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月之夜,乌云盖顶,风雨将至。
西湘州云岗镇外虎耳山中的一条小路上,一个人影缓缓走着,合着一刹那的闪电,看见是个短发的中年男子。他身着麻布的青灰袍子,肩上搭着个八卦口袋,手里却是拿着根细长的黑色的铁锡杖,不僧不道的模样,而最为奇怪的他后面引着一队似人非人的事物。
那些个事物,面色苍白,身上穿的褴褛,额前贴着黄纸符箓,甚为恐怖。
风越来越大,吹得树木枝丫乱颤。那人停了下来:“怎么会下暴雨?”,又看了看身后的那些,从八卦口袋里掏出了个青铜铃子,放在第一位的额前,口中念念有词:“五方诸神御使者,冥府登极**王。着令九泉阴魂引路,通我天尊敕令!起!”念完,铜铃轻摇两下,那些事物好像是来了精神,随着铃声蹦跳起来。那人回身引路,向前而去。
山脚下有户人家,此时人家的屋檐下蹲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眉清目秀的,手指逗弄着不知从何处捉来的“纺织娘娘”。
这时屋内走出一位美貌少女,素衣清丽,约二八年华,见到小孩这般情景,眉头微微一皱,说道:“子言你怎么又在地上玩了?快点起来,地上脏。”
孩子抬头看了少女一眼,气嘟嘟的挪了挪位子,背过身去没有理会少女的话。少女见了孩子这副表情,笑了笑,带着点威胁的语气说道:“你再不起来我就去告诉娘了哦?”
这句话明显的对那小孩很起作用,他丢掉手里的小虫,起了身,狠狠的瞪了少女一眼,气鼓鼓的进了屋去。
少女摇摇头跟在孩子后面说:“子言都已经是大人了,怎么还像小孩子一样发脾气呢?”
孩子停住了脚步,回过头来说:“不想和你说话,你骗我,哼!”
少女走上前拍了拍孩子身上的灰尘,不解道:“我哪里骗你了?”
孩子顿时满脸委屈的说道:“昨晚说好要和我一起睡的,可是你不守信用。”
少女听完小孩的理由,想起了昨日为了哄他洗澡而说的谎,嘴角一抿,失笑道:“子言已经长大了,不能再和我一起了。”
孩子嘴一撇,嘟囔道:“原来不也一起睡的嘛,再者你是我媳妇,怎么就不能了?”
少女听着“媳妇”的话,脸颊飘起了一朵红云。她蹲下轻轻摸摸孩子的头,带着羞涩的声音说道:“这,这是因为子言成了大人,要守大人规矩。原来子言是小孩子的时候可以和溪娘一起。现在子言长大了,在成亲之前,如果还和溪娘睡在一起,那么溪娘就有违礼法,就会遭人唾弃,天打五雷轰。”
孩子听得这话,脸色变了,害怕了,一把抱住少女,噙着泪道:“那我不要和你一起睡了,你不要被雷轰,不要离开我。”
少女被抱住脸色更加羞红,又被子言的话所感动,柔声安慰道:“好了,溪娘不会离开你的。”
孩子抬头看着少女,认真的问道:“真的?”
“真的”,少女亦十分认真的答道。接着少女起身拉过孩子的手:“洗洗手,吃饭了。”
孩子姓宋,名子言,一家三口人,除了少女溪娘和他外,还有母亲刘氏。而他的父亲,早在他六岁那年在外打仗没了音信。原来他家住在百里之外的云岗镇,后面因为刘氏怕孤儿寡母的被人欺负,便变卖家宅,回了娘家河下村,在这虎耳山下安了家。溪娘是当年刘氏收养的孤儿,本来是想收做女儿。可是溪娘不愿意,只愿做牛做马报答刘氏恩情,后面便成了宋子言的童养媳。
烛台烧着桐油,屋内灯火昏暗。溪娘牵着宋子言进来,刘氏已将饭菜做好。刘氏现今不过二十七八,但常年辛劳使之眉额间早已有皱纹。
一家人坐定,宋子言扒拉着碗里的饭,刘氏在一旁看着满心的欣慰,一天的辛苦都化为了幸福。她自己这般苦苦熬着不都是为了儿子吗?有他,再多的苦难也是甘甜。接着她又看看一边的溪娘,满意的点点头,溪娘此番已出落的亭亭玉立,有了点倾国倾城的样子。
当初收养她时,刘氏心里就有让她嫁给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之所以要认其为女儿,一是同情可怜这孤苦无依的孩子,二是不想让人说她挟恩求报之类的话。虽然这是正常事,但过不去刘氏心里那一关。而当溪娘自己提出以后要嫁给宋子言后,正好全了她的心意,刘氏便满心欢喜的答应了下来。
此时宋子言碗里的菜已吃完,刘氏正准备给其夹点,筷子刚到半空,却发现溪娘已经给儿子夹起了,只好尴尬的收回了手,假意吃了两口饭来掩饰。这时溪娘又给刘氏夹了菜,说道:“娘,吃菜,您一天辛苦了。”
“你吃,你吃。”刘氏又将菜夹回了溪娘碗里,脸上舒缓了许多,顿了顿,又说道:“以后言儿有你照顾……。”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敲门声,全家人都停下来看向门。刘氏放下碗筷,起身开门。
天际一道霹雳闪电,一声轰隆咋响。
宋子言从缝隙中看到了门外那人的模样,灰袍,口袋,锡杖。刘氏开门看见这人,立马神色一变,对其行了礼,敬畏的说道:“道长远来,照顾不周,恕罪,恕罪。”
那道士捻个道印:“无量天尊,夫人不必客气。山野老道只求屋檐一宿,不堂不食,遮风避雨即可。”
刘氏听完脸色一下变得惨白,颤颤巍巍的向道士身后望去,见什么也没有,疑问的看了看道士。
“不敢唐突,那些朋友还在远处。夫人积德积福,免去他们受这风雨之苦吧。”
刘氏犹豫了下,瞧了道士许久,点头道:“道长,今夜就住小儿的房间,陋舍艰苦,见谅。”
那道士听到刘氏这话,神色却显得犹豫,又见刘氏模样诚恳,叹了口气道:“大恩难报!”
