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对白说人物》
这个想必也是很多新人们都在困惑的问题,尤其是从未接触过剧本写作的新人,对于对白的把握,尚在朦胧的阶段,缺乏一个清晰的认知度。
如何通过对白去表现人物形象、性格、心态这些东西,这算是一个相当细节化的命题,但是涉及面又非常广泛。放到实际中来说,我们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一些文章 的对白相当精彩,仅仅几句话甚至几个字的对白,就能将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为什么有的时候,一些文章对白却又让人味同嚼蜡,干巴巴的完全不能体现人物的 特色?
实际上,个人以为,对白的干涩与否,精彩与否,并不取决于对白本身,而是取决于读者。
简单说来,读者为什么会觉得对白好,为什么又觉得不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句对白是否符合这个角色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如果符合,那么对白就有了人物性格形象所赋予的灵气;如果不符合,那么读者就很难接受这样的话从人物口中说出来,自然会觉得对白干涩无力,甚至毫无道理。
所以我才说,对白的影响力,首先取决于读者。
但是,这个影响力的掌控,取决于作者。
一个好的作者,必须比任何读者都更能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要比任何读者都更能代入自己笔下的角色。
这个命题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作者首先能理解,然后能深层次代入自己的角色,那么在下笔的时候,他就是这个人物。他说出的话就是这个人物要说的,该说的,必须说的话,无需字斟句酌,一切自然而然。
我们所创作的故事,无非就是作者自己在脑海中构架出来的一个世界,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作者就是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集合体。再通过他的口,他的笔,把这个故事和人物们告诉给另外一个人。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作者,其实应该有演员的天赋。他要能扮演自己作品中所有的角色,不管是主角、配角还是龙套。自然,这些角色中他会有演的出彩的,也会有演的不出彩的,但他必须要能演。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他的代入,通过他文字上的复述,来给读者展现出多姿多彩的人物来。
总之就是:抛开必须的手法和技巧不谈,想要把握好对白张力深度的基础条件就是——写自己能扮演好的角色,说这个角色应该说的话。
事实上,就个人的经验而言,在构架一个作品的最初阶段,很少有从决定几个人物,确定人物的性格就开始写作的。
我们要写一个故事,出发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一首歌的感触;某个事物引发的灵光一闪……然后,从这个最基础的点上开始发散思维,添枝加叶,才能慢慢构架出一个故事来。在这个过程中,人物的性格反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了。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故事的走向。个人以为,性格决定故事走向有它的道理,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准确的说,应该是矛盾决定故事的走向,而人物的性格,只是矛盾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人物性格更准确的用处是:在当前的场景,当前的时间点,当前的人物群落中,决定这个角色的表现,行为和语言模式。
这个用处,在矛盾的体现过程中,又会出现反作用力的表现。当这个人物的性格所决定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人物群落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被确定之后,这些行为模式就成为了矛盾的因素之一,开始反过来影响后面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说的,人物决定故事走向的来由。
当所有的剧情在一开始的阶段,都只会有一个大致的走向,仅仅具备轮廓而已。而故事情节的细节桥段,其实都是由故事中的人物去演绎的。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先后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写故事,首先需要确定最基本的故事主线,主线确定之后,便需要考虑第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人物才符合这个主线,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演绎出这样的故事?”
好,那么我们开始按照上述的标准去确定一些人物,也就是很多写作理论中所提到的“人物卡”。
等这些人物被基本确定之后,我们将人物们放到主线的时间轴上,让他们沿着时间轴向前推进。基于这些人物之间的人性冲突所制造的矛盾,来推动这个故事顺着主线的基调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发现第二个问题:
“这些人物的碰撞,会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便要将人物的矛盾冲突,在特定场景、特定时间、特定群落中的行为模式,逐渐清晰化出来,这就构成了故事的过程,也就是在简单之极的主线上进一步丰富故事情节的过程。将这个过程以各种手法技巧呈现出来,便是粗略的故事发展脉络,也即故事的大略。
那么故事的大略出现之后,在向读者复述这个故事,也就是将有了大略的故事形成最终文字的时候,便会出现第三个问题:
“这样的故事,会对人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每个故事中,随时随地都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而每个故事中的角色,也无时无刻不在经受这来自外接的压力。
人物,就像是一个有着略微弹性的胶囊,一切外来的矛盾压力都会在这个胶囊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而这,就是情节对于人物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人物性格的变化了。
当我们放下笔,回首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能从这些饱经风霜的胶囊上的每一道伤痕,去会议它所对应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片段。这些片段累积起来,便成为了读者对于这个角色感受,对于这个故事的感受。套用一个理论的词汇——人物立体感。
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看到了。人物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塑造出来的。而故事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被创作,被讲述,直至被回忆的。
?
《对写作的见解》
1.必须要有大纲。
这是在新人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甚至很多已经有过一定写作经验的作者也会犯。常常见到有作者朋友们仅仅是因为 偶尔想到一个绝妙的桥段,一个不错的悬念,甚至只是几句颇有感觉的对白,就迸发出写作的冲动,开始稀里哗啦地往下写。结果却往往在故事进行到一定阶段,一 定字数的时候,当最初的那一股写作冲动褪去之后,茫然了,于是要么勉强拼凑,虎头蛇尾,要么干脆太监掉。
我个人并非反对一时冲动下的写作, 但是却希望能将这种冲动长久地维持下去,至少维持到你的创作告一段落。可是写作的冲动也好,称之为写作的灵感也好,是不可能持久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大纲 这种东西,来将闪现的灵感和冲动文档化、格式化。这样,在冲动和激情消散的时候,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那么大纲是什么?大纲要如何写?
