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129章 内外交困

本章节来自于 帝国黎明 http://www.lishu123.com/32/32523/
    胡光墉听后反倒是沉默了,王伯良也不着急坐在桌子另一面静静的品茶。其实对于胡光墉这样从社会底层一步步靠个人奋斗走到今天这样地位的人,王伯良是非常佩服的,虽然手段是让人感觉有些别扭了点,不过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把后世的价值观用来评价现代的人肯定是有些过分了。

    “老弟与盛杏荪结仇,这事哥哥是知道的。不过老哥怎么也算是左相的人,算起来盛杏荪来对付老哥我,即便计划如此周密,怕是到了最后盛杏荪也别想全身而退……”

    胡光墉慢慢的说着,语气中既没有惊讶、没有欢喜、更没有疑问,感觉倒是像评价另外一个人一样:“老弟做事常常出人意表,哥哥我实在是想不通老弟的用意如何……”

    王伯良放下茶杯看着胡光墉反问一句:“老哥有一根红木文明杖吧?是文正公赠送的那根!”

    文明杖是洋人带过来的物件,其实就是手杖,或是干脆称拐棍——至少曾国藩赠送给胡光墉的那根文明杖在王伯良眼中怎么看都像是拐杖……曾国藩其实与胡光墉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如果说有的话中间也是夹着一个左宗棠。

    当年浙江巡抚王有龄自尽之后左宗棠接任巡抚一职,浙江局势糜烂加上南方作战更有瘟疫流行胡光墉倒是出资办了不少好事,当中也向湘军赠送药品等物资。曾国藩就是因此赠给胡光墉一根精致的红木手杖,这物件只能算是精致,在胡光墉眼中自然是算不得什么珍贵,不过因为曾国藩的身份才显得与众不同而已。

    胡光墉非常疑惑的点点头说道:“是有这么一根红木文明杖,当年曾文正公赠送此物亦是以作勉力……”

    “胡先生可知伯良是怎么出洋留学的么?”王伯良反问道:“其实当年伯良的老师纯甫先生曾游说文正公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纯甫先生胸怀家国但却只是一书生,甚至他在周围人的眼中还不能算是个大清的子民,只能算是个二鬼子,真正促成此事的是文正公……”

    胡光墉听后恍然大悟,当年曾国藩名满天下,他胡光墉固然算是富甲一方却入不得曾国藩的法眼,只是做了善事得到曾国藩的奖励而已。不成想这事都已经过去了快二十年,当年的曾国藩都已经故去十年了,反倒是今天得此善果给自己解围。

    其实王伯良并没有什么“报恩”的心理,对他而言成为留美幼童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而至于来到这个时代,他也只是认为自己恰逢其会而已。诚然在这个时代有许多人值得他去尊重,即便有些人在前世的教科书中是负面人物也是如此,但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并不重要,他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将会超越这个时代所有人,成功了就会扭转历史走向另外一个未知方向,至于失败则是赔上自己的一条小命而已。

    “曾文正公乃是伯良最为钦佩之人,当年老哥做的事情有很多人记得,至于现在亦是如此。做善事的人不应该被忘记!”王伯良叹了口气说道:“这与我们跟随哪个靠山无关!”

    话说自从与胡光墉接触之后,王伯良也在思索为什么1883年的金融危机会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到底如何发生又有什么办法来降低这个损失。

    在王伯良看来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很难避免——清国与法国在越南的对峙和摩擦,最终两国发生战争,不可能不对国内已经孱弱病态的经济造成影响。不过若说削弱其造成的危害却是能够办到的,可惜坏就坏在“内斗”和“见死不救”上。

    胡光墉与洋商对赌生丝的关键时刻,盛宣怀隐于暗处勾结洋商和借着李鸿章的权势使得胡光墉的资金链崩断,这固然是取得了商业上的胜利却引发了后果更为严重的票号钱庄倒闭风潮。钱庄倒闭风潮起始,朝廷若是肯拨出几百万两白银救市亦可避免这场从南到北摧毁无数钱庄的倒闭风潮。

    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个什么性质,怕是只有两位大佬心中才能盘算清楚。至少在王伯良的切身体会上来看,李鸿章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指示自己断掉与胡光墉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告诉自己要配合盛宣怀的行动。

    王伯良要卖出开平煤矿的股票,李鸿章也只是略微犹豫了一下,多少有些看乐子的心态。反倒是周馥曾对他言道盛宣怀对开平煤矿的股票也很感兴趣,只是王伯良根本没有考虑过盛宣怀——盛宣怀此时还没有这个身家,更不可能掏出真金白银来购买他手中的股票,两人本就有仇怨,王伯良自然不会做那亏本的买卖。

    其实王伯良不愿意把股票卖给盛宣怀,固然存了不吃亏的想法,但根本上还是出于对盛宣怀人品上的不耻。胡光墉这样的人物早就已经超脱一般商人的概念,在王伯良看来对胡光墉下手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万全的善后手段。

