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初中的时候,浪子和大多数M镇的伙伴来到了十三中读书。至于陈之仁,则一个人去了十一中。只因为陈之仁在小学的时候就被他妈送到了M镇外的一所小学进行教育,在没有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他便沾上了一些书生气。
陈之仁那时候就看不起浪子的行为,总觉得他是一个只知道打架的人,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偏偏还有这么多人跟着他,想到这陈之仁心里觉得十分不服气。而这一切似乎都挺合情理的,就像《亮剑》里的赵刚从一开始也并不服气李云龙一样。
初中三年,陈之仁一个人生活在十一中,学习的压力和父母的期待让他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出去自由的玩耍。而陈之仁也从自己的同学那里知道一些关于浪子的事,他们都说浪子现在已经是十三中的老大了。陈之仁在听到这些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竟然有一种失落。那一刻可能是因为嫉妒,也有可能是不敢相信。
后来因为嘉文的关系,陈之仁在初三的时候终于和浪子冰释了那原本就没有的前嫌。而从那时候起,陈之仁才明白自己在M镇是多么的孤独,因为那时候的他除了嘉文之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朋友了。而在不久之后,嘉文便去了长沙。
而面对陈之仁在十一中听到那些关于自己的传说,浪子是一力否决的。他说自己根本没在十三中当老大,他那时候比谁都低调,也就是偶尔逃课出去抽烟什么的。
对此,陈之仁也是笑笑而已。因为他听到的那些关于浪子的事情,都会强调两件事。第一,浪子是十三中的老大。第二,说故事的人会说自己曾经和浪子打过一架,而结果把浪子打得满地找牙。
后来,当有人继续说着关于浪子的故事的时候,陈之仁便会说。“其实我也看他不惯,要不我喊他来,让你再打他一顿。”而那说故事的人在听到这句话后,总会说一句。“哎,都是一些往事,没必要斤斤计较了。”。。。。。。。。。。。。。
而浪子之所以会叫浪子,是因为他在初一的时候听了王杰的一首歌——《谁明浪子心》。浪子似乎很喜欢这首歌,总会在声嘶力竭的唱完这首歌后感叹一声。“谁能明白我的心?”于是从此以后,大家就叫他浪子。
“男的可没有那个,女的才会有。”陈之仁说。
浪子回头一看,惊讶的发现陈之仁居然站在自己的身后。“之仁,你来。。。。。来了多久了?”
浪子的表情简单而直接,就是惊讶和兴奋。陈之仁见此不禁想起了浪子以前和他说的一些话,那是他准备去智哲读书的时候。
“之仁,你到了智哲之后真的要好好读书。去年我在杭州待了一年深深的体会到没文化真可怕这个道理,刚一开始我连公厕的意思都不知道,还以为是杭州的人在搞男女歧视。平常出个门,做个事总有一大堆规矩,做不好还会被人说成没读过书的人。这种滋味实在难受,还是家里好一点啊。”
当时的陈之仁只是说了句“那是当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十分的傻。其实有了文化有时候会更加可怕,每个人都会用文化来伪装自己,而且可以伪装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境界。
一个人耍诈耍到忘了自己是谁,把自己耍的诈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那是多么的可悲且又可怕的事情。偏偏很多人都认为别人在伪装,所以自己也要跟着伪装。这些人要么就是书看多了,要么就是大陆抗日间谍片看多了。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