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6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宪宗庶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兴献王朱佑杬嫡子。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在位时间之长在明代皇帝中仅次于其孙子明神宗),年号嘉靖,爱要面子。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父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争论,史称“大礼议”之争。后期崇信道教,并痴迷于炼丹,致使后来发生“壬寅宫变”,之后不再理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驾崩,终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朱厚熜(cōng)(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父为兴献王朱祐盶,母为蒋氏。年号嘉靖,湖北钟祥人。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张皇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1522年改年号为嘉靖。1519年(正德十四年),兴献王去世,朱厚熜袭封为兴王,时年12岁。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朱厚熜承统,为世宗皇帝,年号嘉靖,时年15岁。是明朝一连换了三次皇后都遭他毒手的皇帝。
明世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英明神武堪比太祖朱元璋,也有人说他昏庸无能,痴迷于炼丹。但是,不能否认,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如果说他是昏君的话,那么他比他的孙子朱翊钧(万历)好多了。万历皇帝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了。世宗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但与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二十一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二十九年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在用人上 ,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态度变化很大,对于权力把握很强,对于文官集团控制也很强。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不过在内臣和大臣的劝说下,没有处理海瑞。晚年嘉靖帝疏远严嵩,起用徐阶为内阁首辅,国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轨。
明世宗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却十分小气,又喜欢乱花钱,也很要面子。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阶,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总而言之,明世宗不是一个像商纣一样的昏君。
3生平事迹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幼时聪敏,兴献王亲授书史,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重礼节,遇事有主见。其母子入宫前与礼部已有两次争议。即位后,在如何尊崇其父母的问题上与礼部及众多朝臣又发生冲突,史称“大礼议”,经过两年多的争辩,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熜的意愿终于得以实现。这些事充分显露出了朱厚熜少年时即刚愎自用、专横暴虐的性格。
朱厚熜初承大统时,对国事尚有所作为,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自正统以来形成的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曾下令清理庄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等。但这种善政并没有保持多久,一年以后,即有“十渐”等奏疏出现。特别是经“壬寅宫变”幸得未死,他被吓得失魂落魄,躲在西苑,设醺炼丹,迷信几个道士的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敢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首辅严嵩横行乱政20年,形成北方蒙古侵扰不断,有识的官员不能为国出力,甚至惨遭屠戮。另在宫内外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愈益深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卒于乾清宫,年60岁。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垕继位,年号隆庆。奉先帝世宗皇帝遗诏,“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以海瑞为代表,赦免了所有谏言诸臣。从这一刻起,揭开了长达十八年隆庆大改革的序幕!
朱厚熜,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兴献王封地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明朝时是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王府大道12号。其父母皆葬于钟祥明显陵。
朱厚熜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虽然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
为政举措
嘉靖帝是明代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嘉靖帝继位之初,面对“正德危权”,励志效法太祖、
成祖推行“新政”,做一位后世称颂的明主圣君。一是大赦天下,抑制宦官,整顿朝纲,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诛杀了佞臣钱宁、江彬等,使朝政为之一新;二是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三是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地于民,鼓励耕织;四是体恤民情,集异纳谏,勤于政务;五是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这期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 不过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大礼议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
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兴王妃蒋氏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
礼仪之争
这两件事可以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们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
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来我往,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
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哭声、喊声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将为首的几位大臣押入监狱,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骚动,世宗皇帝杀心顿起,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时间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来,左顺门前血迹斑斑。左顺门事件以皇帝的胜利,护礼诸臣的失败告终,嘉靖帝终于如愿地将父亲追尊为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跻在武宗朱厚照之上。这次事件致使许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佞臣却乘机窃取了朝政大权,使弊政重兴。通过这件事,嘉靖皇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开始了他的**统治。
