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同志,”得知有一支德国部队正朝着方面军司令部方向运动,博戈柳博夫没有慌乱,而是郑重其事地问罗科索夫斯基:“我能问问,电话是谁打来的吗?”
罗科索夫斯基慢条斯理地回答说:“是第48集团军步兵第81师师长瓦姆科上校,他的师作为第48集团军的第二梯队,就部署在我们东北方向的那个居民点里。”
“居民点距离这里不过两三公里,”博戈柳博夫听罗科索夫斯基说完后,脸上露出了一丝慌乱的神情:“元帅同志,那我需要立即安排警卫部队的防御工作了。”
“去吧,参谋长同志。”罗科索夫斯基冲他点了点头,说道:“方面军司令部的安全,我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了。”
方面军的直属部队虽说不少,可如今在司令部附近能调动的部队,不过只有一个团,而且还缺乏重武器。万般无奈的博戈柳博夫,只好将防御的重点摆在了东北面,而把各种车辆停放在南面,准备一旦形势不妙,可以及时地将司令部成员都转移出去。
为了稳妥起见,博戈柳博夫还给一个步兵旅和一个近卫重型坦克团发了电报,命令他们必须在第二天一早,赶到司令部来支援。安排好这一切,他便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驻扎在大型居民点里的那个步兵师,能挡住德军的强攻。
博戈柳博夫在布置防御时,居民点附近的战斗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德军指挥官之所以命令部队向这里发起进攻,并不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就在附近,而是因为这个居民点是几条道路的交汇点,只要夺取了这里,就能切断苏军的运输补给线。
坚守在这里的,是苏军步兵第81师。由于部队处于第二梯队的位置,和敌人发生遭遇战的几率不大,因此在进驻居民点时,师长瓦姆科上校只是在各个方向设置了检查站,以及少数的巡逻队。
当德军的坦克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北面的检查站,直奔居民点而来时,瓦姆科才慌了神。为了挽回自己的疏忽所造成的损失,他一边调部队赶去北面增援,一边越过古谢夫直接向罗科索夫斯基示警。
听到外面激烈的枪炮声,瓦姆科心里在一阵阵打鼓,他的心里很清楚,一旦自己所在的居民点被德军的突破,那么敌人的坦克最多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冲到方面军司令部所在的位置,威胁到罗科索夫斯基等人的生命安全。
不过他很快就发现,外面的枪炮声虽然激烈,但始终都停留在很远的地方。为了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他给在北面担任阻击任务的第233团团长打去了电话,开门见山地问:“中校同志,你那里的情况怎么样,挡住德国人的进攻了吗?”
“是的,师长同志。”接电话的团长激动地说:“德国人的攻势已经被我们遏制住了,我想他们是没法突破我团的防线。”
得知第233团居然挡住了德军的攻势,瓦姆科感到非常意外,他来到教堂的钟楼上,举起望远镜朝北面望去,只见居民点北面的公路,已经被几辆击毁的德军坦克堵得死死的,在坦克四周横七竖八躺着不少德军的尸体,看样子是他们企图绕过燃烧的坦克残骸时,被苏军战士击毙的。
看到公路的两侧都是厚厚的积雪,别说德军的坦克无法通过,就算他们的步兵,要想通过这一地区,也会因为行动迟缓,而成为战士们狙杀的目标。见此情形,瓦姆科的心里暗松一口气,他很清楚,在这种地形条件下,德国人想冲过来,是根本不可能的。
德军见坦克的残骸挡住了道路,无法冲进居民点,便用剩下的坦克在远处开炮,轰击在居民点外的苏军阵地,试图再次发起新的进攻。
既然敌人冲不进来,那么就应该想办法把他们拖住,等到友军赶到后,在这里围歼他们。想到这里,瓦姆科拿起电话,再次接通了第233团的指挥所,对接电话的团长说道:“中校同志,立即派出滑雪小分队,携带地雷和反坦克手雷,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去。在公路上埋设地雷,使他们无法撤退;同时,还要想办法炸毁敌人的坦克,以减少你们团的损失。明白吗?”
“明白了,师长同志。”团长很干脆地回答说:“我这就执行您的命令,向敌人的后方派出滑雪小分队。”
滑雪小分队刚派出没多久,博戈柳博夫的电话就打了进来。方面军参谋长可能是察觉到战斗始终在居民点的北面进行,因此觉得有必要给瓦姆科打个电话,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上校同志,你们把敌人挡住了吗?”
“是的,参谋长同志。”听到博戈柳博夫的声音,瓦姆科连忙回答说:“我的第233团正在居民点的北面,和进犯的敌人进行战斗,目前已经打退了他们的进攻,击毁了三辆坦克,还打死打伤了五十多名德国兵。”
“干得不错,上校同志。”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固然值得令人高兴,但博戈柳博夫对这样的现状还不够满意,“不过元帅同志曾经说过,在战斗中,我们不能进行消极的防御。瓦姆科上校,你应该再采取一些更有效的方法,来打击敌人。”
“参谋长同志,请您放心,我已经派出了携带有地雷和反坦克手雷的滑雪分队,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去。”瓦姆科胸有成竹地说:“用地雷切断他们撤退的道路,同时再伺机炸掉他们的坦克,减弱他们的进攻能力。”
博戈柳博夫曾经参加过苏芬战争,对苏军遭受芬兰滑雪小分队袭击,而损失惨重一事记忆犹新。此刻听说瓦姆科采用了同样的战术去对付德国人,他顿时放心了许多:“上校同志,你的战术很正确,我会将此事转告给元帅同志的,祝你好运!我们会一直等你胜利的消息。”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