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番外之十五——卫尚仪的复杂心事

本章节来自于 重生之再许芳华 http://www.lishu123.com/36/36216/
    自从年华正好时入宫,弹指一挥间已是十余寒暑过去。

    这时慈安宫外一角石亭里,卫昭的容颜被那当季绽放的桃红李白映衬得略微憔青,两道秀若远山的眉间似蕴愁绪万千。这绝非是她已经年华不在,而是因为昨夜对太后一番劝慰后,自己竟也辗转难眠一夜不曾阖眼。也非是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恰恰相反,即使时至今日,卫昭总还是为当年的义无反顾庆幸。

    那时的她并没思及太多,只是不愿听凭家族安排,嫁予那所谓清贵门第,以致一生光阴消耗于毫无惊喜又索然无味。她反感那些自视清高的士子,堂堂男儿,既然饱读圣贤书自认为才高八斗,却不思学以致用报效君国,只醉心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仅就如此也还罢了,却大肆标榜为超凡脱俗,实则是坐井观天。

    卫昭却也没有先见之明,预料到会得太皇太后重用,在有生之年,竟得幸阅参军国政务,越发衬托出重前闺中的浅薄无知寡闻短见。

    太皇太后薨逝,令她继续辅佐太后,卫昭日常工作依然还是规整省读每日奏章,一般朝常事务几个参政亲王故然已作批复,只需循例加印下发各部核办,也有那涉及重要之务必须交太后复审,若有疑问,奉令诏见内阁及参政亲王咨询共商。

    日复一日,看似枯躁繁重,卫昭却甘之如饴。

    昨夜的辗转反侧,不是为了自己的选择或者将来烦扰。

    其实就算一年前,卫昭也耳闻过圣上身边有那肖小屡进谗言之事,当时的她并未放在心上,可事到如今,她却认为太后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

    尽管那时还在闺中,卫昭有父亲放纵,也熟读史书,深知当君帝幼弱,但凡有宗亲抑或重臣顾命辅政,绝大多数都会引发党争夺权事件,或那君帝沦为终生傀儡,或那权臣一败涂地,也发生过江山易主甚至改姓的事件。

    可卫昭从来不以为这类事件会发生在本朝。

    因为辅政王绝非擅权弄政利欲熏心者,否则也不会力请太皇太后允准使康王、辽王等一同参政,分担重权;更不会当君上才满八岁时,就主动将军国大政详细阐述,并鼓励幼主参与议政,并不利用君上年幼而识浅的借口名正言顺地跋扈专权。

    对于太皇太后依赖的严、陈二家,辅政王也坚持重用,即使太皇太后薨逝之后,也不曾稍微打压疏远,因为两家为大隆忠臣,对圣上决无二心,严大学士一直担任帝师,圣上对其的信重与卫国公府无二。

    而关于圣上的学习之务,辅政王更是从来不曾松懈,各位教授皆为当代饱学大儒,诸如种种,无不显示辅政王绝无私心,期望着圣上早日亲政,成贤明之君。

    当然,肖小贪婪之辈是无论何时何境都不能完全杜绝的。

    可卫昭曾经觉得无关要紧。

    是因圣上对辅政王也从来信重,呼之皆以“叔父”尊称,君臣之间原本毫无芥蒂。

    卫昭直到如今还记得圣上大约十三岁时,有回大发雷霆,声称要将教授之一荀川贬斥问罪,原因就是荀教授不满连年征战,认为大隆该有大国之范,当以“德教”为重,不动干戈,而以德服人,北原既已连连落败大不如前,大隆不应斩尽杀绝,失了大国气度,故而,荀教授对辅政王颇有微辞,认为王爷坚持兴战是劳民伤财之举,更不符圣贤德教。