    盛宣怀根本没有任何善后准备,就如同蝗虫过境一般是以摧枯拉朽的雷霆手段瞬间击垮了胡光墉,但却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没有任何人在胡光墉倒台中获得好处,即便是开局有些微弱的回报,也会因为后面钱庄倒逼风潮的蔓延而受到更大的损失,这中间除了洋商之外,华商乃至清国官员都是受损严重。

    如果说盛宣怀能够在这场商战之中,吃下胡光墉的大半产业并且能够保证其完整度而进一步发展。那在王伯良看来也可以算是一个不太糟糕的结局,关键是胡光墉的产业能够落到盛宣怀手中的几乎没有,充其量不过是一些地产。

    在王伯良的眼中,盛宣怀这个家伙才是吃里扒外,勾结洋商尤其是法商打击胡光墉,最后好处全让洋商捞走,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洋奴”。如果说十年前王伯良刚来到这个时代,在他经历中若是碰到盛宣怀也许还会做一二幻想,但是现在至少王伯良是决计不肯与盛宣怀这样的人合作的。

    “跟哪个靠山无关?”胡光墉默默的念叨了一句。

    王伯良点点头说道:“坦率的说在很多事情上,伯良对老哥的做法是不以为然的,不过以老哥的身份地位而言早就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人物了。李相和左相之间的事情我们底下做事的人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插手,再者说来两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谁又能说清楚?纵观大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政局,除了早期的****时代之外,还没有一个汉臣能够占据如此权势的时候,朝廷里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楚?不管怎么说一家独大终究不是好事……”

    “这年轻人胆子真是太大了,真是什么都敢想……”在胡光墉脑袋里闪过这样的想法,他虽然是个商人,却也是长期混迹在高官圈子里面,里面固然有些东西他也是看不清楚,却并不妨碍他对整个政局尤其是左李之间的矛盾有个大概的认识。

    太平天国对大清帝国的打击毫无疑问是极为严重的,虽未曾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却也是差不了多少。当今天下督抚的权力几乎达到了自大清政局稳定以来的巅峰,除了早期的吴三桂的时代,还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汉臣能够获得曾国藩、李鸿章和左中堂这样的权势。

    他们几乎就是一方土皇帝,更不用说整个派系所控制的地域,攻守相望。整个大清地域版图玩得跟打仗一样,其核心无不明确的针对朝廷——这帮子人就算有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读着圣贤书,有着正经进士出身,却也架不住他们以军事起家的根本,太平光景下都一个个当起了座山雕,派系的力量反过来倒逼让他们谋求更大的权力,以对抗朝廷意图自保。

    说到这里,王伯良苦笑的摇摇头自嘲的说道:“其实你我在李相和左相眼中不过是挣扎的爬虫,就算斗得再厉害,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图个乐子……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二十年前了,现在天下太平,他们二人已经是功成名就,做起事来也就少了几分顾忌。倒是老哥你当年为左相做事顺便捞了些好处,当年事态紧急,就算有人想说亦会顾忌左相的面子,而现在老哥也要收拾一下当年的尾巴了……”

    胡光墉听后立刻警觉了起来,当年左宗棠远征西北缺军饷,继而转向向洋商银行借款,这件事正是他来操办的。在这个过程中,胡光墉在其中是伸了手的,正如王伯良所说的那样,当时也曾有人就此事张罗了一番,不过左宗棠以西北战事为由全部承担了下来,现在想来这件事还不算完,至少王伯良把这件事重新提了出来,那肯定是有人又要借此事重翻旧账……

    “老哥夜路走多了终究还是要碰上鬼……”胡光墉叹了口气。话说到了现在,他现在还真感觉左宗棠这座大山有些靠不住了,本来他这次进京面见左宗棠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左宗棠似乎正如王伯良所说的那样,大风大浪闯过来已经功成名就了,也就不把自己的分量看得当初那么重了……

    王伯良颇为推心置腹的说道:“说句不该说的话,左相已是日暮西山,他不可能保老哥一辈子,况且老哥身家万千难以计数,早就招来外人眼红……老哥若是还想要摆弄一下,那找个合适的靠山是必须的,若是有收手的想法,那也必须早作打算,将过往首尾清算干净。老哥家大业大,中间难免会出现什么纰漏为外人所乘,不管是进是退,老哥都需做好打算了……”

    “左相在世一日,光墉决不负左相!”胡光墉非常坚决的说道。

    “伯良倒不是劝老哥改换门庭,只是要盘算好各种利弊,毕竟现在左相在京师,而老哥则是远在江南,一旦有事左相都是鞭长莫及……别的不说,就说这外债款项交付一事,只要盛杏荪开口,邵小村固然不可能不给老哥解款,但扣上数日的本事还有的。寻常时日到没什么,诸如老哥的票号被挤兑急需用银的时候,这几日足够让老哥的票号关门数次了!”

