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前面发的章节,真是~~~(惨不忍睹。作者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里纠正几个错误。。。(前面的不能改了~~~呜呜呜~~~~~~~~~)
谢钰是955年出生,第一章说的772年是错误的,应该是972。还有二十二十一章那里的时间错误,细小但是还是错的,大家~大家~将就着看吧。
———————————————————————————————————————
九月初西平王带着三十万大军班师回朝。太子及众皇子当然还有刘玉,一起赶到城门口迎接。全城空巷,百姓们纷纷赶到门外以示对战士们的尊敬和自己的喜悦之情。凡是能挤到城门附近的就挤在城门附近,挤不到的就霸占城门到王宫的主干道,其他的人就是在自己家门口聊表心意的。
也许不是所以有人都只想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更多的应该是大家对天神般的西平王的敬重与好奇。西平王已有好几年未回过风城,至少在普通百姓的眼中是这样的。
巳时过半,西平王才姗姗来迟,稳重的步伐,坚毅的神情,无不有效的镇住了沸腾的人群。半生戎马,半身黄沙。
“风祖佐佑,众将齐心,天下归心。我大风朝于风历九七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将陈国收为附属国。”大手一挥,全城鼓舞。底下百姓都齐齐叫好,却没有人看到西平王的眉头深锁。“这胜利,是我前线三十七万五千六百四十一名好儿郎用命换来的,我西平王谢高阳会铭记,我风朝会铭记,现在,让我们敬他们一杯。”城上众将众皇子大臣一并举杯。城周百姓也都被西平王悲壮的气氛感染,更有痛失亲人的百姓失声痛哭。
战争就是这样,无论输赢,死去的人都不会再回来。唯一的区别只是活着的人的好坏不同罢了。
如此重要如此百年不遇的盛大仪式,自然不会有人注意到城墙边角落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子的一句话:“我也会铭记你的。”
城头西平王又说了几句话,刘玉宣布了圣旨,表达了风王对一众将士的奖赏和阵亡将士的安抚,一众百官敬酒虚礼之后,西平王一声令下,城头九十九只大鼓一起被擂响。
淹没了所有人的叫喊,淹没了一些人的悲伤,伴随着大军进城的脚步,久卧病榻的风王也振奋精神,听着震天的鼓声,起身上朝。亲自迎接凯旋大军。
等到城门口的人流渐去,十几道人影快速的闪进城,一拨又一拨。
骑着一匹骏马得意洋洋的刘玉只顾仪态万千的左瞧右顾,浑然陶醉在夹道欢迎的男女老少间。全然不顾走在前面的西平王沉穆的表情。太子三皇子一边一个,大方得体的和西平王交谈,顺便表达一下自己对于战事的种种预测及贡献。
等到队伍走过红一楼,刘玉看到那个昔日对自己千般好的人儿此刻独坐弹琴,心,又动了一下。安清王的谆谆教导起了作用:“耳听未必为虚,眼见未必为实,很多时候还是把话问明白说清楚的好。凡事留有余地,免得最后自己没有机会后悔。”这是安清王唯一不是面红耳赤咬牙切齿的“教导”他。那种神情,似是已有过没有机会后悔的事吧。
打定主意,再没有“风流倜傥”的心。收拢收拢脸皮,想想自己下步该怎么走。过了红一楼,大部队改路绕去城外驻扎,只剩了一千多人进宫面圣,速度快了不少。及至午时,已到九尊回朝阶上。
风王泪眼婆娑的看着西平王,良久没有说出话来。“末将参见王上。”兄弟情深,但身份终归有别。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风王一叠声的回来就好,看的几个大臣也是面有泪光。
九声动彻天地的千鸣钟响,抵过了风城的鼓乐齐鸣。风王大喜,认为是庆祝全胜的祥兆,非要大操大办的普天同庆。然而,真正知道其中寓意的又有几人,都在何处,生死何知。
大殿上一众文武百官熙熙攘攘的恭祝了好久,接风宴才开始。其实进程已经被控制的缩减了很多,但是身心俱疲的西平王还是嫌太过罗嗦太过虚假。果真是太久没有回来过了,许多官员根本就不认识。
冗长的歌舞之后,老风王体力不支回寝宫休息。太子则率众皇子前来敬酒。
“王叔,本宫敬您一杯。”太子笑意吟吟的说道。面上倒也谦卑,只是天生的狭长丹凤眼总是给人一种精明的感觉,再配上招牌式的微笑,似乎他让你喝的是一种无药可解的慢性毒药。
西平王不想与几个皇子纠缠,尤其是太子刚刚参政平衡局势被打破的时候,喝完酒就示意刘玉带他去看木公主。几个酒足饭饱的武将见将军离席也呼呼啦啦的都走了,文人喜欢的莺莺燕燕他们看不懂,还得忌惮那看不见的规矩,哪有他们在风月场所翻天覆地来的爽。
当然,太子及几个不死心的皇子自然会喜欢。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