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监利渔家子,大汉陈皇帝

本章节来自于 陈友谅在监利 http://www.lishu123.com/136/136717/
    监利渔家子,大汉陈皇帝

    作者:谢金城安频

    陈友谅生平简介

    一陈友谅年表

    (1)陈友谅1320年5月5日出生于监利县柘木乡陈棚村。

    (2)1330年8月,由于其父违反了元朝禁令,私造渔船(注:元朝明令不准渔民私造渔船,也免造反。)被元兵鞭打致残,生活难以为继,举家迁回桥市乡谢家墩。陈友谅四兄弟都得到在因果寺出家的叔父谢宇一的帮助,免费在因果寺举办的经学堂学习经书,练习武艺。

    (3)1340年3月,在监利县(注:当时县名为玉沙)周老嘴由徐姓县令举办的擂台比武中,一举奇魁,受到徐县令赏识,初为县史,后提升县衙主簿。

    (4)1343年京城科考,夺得两榜进士称号。

    (5)1344年春季,出于义愤,举拳打死无恶不作的湖霸陈霸天。由于有命案在身,被元朝政府取消进士身份。

    (6)1345年8月,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孙子,宽彻普化,官至威顺王,光天化日之下在桥市地界强抢民女,企图霸占为妾。陈友谅出于义愤,拿起一柄渔叉,刺伤宽彻普化,并堕落马下。(现在桥市地界还有堕马桥地名)

    (7)1346年春季,在因果寺净空长老和叔父宁一憎人的帮助下,打造了大量的兵器,并于当年八月十五日,在监利县周老嘴阅兵桥,洪城鸡鸣铺,分盐胭脂湖,黄棚口等地举行反元大起义,一举推翻元朝在监利县设置的一切行政机构,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戴,同年被推举为义军首领,从此开始了他十八年的戎马生涯。

    (8)1347——1348年,陈友谅在监利新沟,北口,龚场等地区设立了数个起义军大本营,总部设在新沟原属宋代杨家将的府居天波府内。这期间与宽彻普化领导的元军进行七次大型战役。现新沟,北口,龚场留下“七战湖”“杨旗岭”:等数个地名。

    (9)1349——1350年,在桥市,棋盘,朱河一带活动频繁,并建有两座水寨,名上官圢与下官圢,与元军在洪湖岸边进行数次拉锯战。并在三地留下无数地名。

    (10)1351——1355年,陈友谅带领监利起义军投奔一举攻克沔阳县城的起义军首领徐寿辉。由于他攻城夺地,屡建奇功,被徐寿辉一路升至领兵元帅之职,兵驻黄州(今湖北黄冈)。

    (11)1357年9月,徐寿辉手下第一谋臣官居丞相的倪文俊因谋杀徐寿辉,想抡帮夺权未果,领军逃奔黄州来到陈友谅驻军的地盘,由于徐寿辉一再逼迫,陈友谅不得不把谋反的倪文俊杀死黄州,其部下也尽归陈友谅统领。这年被徐寿辉提升为宣慰使及平章政事,从此握有天完军政大权,官职仅次于徐寿辉。

    (12)1358——|1359年,陈友谅带领义军一路争城夺地,势如破竹,所向无敌,杀得元军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不到两年时间,就夺得湖北,湖南,四川,山西,安徽,(大部地区)等地。

    (13)1360年5月,由于天完政权第一号撑权人徐寿辉因和陈友谅产生政见不合,逐于当年五月三日在安徽五通庙杀死徐寿辉。并于五月五日又在五通庙自立为汉王(即大汉皇帝),改天完为大汉。

    (14)1360年6月——1363年10月3日,这几年里主要集中和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的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两军在安徽,江西,湖北一带进行了数百次大小的战争。最著名的战役,有安徽龙湾之战,史称“龙湾战役”。再就是江西鄱阳湖大战,史称“鄱阳湖战役”。陈友谅和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的战役,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水上经典战役。其规模之广大,场面之宏阔,时间之久长。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水战能与之相媲美,就连曹操当年号称83万人马下江南的赤壁大战,已不及陈朱鄱阳湖大战那样精彩而悲壮。最终,陈友谅于1363年10月3日在指挥战争中,不幸被流矢(飞箭)射中头颅而亡。其手下大将军张定边一路浴血奋战,千里护送陈友谅的尸体回汉,葬于武昌蛇山下,死时年仅44岁。

    二陈友谅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1)陈友谅在推翻元朝蒙古人统治汉人的斗争中,作出的贡献和功绩,远远大于朱元璋。现代著名作家兼史学家郑雄发表文章称:“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之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