    胡光墉听后一愣:“老弟,幸亏你不是盛杏荪,否则老哥则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盛杏荪难道就看不到这些?!”王伯良不屑的说道:“正因为他看到了,伯良也才看得到!”

    胡光墉手中的茶杯砰然落地摔个粉碎,他此时的心情就如同这地上碎裂的茶杯一样,面色惨然的说道:“难道哥哥我就要栽在盛杏荪这样的小人手里?!”

    “其实盛杏荪给老哥设下的这个局想要破解并不难,只要手中有足够的银子,什么事情都可以摆平……”王伯良反倒是笑着说道:“听说老哥还与洋商顶牛呢?”

    “这事你也听说了?以老哥来看,这生丝的价格还可以再往上涨一涨,只是洋商似乎有些不耐烦了,价格上差了两百万两还谈不拢……不过既然我已经打算办缫丝厂了,自己来做缫丝也多少可以摆脱他们的要挟,到时候看看谁先坐不住!”

    王伯良鼻子哼了一声:“以伯良看来,倒是老哥多半先坐不住!”

    胡光墉一想起盛宣怀那些手段,他的头皮不觉的一麻,有这么一个可怕的对手潜伏在身旁择机而动,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到棘手的麻烦。原本他是看不起盛宣怀的,可是架不住他对李鸿章的畏惧,尤其是得知内情之后他这种感受就更深刻了,最根本的便是在于左宗棠已经不复当年远征西北之勇,开始收缩自己的力量,偏偏胡光墉自己便暴露在李鸿章的眼皮子底下。

    “看来老哥怕是还不了解泰西诸国的行情……”王伯良冷冷的说道:“泰西诸国现在整个生意都不是这么好做的,一些工厂已经开始小规模倒闭,到底会成什么样子还很难说。不过倒是可以断定,泰西诸国的市面行情不好,那无论是生丝还是丝绸的需求也就肯定要小于往年,至于少多少那就看行情坏到什么程度了……”

    “老弟这是从哪里听来的消息?”胡光墉大惊失色,他本来还打算办新式机器缫丝厂,一来可以处理蚕茧防止腐坏,另外也可以给洋商一定压力。

    不过这都是建立在行情上涨或是与往年持平的水平上,可若是泰西诸国的行情已经败坏,那所需求的蚕茧生丝必然会大幅降低。到时候就算胡光墉能够把手里的土丝和蚕茧全部变成厂丝,也会因为洋商的需求降低而形成积压,这根本不是缫丝厂所能够解决的,反倒是将自己套在里面了。

    王伯良答道:“伯良在花旗国驻津领事馆有些关系,委托他们订购了泰西各国的主要报纸,并且也与花旗国的同学朋友有书信往来。从这些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消息,自然不难判断泰西诸国的行情不好……”

    “也许老哥并不了解,每当泰西诸国行情不好的时候,对内就会排斥其他族人,对外则是有发动战争的可能。大抵上这两招不过都是以转移国内民众视线,为自己本国政府的不作为脱责罢了,他们的政府和咱们的朝廷不太一样,国内政党可以公开存在,谁上台都是看选举的选票多寡来算计,只要把国内民众的火气撒到别的地方,可以保证自己的政党在下一次选举的时候继续占有优势……”

    胡光墉听后一愣,他做的买卖极大,但最大的买卖都是与洋商有关系,对国外的情况自然听说的比较多些。他对国外的民主选举内情了解不多,但也知道不少,洋人搞的那些玩意在他看来在往常都是酒桌上与朋友吹牛的笑话,不过一旦变成现实怕是自己就要变成了笑话。

    国外市场行情不好这倒不是王伯良在哄骗胡光墉,而是他确实是从国外订购来的报纸中自己分析出来的东西。原本他以为1883年的发生在国内的这场经济危机是本国商人的投机崩溃所造成的,不过现在看来却不是这么简单便可以做出定论的。

    其实引发王伯良脑海这根弦的,还是美国国内愈演愈烈的排华风潮。毕德格与他关系一直都不错,从以往的交流中毕德格也发现王伯良似乎对美国发生的排华风潮格外的关心,自然也就对此类消息的收集上多用了些心思。美国发生的这新一轮的排华风潮,便是毕德格告之王伯良的。

    除了美国的排华风潮之外,近在眼前的清法在越南的对峙和摩擦升级,也多少让王伯良感到非常的不安。就像他对胡光墉说的那样,如果在外国发生排斥其他种族,或是局势不稳有爆发战争倾向的事态,这种时候多半就是西方各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对外输出国内矛盾从来都是解决经济危机的不二法门。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戒念的小说帝国黎明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帝国黎明最新章节帝国黎明全文阅读帝国黎明5200帝国黎明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戒念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