你是我的独家记忆
这里我只说个人的习惯,在下以为,从一个构想,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大纲。
打个比方,假如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打算写一个冒险类的故事。这个灵感本身可能很简单,甚至有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个矛盾,或者一个桥段。没关系,以这个最简单的东西,作为出发点,我们开始构架我们的故事。
首先,将这个构想整理为一句或者一小段简介类的文字,整理出至少一条主线流程。
然后,在这个最基础的主线之上,进行发散联想,添加明线暗线、分支情节、人物设定、背景设定、矛盾冲突等等。
接着,我们开始添加一些系统类的东西,比如比如主角升级系统,社会系统,装备系统等等。
下一步,顺着主线的脉络,逐步的丰满剧情,将之前的那些东西选择合适的地方,以合适的方式添加到主线进程中。
再然后,分出详细的情节进度,章节列表,每一章节的故事梗概,从整体上尝试着控制好故事的节奏和脉络。
最后,从头开始,用文字将所有的东西写出来,这就是一个故事了。
好吧,这里我想说的是,除去第一步和最后一步,其实中间的整个过程,你都可以看成是大纲……
大纲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做完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那么故事也就呼之欲出了。
2.配角的设计和作用
记得在下曾经在之前的评论里提过一个观点,人物和矛盾,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小说的灵魂。
人物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主角、配角和龙套角色。主角的设定,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心得,在下也就不废话了,只是想说说配角。
配角是用来干嘛的?该如何去设计?
我们说,所有的人物都是为了情节和矛盾而存在的,不管主角、配角,还是龙套。
个人以为,配角至少有两个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新人作者们可以掌握并且应该掌握住的。
其一:衬托主角的形象。
其二:推动情节的进程。
关 于衬托主角的形象,简单来说,就是性格上的反差。通过鲜明的性情对比,可以从侧面更好地烘托出主角的形象。这样的做法,效果显然好于作者费尽心思去描写刻 画一个单一的主角。有黑才有白,有善才有恶,有对比才有差异,有对比的角色,才能留给读者足够深刻的印象。成名作品里这样的例子很多,随意举出几个:比如 《鬼吹灯》里的王胖子,比如《楚留香传奇》里的胡铁花,比如《紫川》里的帝林。由于对比的关系,某些时候,配角甚至比主角还要出彩,还要令人印象深刻。
关 于推动情节的进程,这个怎么说呢……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某些触发性的事件和关键点,以主角的身份性格或者矛盾设定,他不能去做,或者不该去做,可是剧情偏 偏又需要有一个人去触发这个点,那么谁去呢?配角。这一点比较难以用单纯的文字去说明,不过可以回想一下《鬼吹灯》里相当多的情节,触发机关,引起变故, 甚至暴露悬念的这些关键点上,是谁去触发的,又是谁在暗中推动情节的进程?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是王胖子这个配角,而不是胡八一这个主角。
3.卖点不是作者说的
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总是有朋友问:我这本书应该以什么为卖点呢?是打斗?升级?恐怖?还是h?种马?后宫?
每当面临这样的问题,我自己都觉得很困惑,因为我自己也没想过那么多。
或者说,我不认为一个所谓的卖点需要搞出这么多花样来。
所谓卖点到底是什么?个人以为,无非就是读者的阅读快感。读者在读你的书时觉得爽了,有h点了,有兴趣往下看了,ok,你有卖点了。
放到实际中来说就是,别总想着用卖点去勾引读者,那样往往适得其反。换个角度,把你自己当成读者去读自己的书。如果你觉得获得了阅读快感,那么祝贺自己吧,你的书有卖点了。
一本书有没有卖点,不是作者说的,也不是编辑说的,是读者说的。
别告诉我编辑如何如何,编辑在看你的书是否有卖点的时候,请注意,他也是个读者!
4.人物形象?读者说了算。
前边有朋友在版内发帖子询问如何设定人物形象的问题,黑大已经给出了详尽的建议。这里在下就再多嘴几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嗯,那么我想说的是:所谓人物形象,不是作者说我想写个什么什么样的人物,而是读者说,我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身为作者,我们能设定的,其实并不是人物形象,而是一个模型罢了。
这个人长相如何?穿着如何?性格如何?背景如何?经历如何?
这些,都是这个模型的各项参数,但是,请注意——这些参数里,没有一项名为“形象”的参数。
我更愿意理解为,人物形象,就是指作品中的人物给予读者在阅读之后所留下的主观印象。
就像那位朋友曾经问过的问题一样:假如这个主角的性格又不极端,也不脸谱化,甚至平庸无奇,是否就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了?是否就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了?
个人以为,未必,这个问题应该去问读者。
作为写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设定好这个人物的各项参数,然后将他放进一个背景环境中,让他与相关矛盾联系起来,随着情节的进程,按照他既定的性情做出种种合理的反馈。
至于这个过程中他所彰显出来的形象,更多的时候,是在于读者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的提前设定。
当然,我并不是说,作者就不能控制人物形象的走向了。不是不能,而是需要换位思考。还是那句话,试着用读者的眼光而不是作者的视角去看待你的故事,这样得出的人物形象,才是最接近真实的人物形象。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人物产生的不同主观印象也可能是千变万化的。至于如何迎合更多数的读者对于人物形象的潜在需求,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咱们有空慢慢再说~
<看全文字无错首发小说,(),您的最佳选择!>,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梅剑煮雨录》,方便以后阅读梅剑煮雨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