    (2)在军事理论上,创造了许多为后人推崇的经典语录,如:陈友谅提出的“青運接武”,就是他一身整军治军思想及座右铭。为后来人在整军治军中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力。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提出招摇撞骗的“武運久长”治军思想,也只不过是陈友谅早在六百余年前就提出的“青運接武”的翻版。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世界谢氏联谊大使谢明著文说:“陈友谅首创‘驱除鞑虏,恢复大汉’的命题。是后来天地诸会,青红诸帮‘反清复明’的先锋,是大汉中华的楷模,后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命题也源于此。”

    (3)陈友谅给荆楚树立了不屈不饶,英勇抗战,性烈如火,干脆利落的性格作风,是近现代荆楚人性格特征及强悍的荆楚文化成形与陈友谅本人及其建立的大汉政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被荆楚人尊称为“江汉精英”“江汉先英”“荆楚枭雄”等一项项桂冠都戴到他头上。同时,他是监利历史上乃至荆楚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做过汉皇的人,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现在葬在武昌的坟墓已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陈友谅一生在造船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文臣武将在造船事业上无有出其右者。他创造的高大威武的水军舰命名“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摘星舰”等扬名历史,为后来郑和下西洋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制造这些舰船的工匠全都是清一色的监利各地抽调的木匠,其造船基地就设在监利县桥市乡沿洪湖西岸的“上官圢,”“下官圢”两个水寨以及著名的“接驾嘴”上,当时直管造舰的舰长李小湖,就是桥市“接驾咀”人,也是陈友谅在因果寺结义兄弟之一。桥市人民念其造船有功,特把桥市沿洪湖一大片水域命名为李小湖。监利桥市地界至今还流传一首陈友谅造舰歌:“造起舰船髙万丈,造出舰尾指青天。七十八个划舰手,手把花挠划两边。一敲锣,二擂鼓,杀敌战舰浪冲天。”这首气概豪迈的歌谣,正是当年历史的真实写照。

    三我们宣传陈友谅的现实意义

    陈友谅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当今的史学家,文.

    学家都在各地寻找收集陈友谅的历史遗迹和依据,给陈友谅的历史重新定位。

    那么,我们监利人民收集整理推介陈友谅在监利所留下的一切历史名胜古迹,会给我们带来一次历史的机遇和契机。监利这方热土正是培育一代汉皇陈友谅成长的发源地。然而,在几百年历史进程中,在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念影响下,部分史学家只顾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肆意篡改历史,对陈友谅传记含糊不清,对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功绩都被抹杀。又在朱元璋及其子孙在将近三百年对陈友谅及其后人的打压下,造成了人们对陈友谅诸多负面印象,甚至对他的故里也制造混乱。几百年来,让历史学家们一直查无定所,不能定位。他44年的人生里程和十八年的戎马生涯,我们翻遍历史,也只能知道他从1351年以后,从监利去沔阳投奔徐寿辉起的十三年戎马生涯,才有历史记载。而前31年包括在监利黄棚口和胭脂湖起义后的五年戎马生涯的史料,在历史史册的记载中,至今都是一片空白。

    因此,这就给了包括沔阳在内的全国各地争抢陈友谅故里以可乘之机。连陈友谅在监利县黄棚口和胭脂湖举兵起义的确切地点,早就被明清两朝的史学家以及文学家下了结论的地点,沔阳学者和洪湖学者为了争抢陈友谅故里,竟敢公开修改。沔阳学者在许多杂志和网络上发表文章说陈友谅的起义地点在沔阳的沔城镇,洪湖人说陈友谅的起义地点在洪湖黄蓬山。

    因此,我们现在宣传和推介陈友谅,拔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还陈友谅以历史本来面目。陈友谅44岁的人生历程,前31年都是在监利这片热土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陈友谅31年所在监利的人生轨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以及一百以上的地名故事,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史书,一桩桩,一件件,无时不在诉说着陈友谅在监利的一部光辉灿烂的人生里程表。

    我们现在收集和整理陈友谅在监利遗留下的一切文化古迹地名,以及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是对我们今人重新认识陈友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对我们今人重新认识陈友谅,重新评价陈友谅具有无法估量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

    我们现代宣传和推介陈友谅,是给我县厚重的历史增添一抹更加光彩夺目的亮色,更加增厚我县的历史文化的底蕴,更加提高我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对我县的招商引资,经济建设的快速崛起,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宣传和推介陈友谅,对我们县的旅游事业也会带来一个全新的蓬勃发展。因为,陈友谅不仅是当今的中国名人,也是世界名人。只要我们把陈友谅的宣传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利用陈友谅在监利历史上留下一百多个地名,并恢复陈友谅古代在监利各地的雕像,寺庙,,祠堂以及名胜古迹,采用多线路,多层次的旅游景点,不怕中国和世界各地旅游不来我们监利做客。有了众多的游客,就会带来无限的商机。这样监利人民在大力宣扬陈友谅的同时,一个全新的朝气蓬勃的监利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谢金城的小说陈友谅在监利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陈友谅在监利最新章节陈友谅在监利全文阅读陈友谅在监利5200陈友谅在监利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谢金城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