    反而使少年气盛的圣上大为恼火。

    当时辅政王就劝导圣上,称但凡国政军务,朝臣若有不同见解理应阐述,君王更应在决断之前广讷谏言听取不同见解,才能避免失于武断,当然,倘若朝廷已有决断颁诏推令,天下臣民都当遵循,不过只要没有实际乱令之举,仅是上谏而提异议则不应问罪,荀教授为朝官,担有上谏之责,圣上不能因为他屡行职责而施贬斥,更不能因为荀教授持有与辅政王不同政见便生厌恶之心,虞沨反赞荀川不畏权贵坦诚己见,不失忠正之风,更尽帝师之责。

    而事实上荀川也确是如此,尽管他对兴兵一事抱着异议,却没有产生偏执私恨,当不少勋贵反对税制改革时,他倒认为新法大益民生,尤其当部份肖小因为一己私欲意图拉拢荀川共进谗言,弹劾辅政王居心不轨把权不放意欲欺君罔上之时,荀川义正言辞痛斥肖小有意陷构,苦口婆心劝导圣上切莫轻信奸侫不实之言。

    当时,圣上还对辅政王的心胸与眼光敬佩不已,而反省自身。

    可是随着圣上年龄愈长,尤其近一年间,却与那些肖小之徒逐渐亲近,莫说对辅政王似有疏远之意,便是对一贯友爱的长乐公主也不苟言笑起来,与楚王府的三个郎君更是从情同手足演变为了冷若冰霜。

    世人不少以为圣上大婚一事拖延至今是辅政王不愿交权之故,卫昭却心知肚明,大婚一事不但太后关注焦急,辅政王也屡有上谏,认为圣上足以亲政。

    却是圣上自己推辞拖延,仿佛有心造成世人错觉,更引那些肖小对辅政王诽谤污篾。

    卫昭实在为辅政王的处境担忧,好多回有意提醒,想趁嫂嫂入宫时相告,可每回都被王妃阻挠,暗示她不可妄言,她是女官,理应忠于太后与君上。

    辅政王绝无擅权之心,怕就怕圣上多疑,有忌惮之意。

    眼下,那些人已经摁捺不住试探之意,竟挑康王开刀,暗中弹劾康王私下报怨明宗帝夺他储位,实具不臣之心,言之凿凿,挑唆圣上下彻察之令,而圣上似乎也听进了谗言,竟与太后商议。

    还有魏氏桂贞最近也十分活跃,利用欣安公主频繁求见太后,意图显然。

    而魏氏之父正是与那些肖小结党,甚至有如党首。

    卫昭自知身份有微妙之处,必须警慎言行,她只希望太后深明大义,坚决抵/制肖小之辈的挑唆生非,劝服圣上打消对辅政王的忌惮猜疑,使一场祸患免于无形。

    正值春花浪漫、明媚晴和之季,这繁华宫厥景致正好,心事忡忡的卫昭却毫无闲情逸趣,独自在这角亭里默坐呆怔。

    直到宫人领来一身着青袍银束的朝官,才彻底打断了卫昭的沉思。

    她微微福礼,男了立即长揖答还,一说话,音韵缓长:“在下薛直济,奉太后令,与尚仪相商芳林宴事宜。”

    卫昭目光一顾,恰恰却与这男子一双清明的眼睛遇个正着,她心跳虽然一重,神情却维持得平静,莞尔一笑:“薛主事请移步,随我前往书斋。”

    原来这薛直济正是以一篇策论引发轰轰烈烈税制改革,曾被秋霜的堂嫂“觑觎”的薛三郎,眼下已经坐稳了户部主事的官职。

    户部主事负责筹办芳林宴?这事当然有些蹊跷。

    从前年年芳林宴,一般皆由太后或者皇后主持筹办,最多从青年才俊抑或皇子宗亲中挑出一些负责评审,眼下后宫唯太后一人,又因帝未亲政而不得不专注于佐政,就算难以分心筹办芳林宴,也大可委托给王妃等人,就算要烦动朝官,最多也是委托给礼部官员,怎么也不是户部的职责。