“道长得道仙师,应当如此。”刘氏客气道。
那道士苦笑了下,躬身道:“贫道季云子,修道于神虎山。”
刘氏听了道士的自报家门微微一笑,松了口气,脸色舒缓了许多,恢复了几分血色:“道长等候,愚妇去收拾下小儿房间。”
那季云子也不再忸怩,点头请便。
刘氏回到厨房,对溪娘和宋子言说道:“聪儿,今天晚上去溪娘房间睡,晚上不要出来。”
哪知宋子言立马反驳道:“我不要!”,一向疼爱他的刘氏,却一反常态的不给他选择的机会,硬硬的回道:“就这么定了。”
“我不要,我不要嘛。”宋子言泪眼汪汪的喊道。刘氏对着溪娘吩咐道:“把言儿带到你房间,别让他吵闹。”
溪娘虽然不解,但刘氏说了,只好牵起宋子言,一边安慰着,一边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奇怪的是宋子言反抗的出奇的激烈,几次将要挣脱。
刘氏虽也觉得头疼,但却没法往深处去想,收拾了下厨房,便又去宋子言房间收拾。
刘氏此时心里有点坎坷和害怕,西湘有赶尸之术,又名“祝由术”,是西湘的一种本土巫术。相传很多死在外地的人,因为路途遥远,无法回到故乡安葬。但是落叶归根又是人心的愿望,便出现了“赶尸人”这一职业,充当这一角色的往往又是修炼之士。
然而赶尸人又分有两类人,一类是求道无果,穷迫潦倒,无可奈何的做了这项职业。这类人大多收富贵人家的尸,以求取钱财。
还有一类是遵循因果,寻求功德的修炼有成之士,他们赶尸是不分贵贱的,之后也不要钱财布帛。虽然二者皆有所求,但总的来说这求功德比那求钱财的却要好相与些。
而那季云子便是求功德的一类,话说刘氏又是如何瞧出的呢?
在刘氏与季云子交谈时,季云子所说的“屋檐一宿,不堂不餐”便是告诉刘氏他的身份。赶尸之人,赶尸之事,在多数平民百姓眼中是恐怖的事,沾染上了怕不吉利。所以赶尸人一般是在义庄住宿。如果发生像季云子这样的意外状况,无奈之时才会去民居。
赶尸人会隐晦的说出自己的职业,告诉人家自己只借用你家屋檐,不进你家的屋门也不吃你家的饭,不要害怕,可即便如此每当赶尸人走后,一般人家都会将屋外用柚子叶泡水冲洗,之后还将公**冠的血涂抹在门框上,用以驱邪。可见平民百姓对赶尸忌讳之深。
一般人家就算不拒绝,也不会而刘氏这样得知是赶尸人后,还让他进屋留宿。只因这刘氏幼时家中有人曾入过道门,学过艺。虽然其人后来无所成就,但也常常与后辈讲些鬼神巫祝之事。所以刘氏在赌,她见季云子此人慈眉善目,不似倒霉奸猾之人。那么这人如果是求功德的修炼之士。让他入住,对刘氏来说是举手之劳,但也得了因果。刘氏让他住宋子言的房间就将这因果转到了自己儿子身上,而这因果对于季云子来说却是一种负担,如若住了,他就得还。
同时刘氏也留了心,如果季云子后面不报师门,打死她也不会让季云子进去,话只是一说而已,她是平民百姓,食言只是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幸好季云子后面报了道号家门,让刘氏松了口气。“一饭之恩,千金报之”是修炼者之中常有的事,原因无它,全在“因果”二字。同时也这次也可以说是刘氏或者说是宋子言的气运好,在修炼一途要消一些小因果也是很容易的事。如若这修炼之士心肠坏一点,凡夫俗子,可就得家破人亡了。
季云子从远处将那些事物赶来,安置在屋后的檐下,向四方各燃一道黄纸,拜祭土地,门主司命主等神。又再三感谢了刘氏,从旁门进了宋子言的房间安歇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