社会危机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术,一心求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一些文人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宰相,当时民间就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写青词,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因此尽管嘉靖皇帝对严嵩的贪赃枉法了然于心,可就是不舍得处理他,由严嵩主持朝政,自己则深居皇宫专心于成仙修道。在他在位的45年间,他竟然有20多年不上朝理事,由严嵩擅权达17年之久。严嵩立朋党,除异己,造成兵备废弛,财政拮据。倭寇扰掠东南沿海,蒙古鞑靼贵族大举入掠京畿,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中叶,蒙古鞑靼部兴起,统一了蒙古各部。至俺答汗时势力强盛。屡次率军骚扰内地,当时明朝边将为保官升职,将诸边军粮大半贿赂了当朝内阁首辅严嵩。以致军士饥疲,无力抵抗蒙古鞑靼部的骚扰。同时驻在边关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将领们克扣军粮,另一方面厌恶了频繁的战斗,因此经常爆发边卒哗变。搅的明朝的北边几乎没有安宁过。特别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部俺答汗率军长驱直入北京郊区,烧杀抢掠数日,满意而去,史称“庚戌之变”。
在东南沿海,由于嘉靖帝的昏愦和权臣的误国,使得海防十分空虚,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战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盗大举进犯。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所以,嘉靖在位的四十多年间,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虽然最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涌现了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成功捍卫了帝国海疆安定。
壬寅宫变
而后来在深宫之内,却爆发了“壬寅宫变”。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当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药,命方士炼丹。当时皇帝迷信,认为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十三、四岁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制丹药。另外,为
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结果,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
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决定起义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麻绳希望勒毙他。谁知在慌乱之下,宫女们将麻绳打成死结,结果只令嘉靖帝吓昏,而未有毙命。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马上领人来救驾,将宫女们制服,嘉靖帝被救下后吐血数升,但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的端妃,也一并斩首。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
人物结局
由于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有个淳安知县海瑞,刚被升任户部主事,他见嘉靖帝如此行径,就买好了自己的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写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谏,嘉靖执迷不悟,仍将海瑞逮捕入狱。
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醮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
4嘉靖时期
人物
在嘉靖时期出现了夏言、张璁、严嵩、徐阶、高拱等人。他们都掌控着国家大权。在这里面的严嵩可是明代第一奸臣。徐阶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政治家,他成功斗败严嵩,挽救大明王朝于危局。
“宫变”
1541年(嘉靖二十年),宫女杨金英等人发动“宫变”,企图勒死朱厚熜,未遂,当事者21人被分尸处死。后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缩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年间的“新政”时期,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竟长期不视朝政,由严嵩执掌大权,政治**,不仅“新政”未能彻底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落,政治和经济都出现深刻危机。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驾崩,时年60岁。
筑城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
大礼议事件
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遭到吏部右侍郎何春孟等200余人的反对,发生了历时三年半之久,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有200多位文武官员受到不同惩罚,其中杖死17人。终于追尊其父为后帝,改献陵为显陵,按皇帝陵寝的规模扩建,耗费白银48万余两。
5相关情况
宰辅
杨廷和 蒋冕 毛纪费宏 张璁
贾咏 杨一清 谢迁翟銮 方献夫
夏言 顾鼎臣 严嵩许赞张治
李本 徐阶 袁炜
名将
俞大猷 胡宗宪 戚继光 谭纶 汤克宽 周尚文
太监
黄锦:初任朱厚熜伴读。世宗期间掌司礼监、东厂。称其为“黄伴”,颇受信任。权势强大,但能自我约束的一个太监。
孙洪: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入宫。此人清廉奉公。
毕云:提督东厂。办事清廉、勤劳谨慎。
孙彬:内官监太监。此人好学,善于楷书。
重录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宗教信仰
嘉靖帝尊道教、敬鬼神,一生乐此不疲,这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关系密切。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帝的父母也尊信道教,耳濡目染对嘉靖帝的影响不言而喻。嘉靖帝个性很强,认定的
明世宗炼丹图
事大多难以改易,他不仅本人信道,当上皇帝以后,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敢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嘉靖帝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道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宗朱厚熜上其父睿皇帝道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其母道号为“三天金阙无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世宗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迷信丹药
嘉靖帝迷信丹药方术,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为满足自己修道和淫乐,嘉靖帝数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嘉靖帝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帝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宫女们忍无可忍,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差点将嘉靖帝勒死,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宫变后,嘉靖认为大难不死是神灵庇佑,故比以前更痴迷于丹药方术。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