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萍踪传书 斯洛文尼亚辛

本章节来自于 萍踪传书 http://www.lishu123.com/15/15187/
    汽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在离开边境不远的加油站停下,张先生下车加油加水,检验轮胎气压。黄先生把三本扶桑护照交给他们,“在老外的眼里,亚洲人长得都是一个摸样,根本分不出谁是谁,像我们看老外,也是同样情况。 你们都会英语,说起来大家是朋友,我和老张开车带你们游历欧洲,”小林问道,“我们可不会讲扶桑语,万一被人觉察到,如何是好?”黄先生笑道,“可以打赌,整个东欧没有几个人识得这种鸟语,放心好了,如果有人问到,你们就说青田话,老外根本不懂。”

    世界上的边境关防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有陆地的,有海洋的,有设在山顶上的,有建于码头边上的,有在行驶的列车上的,甚至于在理论上,大使馆领事馆也是外国领土;有奢侈的,也有简陋的,有充满戾气的,也有洋溢平和的;各色人种,编制繁多,有军警,有文员,有穿制服,也有穿便衣的;有非武装的,也有佩戴枪支的,有咄咄逼人的,也有锋芒不露的;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提醒人们,这里是国家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边防海关以至于使馆领馆,无疑是一个国家的门面和象征,往往又是效率差强人意的官僚机构。

    进入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边境区域,两国的边检站就像两座大牌楼,每座牌楼都有两个口子,边检官员只对进入自己国境的人员验关,而出关的门户洞开,完全不设关防,所以青田旅行团出关时,不见南斯拉夫方面有人查验证件。在欧洲这是常见的惯例,也是不多见的高效率的一个部分。汽车开始驶入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老远就见到匈牙利国境线警示,车辆减速等醒目的标志,并且提示卡车和小车,进入不同的验关通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欧,汽车普及率之高和西欧不相上下,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私家轿车,只不过大多数是捷克“斯科达”和苏联的“拉达”,比起西欧低了一个档次。此时此刻黄先生开的奔驰车,鹤立鸡群,傲视群雄,非常吸引眼球。前后排着长队的本地车主们,投来羡慕的眼光,不少人说哈罗打招呼,欢迎这些东方稀客。很快惊动了边防站,一位穿著熨烫笔挺的制服,戴着墨镜的匈牙利警官走来。

    他让青田旅游团把漂亮的轿车靠到一边。新华侨们心中犯了嘀咕,莫非要进行彻底的盘问和搜查?招摇过市,难免引起怀疑,看来事情不妙。一路上虽然过了不少国境边关,但这一次却是冒名顶替当替身,太疯狂了,如此荒唐事有生以来还是头一遭。当把护照递交上去之时,怀里就像揣了小鹿,他们的心都快要蹦到嗓子眼了。

    黄先生放低左侧的车窗,用蹩脚的意大利语和边防警察交谈,居然还能谈笑风生,颇有大将风度。风度翩翩的警官礼貌地和车内的客人点头致意,表示欢迎尊贵的客人,并且用夹生的英语向小甑大献殷勤,他是生平第一次看见如此雍容高贵的东方姑娘。最后他交还了护照,同时令手下移开了路障,这是外交豁免车辆专用通道。

    为了免除贵宾排队之苦,边防警察开了特例。对于这样的优待和殊荣,人们不免感到受宠若惊。新华侨们向窗外友善的人们频频挥手告别,优雅的边防军官右手两指在大檐帽边一碰,向驶离的客人表示敬意。黄先生一边加大油门,一边笑道,“人饰衣服,马饰鞍,他是向我们的奔驰车致敬,”大家总算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李科敏的小说萍踪传书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萍踪传书最新章节萍踪传书全文阅读萍踪传书5200萍踪传书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李科敏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