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 反经十三(名位篇)

本章节来自于 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 http://www.lishu123.com/79/79122/
    原文:

    名可名、非常名,名者、

    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

    篡。(鉴宝风云)议曰:古者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故圣人明礼制

    以序尊卑,异车服以彰有

    德。然汉高见秦皇威仪之

    盛,乃叹曰:“大丈夫当

    如此!”此所以生矜篡。

    解说:

    民间老话说得好: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人生在世短短几十个年头,辛辛苦苦拼搏奋斗到底图个啥?不就是图个出人头地、风风光光?

    这口气、这头地、这风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让那么多人“生死相许”?

    咱们中国人确实是一个非常会动脑筋的群体,别的不说了,光看咱们这方块字里有一个绝对精准的表达,您就知道了——刚才讲的这么些些,咱中国人用一个词就把它归纳总结了“面子”!!

    我们先来看看中华文化中把“面子”做到了何等极致的程度:

    皇帝的交通工具

    在封建时代,皇帝是天子,是龙的化身,可谓至尊至贵。(最强剑神系统)因此,皇帝御用交通工具,代表皇上的面子,那叫一个豪华气派,十分讲究。从西周以来,国王或皇帝乘坐的车马船轿形成一套繁琐而严密的规制,历代相沿,大同小异;在这里仅以清代为例,作个介绍:

    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清代皇帝乘坐的车轿有“五辇”、“五辂”、“三舆”之说。清前期,玉辂、大辂、大马辇、小马辇、香步辇,并称“五辇”。

    “辇”字的本义,是指古时用人力拉的车驾;秦汉以后,成为对皇帝皇后所乘车的专门称谓。(网王之永远的樱花)“五辇”就是清前期皇帝皇后乘坐的五种规格样式不同的车。此外,还有凉步辇、大仪轿、大轿、明轿、折合明轿等御用交通工具。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大辂为金辂,改大马辇为象辂,改小马辇为革辂,改香步辇为木辂,玉辂仍旧,遂有“五辂”之称。“辂”字,本指安在车辕上供人牵拉的横木,也是古时一种大车的名称。这里的“五辂”是指五种车。

    此外,乾隆间又更造玉辇,改凉步辇为金辇,是为二辇;又定大仪轿为礼舆,改折合明轿为轻步舆,定大轿为步舆,合称“三舆”。“舆”字,本指车厢,也就是指车。又转义为轿,所以轿又称肩舆。这里的“三舆”是指三种轿子。

    乾隆以后,清朝帝后的御用交通工具主要就是“五辂”、“二辇”、“三舆”。这些御用车轿,前期由左所掌管,于大朝之日,陈设于太和门东。乾隆以后,改由銮仪卫衙门经管,遇大朝会,“五辂”停放在午门外,“三舆”置备于太和门外。

    不同时节到不同地方举行祭祀典礼时,皇帝也按礼仪乘坐不同的车轿。例如,乾隆七年(1742年)定,皇帝亲自举行大祀典礼时,出宫都乘舆,至太和门改乘辇。(重生之妖孽人生)礼毕还宫,仍备舆。皇帝到天坛祭天(南郊),要乘玉辇;到地坛(北郊)、太庙、社稷坛亲祭,要乘金辇;到日坛、月坛、山川坛(先农坛)亲祭,要乘礼舆。外出巡视行幸,要用轻步舆。一般出入则用步舆。换句话说:不管皇上要干嘛,先决定坐什么去干..

    关于清代皇帝出行乘坐的皇帝玉辂、金辂、象辂、木辂、革辂、玉辇、金辇、礼舆、轻步舆、步舆和皇后、皇太后乘坐凤舆、仪舆、凤车、仪车以及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乘坐的翟舆、仪舆、翟车、仪车等具体样式、尺寸、装饰、特点等等,《清史稿·舆服志》记载得至详至细,就暂且略而不谈了。但是,有关这些御用车轿的主要差别,有必要介绍下:

    皇帝玉辂

    是最讲究最华贵的一种御车,多用青缎装饰是其显著特点,由一头大象牵拉;金辂,亦驾象一,黄缎装饰是其重要特征;象辂,多红色为其醒目之处,三辕,服马四,骖马六,在马拉御车中是规格最高的一种;木辂,黑缎装饰为主,三辕,服马二,骖马四,规格逊于象辂;革辂,白色为其色彩主调,辕二,服马一,骖马三,又次于木辂。

    玉辇,是最豪华的一种轿,色彩主调为青色,四辕,内二辕长3丈余,外二辕长不足3丈,由36人抬行。(护花保镖)金辇,色彩主调为黄色,四辕,内二辕长2丈8尺,外二辕短2尺,用28人抬行。礼舆,楠木质,双层穹盖,上层八角形,下层四角形,垂檐、帏幔为黄缎,左右开窗,夏用蓝纱,冬用玻璃,直辕二根,大横杆二,小横杆四,用16人抬行。轻步舆,没有帏幔,辕、横杆略同礼舆,亦由16人抬行。步舆,较轻步舆更为俭素,16人抬行(这已经是最俭素的规格了)。

