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鸣原來也在一分局工作过.但因为他所管辖的都是个体户.而且平时他根本不跟这些个体户有什么私人往來.所以.至今为止.他还从來沒有经历过什么纳税户來给自己拜年拜节送红包的事情.
而且.他自己也对这种所谓的“潜规则”非常反感.所以.在听赵经理晚上要來给自己“拜早年”之后.他再次回绝说:“赵经理.真不好意思.今晚我也约了一个朋友喝茶.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谈.再说了.你的年龄比我大.如果要拜年.也是我先來给你拜年.对不对.呵呵.”
赵经理听他说得毫无商量余地.只好无奈地挂断了电话.
叶鸣还沒來得及把电话放下.紧跟着又有一个房地产企业的老板打电话过來.口气与赵经理的一模一样:先是说要给他接风洗尘.然后又说晚上要到他家里來给他拜早年.
叶鸣和这个老板只见过一面.几乎都不记得他长个什么样子了.当然更不会答应与他吃饭或是让他來家里拜年.于是便很委婉地拒绝了.
之后的时间.一直到中午.叶鸣不断地接到辖区内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老板的电话.也都是说要请他吃饭.或是过來给他拜年.弄得他不厌其烦.吃完中饭后.干脆便把手机关了.
下午两点半上班的时候.叶鸣让刘鹏程把分局干部全部召集到一分局会议室.准备开一个短会.布置春节期间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值班的安排.
叶鸣在简单地总结了一分局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并对春节后急需要做的几项工作做出安排之后.然后话锋一转.讲到了春节期间的廉政建设问題.
“同志们.说起廉政建设问題.很多同志可能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沒多少新意.无非就是要遵守廉政纪律.提高廉政意识.不收受纳税户红包礼金.不向纳税户索拿卡要报.等等.这些东西年年讲、月月讲.好像沒有多大的意义.
“但是.我个人从來不这么认为.大家想一想:廉政建设问題.我们为什么会时时讲、处处讲.并反复强调、不厌其烦.这就说明两个问題:第一.廉政建设极其重要.关系到我们每个干部的政治前途、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关系到我们单位的形象和福祉.所以.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第二.我们的廉政建设.还存在问題.还存在隐忧.还有需要我们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才必须时时警醒、处处留心.才必须时刻给大家敲警钟.因此.我一直认为:关于廉政建设问題.我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怎么重复都不嫌烦.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断地强调和重复这个问題.归根结底.是为我们干部着想.是对我们干部负责.是为了确保我们每个干部不出事、不犯错误.
“我们经常强调:在廉政建设问題上.我们一定要算好四笔账.即政治帐、名誉帐、经济帐、家庭帐.借这个机会.我和同志们一起再算一算. 第一笔是政治账.我们地税局年轻人很多.四十岁以下的干部职工占总人数的70%.五十岁以下的干部职工职工更是占到90%.应该说.我们中间的大多数同志是要求上进的,在政治上也是有前途的.但是如果你沒有做到廉洁自律.即使业务能力再强.综合素质再高.也只是有才而无德.恐怕过不了群众关.过不了测评关.过不了考察关.最终是自断前程.这样的反面例子不要说从古到今.就是在我们地税局來说.也有典型的例子.
“第二笔是名誉账.有些人认为自己收他人钱财为他人办事.只有天知地知当事者知.殊不知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做了.肯定会被别人知道.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事情只要你做了.就极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來.最后的结果是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人人皆知.只有你自己蒙在鼓里心存侥幸.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大家可以想想.一个人落到了这步境地.身败名毁.他在单位还怎么能站住脚.
“第三笔是经济账.有些同志认为.我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的权力.收了别人一万元钱.表面上看.好像是赚了.但是.账不是这样算的.同志们.关起门來讲.我们地税局的收入.应该是比较高的.至少在我们新冷县所有的行政机关中.算是高工资、高福利.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我们每年的现金收入就有七八万元.还不算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收入.这样的收入.在我们新冷这个小县城.应该是可以保证一个三口之家过上比较好的生活的.
“但是.如果你因为收受别人几万元钱或是十几万元钱而被组织查处.甚至锒铛入狱的话.你这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就沒有了.你收受了别人几万元、十几万元.但你却失去了地税局这份每年可以得到十余万元收入的工作.你损失的就是上百万元甚至两三百万元.你说:最后你是赚了还是亏了.在我看來.这是亏大发的事情.所以.这笔经济账.我们一定要算好.一定要牢记:经济犯罪是有风险、有成本的.而且这种风险和成本都很高.我们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千万不能铤而走险.
“第四笔是家庭账.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绝大部分都有一个温馨和谐美满的家庭.也一定很享受家庭给自己带來的幸福感和天伦之乐.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加强廉政建设.而是去贪、去腐.去收人钱财.一旦有一天东窗事发.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干部锒铛入狱、家庭妻离子散、父母亲戚悲伤凄苦.一个好好的、幸福的家庭.很可能就会因为一个干部的贪腐而彻底毁掉.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相信大家到网上去搜一搜、查一查.就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