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村口大树下,有一个老大爷正摇着扇子在乘凉,他看到一辆很少见的大巴车停在面前,非常好奇地望过来。猎文网.lieen.cc
“你,你是林老师的女儿”
大爷看到下车,一身白色体恤的林轻衣,愣了一下,立即开始激动起来。
然后,他扯着嗓子大声喊道:“乡亲们林老师的女儿回来了”
喊了一会儿,或许是太激动,冲进几间平房,用高音喇叭喊起来。
很快,附近都轰动起来
“林老师的女儿在哪里”
越来越多的村民往这边赶。
林轻衣看着一张张热情的脸,笑着问好:“叔叔阿姨好”
“这些都是你现在的同学吗”
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指着林轻衣身后的同学们好奇地问道。
“是啊我带他们来看看”
林轻衣点点头。
“这些孩子穿得真好看”
“这些都是城里人啊”
“唉所以得让孩子念书,将来让他们去大城市闯荡留在这山旮旯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一些村民,看着高三六班的学生们,眼里露出羡慕的目光。
他们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离开过大山,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赶集。
“快快大家都别傻站着去家里坐坐了这么久的车,都累了吧进屋喝口水”
一个穿着白色汗衫的人指挥道,他是这里的村长。
随即,一个困难摆在了大家的面前,这么多人,到底住在哪里
“这样吧村长大叔,能不能把我的同学们安排到每个乡亲家里“
林轻衣说道。
她带同学们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想看看父母有没有留下什么珍贵的资料,另外一方面,则是让同学们体验一下乡村生活。
相信他们切身实地地体验之后,对于生活,对于未来,会有一些独特的看法。
这个灵感,林轻衣主要是得益于前世看过的一个综艺节目变形记。
“那好现在时候也不早了正巧,大家伙都在,我们就就近安排一下”
村长点点头。
林轻衣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一处平房。
她看得出来,这是全村最好的房子,虽然脑海中没有记忆,但是她的直觉,这就是以前住过的房子。
“这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主动来打扫,虽然林老师和王老师走了那么久,但是他们一直在大家伙心中”
村长说着,开始抹眼泪。
“是啊要不是林老师和王老师,我们大家伙的孩子,没有地方上学啊”
“现在村里的孩子,都是过去林老师和王老师教过的孩子自愿过来教的”
乡亲们你一句,我一句开始接起来,说起林轻衣的父母,大家都非常感恩。
这让林轻衣和所有的学生都更加好奇起来,林轻衣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
先,能够培养出林轻衣这样优秀的女儿,其次,在村里还这么受爱戴。
“刘平我念到的过来,你们家里是娃娃,我给你们家分配一个男娃子”
村长指着薛利,望着人群大声念道。
很快,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摸摸头:“我们家条件不好,床也不多小哥,你就将就着跟刘招一起睡”
“没事儿大叔我看刘招非常活泼可爱,我很喜欢和他一起睡”
薛利笑着说道,他摸着中年男人身边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儿。
“大哥哥,你是初中生吗我好多作业不会做,以后不会的,我可以问你吗”
小男孩儿仰着头,望着薛利,眼睛晶亮。
“好我是比初中生还厉害的高中生,你有什么不会的,都可以问我”
薛利被他的表情感染了,认真地点点头。
“好好啊我们和孩子他娘都是泥腿子,连小学都没有念过,自己的名字都是林老师教大家伙写的,有这位小哥叫,那是我们刘招的福气”
那个中年大叔笑得合不拢嘴。
“我也要我也要村长,给我们家也安排一个高中生,每次看到娃儿做作业,我们就恼火得很,大字不认识一箩筐”
“哈哈哈谁不是哟”
“林老师以前说,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不管地里多忙,我都要让娃儿读书,将来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出大山”
村民们听到这些从大城市里来的都是高中生,一个一个,都激动起来。
这时,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儿走过来,她看到林轻衣,惊喜地喊道:“衣衣你回来了”
林轻衣有些尴尬,她不认识这个女孩儿啊。
“可能你不记得我了,我是王秀兰啊”
那个女孩儿开始解释道。
“秀兰是个好姑娘林老师和王老师走后,我们村里就又没有老师了,现在,就是她和在村里教孩子们”
林轻衣顿时明白了,这个穿着非常朴素的女孩儿,正是她爸妈以前教过的学生。
得知她爸妈去世了,村里缺老师,她主动辍学来教孩子们。
“兰兰姐,孩子们多亏有你”
林轻衣非常感动。
像这种大山里走出去的女孩儿,才能体会到求学的艰苦,但是她辛辛苦苦念到了大学,却因为河西村没有老师,毅然决定辍学。
这份心性,真的是难能可贵
“没事儿老村长我现在给孩子们上课,也买了书在自学,将来有空了,我再去考一个成人本科”
王秀兰反倒安慰村长。
她递给一个包裹给林轻衣:“衣衣,你上次走得匆忙,这是我整理林老师的遗物现的”
原来,这是一套日记本,足足有六本,翻开,里面的页面已经黄。
“这都是林老师和王老师多年来写下来的日记”
王秀兰显然已经看过了。
林轻衣细细地翻着,这都是她父母在不同地区支教留下来的。
“来到大巴村的第一天,这里是偏远的山区,全村还没有通电,更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屋,简易学校是村民们一块泥胚,一根木头建起来的,整个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只有一个班,一共67名学生,年龄从最小的六岁到最大的11岁,再大的孩子,我们再三做家长的工作,也要不来,他们要留在家里干农活,从他们的目光中,我能看出,他们很渴望读书,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今天收到了来自同学的捐书,看到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课外书时,欢呼雀跃的表情,我和林海都非常高兴,同时,也深深地知道,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今天很开心,终于有慈善组织给大巴村捐款了,第一幢希望小学就要从这里诞生”
“看着大巴村越来越好,我们知道该离开了,因为还有更多的孩子条件还很艰苦,他们需要我们”
“今天是和大巴村孩子们告别的时刻,看到孩子们挥别时的泪水,我和林海也很舍不得”
这一套套日记,记录了林轻衣父母18年支教的生活,看着一所所乡村小学从破旧,到收到社会各界的捐款步上正轨,他们再换下一个地方。
看到这里,林轻衣忽然想起了以前时空曾经风靡网络的一部微电影希望树,在这一刻,她决定把这部微电影拍出来。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