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张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他这个自以为稳坐钓鱼台的渔翁,根本就是任人戏耍的猴子!论起阴谋诡计来,他这个战场上的不败英雄,远远无法跟王贤相比。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那可是曾经姚广孝的高徒,连朱棣都不是对手的神人……
。
其实,真相比张辅想的还要打击人,王贤回到京城确实有一段时间。但他为了不暴露,基本上没有露面,甚至不需要他谋篇布局,在京城的吴为、莫问、柳升等人,已经操持好了一切。
而太孙和勋贵之所以会一败涂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行动太过迟缓,留给对手太多准备时间。要知道,在洪熙皇帝登基之前,王贤一伙就已经断定,勋贵们必定和皇帝爆发激烈的冲突,所以王贤才会坚持离开京城,以免陷入这个漩涡中不可自拔。
只是王贤人虽然离开,他的注意力却始终没有离开。在他的授意下,吴为等人开始全力针对可能发生的冲突提前布局。锦衣卫这半年多时间,表面上按照皇帝的意志偃旗息鼓,暗地里却全力侦查朱瞻基和勋贵们的一举一动、一丝一毫。
如果太孙和勋贵们在皇帝继位之初就发难,王贤一方还有可能会措手不及,但经过半年多将近一年的准备,他们已经胜券在握,甚至可以故意任由对方表演,然后在最有利的时机发出致命一击,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回溯到先帝安厝、长陵冲突的日子,仅仅隔了一天,吴为便已经将事情的始末送到王贤的案头。只要了解到冲突已经到了何等程度,王贤怎会判断不出,勋贵们和皇帝摊牌的日子已经到了眼前?
加上锦衣卫侦查到朱瞻基和勋贵频频接触,王贤又怎会判断不出,太孙殿下也将在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实在是异乎寻常,因为勋贵们若是赢得了这场较量,皇帝的权威将坠入谷底,做为皇子,实际上的皇位继承人……虽然朱高炽迟迟不肯给朱瞻基正名,但稍有政治智慧的人都很清楚,这只是一时的打压而已,并不会真的改变什么。
别忘了,朱高炽能在先帝的敌视下,风风雨雨二十年不倒,最终顺利接掌皇位,靠的就是他的嫡长身份!他是太祖皇帝亲封的燕王世子,朱棣要想江山长久,就必须维系纲常不乱,就只能克制住废嫡立幼的冲动,让朱高炽接掌皇位牢牢坐在皇太子的位置上。
虽然传说最后时刻,朱棣要让朱瞻基越过太子登基,但那是他老年昏聩,而且把自己当成头号仇人,才会出现变化,不能以常理度之。
同样道理,不到万不得已,朱高炽是不会把太子之位传给朱瞻基之外的皇子。那可是二十多年的皇太孙,货真价实的嫡长子!
这个道理,非但王贤懂,朱瞻基也不会不清楚,照常理讲,哪怕在小事上他会和父皇闹别扭,这种关系到皇权存亡的大事上,他一定会站在自己的父皇一边。除非,他能在这场政变中得到的更多——那就只可能是皇位了!
想通了这一点,所有的疑问都迎刃而解。因为朱瞻基绝对不可能和一群勋贵直接兵谏篡位,所以他手中一定有传闻中的先帝遗诏,而且遗诏中一定有什么让他无法办到的条件,所以朱瞻基没有在第一时间拿出来!
至于是什么条件,王贤可以很不谦虚的说一句,只有跟自己有关,太孙殿下才会如此难做。只要再想想永乐皇帝对自己仇恨,那个条件的内容也就明明白白了——一定是杀掉自己才能登基!
这些连张辅都能想明白的道理,王贤没道理想不通,一旦想明白这些,对手的行动,也就毫无秘密可言了!锦衣卫甚至替勋贵们设计了好几套方案,针对每套方案都做了预防措施。虽然,在锦衣卫密探源源不断的情报支撑下,他们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英国公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但锦衣卫的实力实在太雄厚,那可是曾经战胜过皇帝和东厂的超级情报机构,根本无需理会什么‘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所有的可能通通抹杀掉也毫不吃力!