    只不过嘛,太后是有意要撮合薛主事与卫昭二人,才请了直济担任评审,与卫昭议定今年考题。

    卫昭早已过了二十,她本人虽没考虑过婚姻,奈何她的母亲实在忧心难耐,忍不住求见太后表达了恳请赐婚一事,太后本也不打算让卫昭终老宫廷,早在多年前,就提过姻缘之事。

    卫昭本人却并不热衷,此事就拖延下来。

    及到眼下,君帝也快亲政,到那时,太后是万万再不会插手朝政,卫昭这位尚仪的职责当然不似如今,倘若就此因为琐碎宫务困于深宫,其实也并非卫昭所愿。

    可是她却也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期望什么了。

    诚然,眼下这位薛郎实当青年才俊之称,远胜那些自负清高的士子,卫昭对他是心存敬重也是十分赏识的。

    她也领会了太后的美意,想借着这回芳林宴的机会,让她与薛郎增进了解。

    可她心里始终有些不甘。

    因为一旦嫁为人妇,即使夫君德才兼备前途光明,她也只能困居后宅,为家事禄禄,与那许多妇人无别。

    如果没有这十载特殊经历,涉及政务开拓眼界,卫昭也许会满意这样的结果,因为她终于还是摆脱了嫁给禄禄无为之辈,至少不会对着个眼高过顶却一无是处的男子,还要被教条礼仪约束得动弹不得。

    可是眼下,她不能不遗憾的。

    竟管眼前男子气宇轩昂、品貌不凡,可想到婚后沉闷的生活,卫昭依然会有郁怀之感。

    但就算坚持留在宫里,待圣上亲政,她这个女官其实也只是为琐事禄禄,那也是另一种沉闷。

    卫昭自己都觉得人心不足了。

    其实偶尔,她也会想起另外的人,一个深藏在心里,从未对人提及的人。

    那个人曾经两眼阴郁,语气沉痛地对她述说起,关于归化边郡的原野茫茫,与兄弟手足驰骋纵情的不羁洒脱,归化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那里的民众纯朴却不失彪悍,那里不如京都繁华,却也是雄壮的,更加粗旷的一种风情。

    他的父亲通达英明,母亲温柔贤惠,他的舅舅包眺多么英勇不凡,当年他随同舅舅抵御北原蛮夷攻城抢掠,大挫敌军,是如何豪情风发。

    可是,朝中奸党通敌,以致舅舅中毒身亡,归化失守,一夜之间沦为人间地狱。

    当年他是随母亲回京看望外祖,逃过一劫。

    他的父亲,他的兄长,所有人都死在北原铁骑之下。

    他说每当想起往事,心底就像破了个大洞,就像归化的北风呼啸着往里灌,让他呼吸艰难。

    他说他的母亲听说父亲与舅舅以及兄长子侄无一生还后,悬梁自尽。

    他说这些时,通红着眼眶却又干涩着眼眶。

    但他的语气是那样平静。

    那时的他因得太皇太后恩恤,破格擢入宫廷禁卫,这是不少大族子弟都无法企及的荣耀,但他并不愉悦,他黝黑的皮肤被盛夏的炙阳笼罩,卫昭却从他的脸上看见了一种类似于绝望的苍白。

    “会有那一天,相信我,你会回到归化,会代替枉死的英魂再征北原。”她好像是这样说了。

    然后看到他的笑容,很艰难很浅淡却很坚毅。

    席志,眼下你是否又重新找回了豪情风发,曾经的伤痛与遗憾,是否在冲锋陷阵斩杀敌军的过程中得到弥补?

    卫昭至今记得那个少年临行时的话:“多想有朝一日,也带你去看看归化,那样一座城池,你一定会喜欢。”

    她也很希望去看看他描述的边郡。

    不,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边郡了。

    因为归化之外,茫茫原野,阴山以北更远处的险隘城池,已经归属大隆统治。

    可那少年,什么时候才是你的归期?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刹时红瘦的小说重生之再许芳华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重生之再许芳华最新章节重生之再许芳华全文阅读重生之再许芳华5200重生之再许芳华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刹时红瘦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