    皇后凤舆

    形体与皇帝的礼舆相似而略小,色彩主调为黄色,四柱、座椅、辕杆、抚式等多绘金凤,16人抬行。仪舆,比凤舆矮小,明黄色为色彩主调,图案金凤彩凤,8人抬行。凤车,形制如凤舆,但是车非轿,由一马驾辕。仪车,较凤车简而小,一马驾辕。

    皇太后的舆车,制同皇后,惟绘绣图案中加龙,以示区别,所以皇太后的舆车又称“龙凤舆”、“龙凤车”。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旬大寿,乾隆帝奉陪其母由畅春园回宫时,皇太后乘坐金辇,上有明黄缎上精心绣制的篆文“寿”字,有28人牵拉。皇太后七旬、八旬圣寿时,均御此辇自畅春园入宫。这辆金辇被命名为“万寿辇”。

    相关知识介绍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反正我是体会到了当初刘邦在人群中说那句:“大丈夫当如是!”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了。(军枭,辣宠冷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呐,别的不怕、就怕比..”

    当人类区别于大多数其他动物拥有了复杂的社会化生活形态后,“相互比较”这个意识就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骨髓深处;还记得那位在我们生活中永远阴魂不散的“别人家的xx”吗?这个魔鬼不知道害了多少人一辈子..

    那么,回到本书的核心——这个“面子”在管理工作中怎么用?老男人举个极端的案例来说明下:

    二桃杀三士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齐景公在位时期,而我们故事的男一号——晏子,是齐国的三朝元老,彼时的晏子经过多年的官场生涯,可谓老奸巨猾。

    当时在齐**中有三位著名的勇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武艺高强,勇冠三军,为齐国立下了赫赫功劳,俨然是齐国武将里的老大;而且这三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彼此互壮声势,他们非常骄横,不把别的官员放在眼里,甚至对晏子也不够尊敬。

    晏子感觉三人确实对自己有些威胁,于是拜见齐景公,建议除掉三根“刺”,以免未来尾大不掉,对齐景公有害。齐景公虽然觉得除去三位勇将未免可惜,可又觉得晏子的话也有些道理,加上晏子在当时权倾一方,勉为其难答应让他处理。就此,历史上一则极其令人感叹的悲剧即将发生..

    当下晏子准备停当,命下人以景公之名宣来三位猛将,说要赏赐他们;三人听说国君有赏,自然乘兴而来。到得殿前,却见案上有一个华金盘,盘内是两个刚刚进贡的鲜桃,一阵芬香扑鼻而来。

    三人见此,不觉一呆,不知道景公是何用意;却听晏子不慌不忙地开口了:“三位将军皆国家栋梁也,前日御园新栽了一棵桃树结实;君上想要请将军们品尝此树所结鲜桃。但现在熟透的只有两个,实在为难,故请将军们据自己的功劳来分这两个桃子吧..”

    他话音刚落,公孙接是个急性子,抢先发言了:“想当年我曾在山林捕杀野猪,也曾在高山中搏杀猛虎,林间的树木和山间的风声都铭记着我的勇猛,我当然该得一个桃子!”说完行礼他上前取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也不甘示弱,第二个表白:“真的勇士,能够击溃来犯的强敌。我两次领兵出战,击败敌军,捍卫齐国的尊严,守护齐国的人民,当得一个桃子。”他也上前取过了第二个桃子。

    古冶子因为不好意思太争先,犹豫了一下,桃子就没了,当时就怒了:“你们杀过虎,立过战功,确实够勇猛!可当年我相伴君上渡黄河,途中河里突然冒出一只大鳖,一口咬住国君的马车,拖入河水。别人都吓蒙了,唯独我跃入水中,与这鳖怪缠斗,我游出九里之遥,一番苦战方才获胜;最后浮出水面,一手握着割下来的鳖头,一手拉着国君的坐骑,当时船上的人都吓傻了,以为河神显圣,没人以为我会活着回来..像我这样的,是勇敢不如你们,还是功劳不如你们呢?”一怒之下,他拔出了自己的佩剑,剑锋闪着寒光。

    另两人听罢,不由得满脸羞愧,“论勇猛,古冶子在水中搏杀半日之久,我们赶不上;论功劳,古冶子护卫国君的安全,我们也不如。可是我们却把桃子先抢夺下来,让真正大功的人一无所有,何其羞惭”两个自恃甚高的人物,此时自觉做了无耻的事,便羞愧难当,当下拔剑自刎!

    古冶子看到二人倒地,大惊之余,也开始痛悔:“我们本是生死兄弟,可是为了两个桃子,他们死了,我还活着,这就是无仁;我用话语来吹捧自己,羞辱朋友,这是无义;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感到悔恨,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我这样一个人,还有脸面成为齐国的大将吗?”于是他也自刎而死..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说法,叫做博弈平衡;做老板的各位友,相信都或多或少在自己的企业中尝试着这种方法。说老实话,用这种方式管理在老板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毕竟企业首先是属于您的,确保安全无可厚非。

    但从另一面来看,它是属于极其考验管理艺术的那种方式,用不好很容易寒了属下的心;而一旦分心离德,再要收拾起来可是真的不容易,务必慎之慎之!!

    感谢关注,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回分解】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爱码字老男人的小说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最新章节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全文阅读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5200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爱码字老男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