杀鸡用牛刀,往往就会出现这种局面。
当然,这样的胜利也必然是碾压式的,毫无悬念可言。
。
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实力悬殊的不公平较量,有皇帝的全然信赖和支持,王贤就是天下无敌的存在。这一点,张辅和朱瞻基心知肚明,王贤也不会幼稚到时至今日,还以为别人会低估他的地步。
所以所有人都很清楚,只要王贤回到京城,一切风波都会平息,武将们有再大的不满,也不敢太过造次,更别说跟皇帝叫板,甚至想要逼宫夺权。
但王贤绝对不会提前回京,那样只会给杨士奇等人做了嫁衣,损失的是自己一方的利益。时至今日,就连皇帝也不能再要求王贤一味的不计得失、忠君爱国了。因为实质上两人已不单单是君臣,而是共荣互保的合作者了。
但王贤也绝对不会等到事态失控再回京,毕竟洪熙皇帝同样是他的保护神。真要是让那帮勋贵把皇帝撵下台,王贤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所以他必须在一个最恰当的时间点回京,要让勋贵们已经图穷匕见,要让皇帝和文官们恐惧到极点,他才会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力挽狂澜于即倒!
这个时间点就是皇帝和勋贵们回京之后,但问题是,勋贵们也很清楚,他会在此时回京!如果勋贵们知道他会回来,很可能会选择当缩头乌龟,这不符合王贤的利益和接下来的计划。
所以必须要制造一个南下武当山的假象,让所有人相信他不会回京,勋贵们才敢放手一搏。但想让对手相信这种明显不合常理的举动,实在是千难万难。甚至可以说,这是整个计划中,最艰难的一个环节。
王贤设身处地想了想,估计自己要是张辅,打死都不会相信姓王的这时候不回京城,反而跑去武当山提亲。但同时又一定渴望这是荒谬的事实,因为历史上确实有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逆转了成败兴衰。所以张辅一定会有一种打死不敢相信,却又会拼命想证实的矛盾心理。
一旦有这种投机侥幸心理,只要有一个确凿的证据出现,又没有任何反证,张辅心中的天平会顷刻倒塌,选择相信王贤确实去了武当山!
所以王贤只能去武当山提亲,而不能是回南京看爹娘。回南京的话,固然同样因为路途和时间的原因,张辅无法派人到现场查证,但南京几年前还是大明的都城,重要性不亚于北京,不知多少势力的老巢还在那里,很难讲张辅会不会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多方查证,来确定他是不是真在南京。
王贤的锦衣卫再厉害,也不可能把张辅所有的信息渠道都堵死,所以南京是绝对不行的。
武当山的情况就好太多,湖广在这个年代还算是偏远地区,武当山又在深山老林里。张辅不大可能专门训练和湖广联系的信鸽,就算万一真有,也一定是飞往省城武昌的,而从武昌到武当山,来回就得十多天,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王贤可以确定,选在武当山的话,张辅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证实他的行踪。这样,张辅不会有任何反证。距离让他相信,只差一个确凿的证据了。
而武当山恰恰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可以让张辅确信的证据——自从去岁赵王谋反之夜,太孙瀛台遇险,胡灐浮出水面。王贤就对这位与自己颇有渊源,表面上忠心皇室,实则野心勃勃的大高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一旦被锦衣卫盯上,就再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这条在大明朝验证过无数次的真理,放在神神秘秘的胡灐身上也同样有效。
通过调查,王贤发现这位秘密追查建文帝近二十年的武当高手,曾一度为朱棣建立起了一个地下特务组织,而且搞得有模有样、风生水起。可惜,最终捉到建文帝的是赵赢,加之有了纪纲的先例,朱棣对外臣已经不太信任,所以最终组建东厂的是赵赢,胡灐只能无奈的交出十几年的心血。
回武当山消沉数载后,胡灐又被朱棣召回京城,这次他的任务是保护太孙殿下。这是一份很有前途的事业,一旦太孙登基,他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托孤大臣。只是没想到事态急转直下,最终登上皇位的居然还是太子殿下,他的‘托孤大臣’之梦,也只能无限延期了……
不过比起那个夺走他心血的赵赢,胡灐又幸运多了。如今那位立志要流芳百世的东厂督公,已是身败名裂,不知所踪,一手建立的东厂也被消灭在历史长河中。东厂解散之后,胡灐趁机暗中召回了不少老部下,还吸收了不少原先的东厂高手。对此,一直苦于没有特务力量的太孙殿下自然双手欢迎,省吃俭用供养这支秘密力量。
理所当然的是,胡灐在帮太孙办事的同时,还会顺便干点私活,比如说,建立和武当山的信鸽联系……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