孙权和刘备周边已经基本被曹操的势力所包围,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刘琮不战而降,将荆州让给了曹操,这一下就把刘备和孙权坑的很惨,失去长江天险之后,孙权和刘备已经失去了地理,在外部环境中曹操也是明显占据上风的。
而从内部而言,当时曹操集团内部是有反对意见的,贾诩就认为不应该出兵,不过最后被曹操压制了下来,而孙权也是强行压制了主降派,决意一战。双方在决战之前内部都已经稳定。
在曹操军内部,当时其主力是曹操带来大部分北方士卒,加上一部分荆州的降卒,但北方的士兵并不适应南方的天气,也不擅长水战,而荆州的刚刚依附,人心未稳。
但在这方面孙刘联盟也好不到哪里去,首先刘备麾下的两万士卒其中一部分是自己的,刚刚经历了惨败,能发挥多少战斗力是未知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刘琦的麾下,刘备并不是他们的主人。在东吴方面,虽然周瑜也并不是唯一的指挥人,他当时是左都督,程普是右都督,而周瑜也可以说代表着孙策系,程普则代表着孙坚系,而且周瑜和程普的关系并不好。
所以虽然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左右(可能更少),但这其中派系是极为复杂的,稍微数一下就有刘备系刘琦系周瑜系(孙策系)和程普系(孙坚系)四个派系之多,他们之间的联合沟通并不是一个小问题。
【绝望的实力对比】
赤壁之战在战前其实力对比要比官渡之战更为让人绝望,孙刘面临的是远比袁绍更为强大的曹操,而他们就算联合在一起也不及当年的曹操。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占据了大义,刘备和孙权却只能曹贼曹贼的骂着,却无法阻止朝廷单方面的倒向曹操一方;孙坚孙策和孙权三代人打了荆州十数年,也就勉强打下了半个江夏,而曹操却轻轻松松从刘琮手里拿到了几乎整个荆州,因此孙权和刘备不仅失去了长江天险,还几乎被曹操的势力全面包围;而曹操更是在硬实力上碾压孙权和刘备,双方的联合是被迫的,然而算两者联合在一起也在曹操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
悬殊悬殊,令人绝望的悬殊对比,这就是当时孙权和刘备所面临的绝境,这也是孙权在时间竞赛中失利的结果。
曹操成功夺取荆州之后,孙权和刘备本来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他们面对曹操应该是没有任何胜算的,当时看起来江东已经应该是曹操的掌中之物,但是,然而,就在此时,幸运的女神却向他们微笑了。
曹操在闭着眼睛都能赢的情况下,他打输了,不仅输掉这一仗,最后还失去了所有长江以南的领土,南下的成果基本化为乌有。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