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 正论十六(诸家之三)
解说:
继昨天之后,我们再聊聊诸子百家中其他几家较有代表性的思想:
第一、名家:
“名家”发源于东周卫国大名府,它主要是以研究名符、名学的能量气场为对象的研究学派。(官场之财色诱人)名符是人、事、物、业等万物的符号标识,是被动的工具标志,是主动传播、交流、表达信息的载体。
首先,“名”代表其人、事、物、业的形态仪表、虚实形式、状况规律和表里得失的一种名实关系。名学是研究名符好与坏、得与失为的论证;它是研究社会人文思想、逻辑推导的一种论证关系。
“名学”由学问与学术两部分组成,学问包括姓名学与名称学,学术包括扬名学与命名学。“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名,而主要是指人、事、物、业的旗帜、标识与概念、意念。名家这个学派在后来若干朝代中几乎没有了脉承与继承人,现代姓名学理论相对而言已经完全背离名学的脉承,现代人谈到名家,就认为是先秦诸子的时代人物,甚至大部分人认为它不是国学,将其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事实上名家这一国学学派,是中国最古老又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做为华夏文化有价值研究系统,也是一种思想与逻辑表现的载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姓名学学问、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文化脉承中以法系中法理基础,以中华民族社会人文为依据,以区域文明发展过重中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的思想表达与逻辑推导,名家思想是华夏民族在社会价值中基本的文化信仰。
名家最初指的是人、事、物、业的名符,自春秋文化开放后由名望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交流、传播、表达信息能量为核心的思想与逻辑的体系。名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核心文化,并统御教徒的文明,相反,名学是一种以人为整体核心体,主观是通过名符承载者的能量与气场来畅叙观是承载名主能量与气场的价值观。(天骄无双)
名家思想奉名望(前1551年-前1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名望学说,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以及东亚文明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化价值观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思想、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名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名家的学说简称名学,是中国古代自夏商朝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降,绝大多数名家人士因历史时期政治需要作为儒家思想来传承。
名家学派的创始人奉名望推崇思想与逻辑推导的价值观教育,春秋战国以“合同异之辩”、“离坚白派”为纵横时代的社会化价值观教育;自汉代后以”人、事、物、业的统一表达“和“名气传承派“为同异时代的社会化价值观教育,致使名家文化的价值观教育播及到整个中华民族。这样名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中华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名载脉化全社会。但是名家学派固守“功不过时、名扬千古,权伴其势、利循德道。”(《名符·王制》)。
名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远至汉秦“时势换新运动”,近至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新朝文化运动。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名家思想之後,名家思想事实依然是中国社会多数民众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合同异之辩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也就是我们今天“同物不同号,同号不同物”的主张由来。
离坚穿白所谓“离坚穿白”,即认为一块漂亮的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打工巫师生活录)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则强调事物的差异性。
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到儒家的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名家传承性名家是协助权威者的能量气场延续,它自身并无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仅仅是因为他们都以“名”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国学的学派。
老子《道德经》中:名、可名,非常名..,孔子:必也正名乎,的论点,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说出了名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时至今日,名家尚存的观点和影响渐渐模糊,但对于“名”的运用,一直存续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也会继续存续下去。
第二、墨家: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即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钜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由此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显学;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黄易先生的《寻秦记》里曾有过相关描述)。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无厘红尘)
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可谓视死如归;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钜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就有墨家钜子腹朜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表之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三表之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依据;三表之三:“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期墨家逐渐分化成二个支派﹕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两支中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魔兽永恒之树)同时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但后世根据考古发现,墨家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英勇抗夷而全部灭亡;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最后一代钜子留下遗书,此位钜子只剩两名弟子,一外放一内传,外放弟子远行立业,内传弟子封闭了此隐灵秘府。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1、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2、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3、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4、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5、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6、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盛世军婚)
7、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8、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9、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1、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墨家在中国历史中只存在了较少的时间,但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找到影子,墨翟本人坚守本心、刻苦坚持的精神一直在一代代影响着无数的有梦想者。而其追求科学真理的治学态度,更在今天让我们仰视;老男人真心觉得,这世间拥有墨家精神追求的人们,是推动着社会前进的关键力量之一。向墨家致敬!!
第三、纵横家:
要说到纵横家,首先说说“谋略”。个人认为,谋略一词最早所形容的,应该就是这一派的思想和行动,史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緃横家”。战国时期有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纵横”即合纵连横之意。
纵横家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其行为目的性极强,可谓最早的“职业政客”。纵横家最早分合纵、连横两派,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合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国。而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国。
苏秦曾任赵国相位,“合纵抗秦”,并兼六国相印,威风八面;但世事无常,其“合纵”很快被现实瓦解,苏秦死于齐闵王车裂极刑。
纵横家在诸子百家中属于最讲实务的,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成功为目标。他们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辩士,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战国斗争的局势。
纵横家的始祖是著名的鬼谷子,原名王禅,战国时代卫国(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其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
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的一位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曾授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大弟子,皆为战国时风云人物。
后世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有十余人,如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孙膑、庞涓、郦食其、蒯通等,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二家,百七篇”,今日皆已亡佚。现仅存《鬼谷子》十二篇、《战国策》三十三篇(应该非其门徒所著,主要记载纵横谋士言行,也可以视为纵横家的实战演习)、《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
《鬼谷子》后附《本经阴符》七篇乃修身养性之法,本经意为基本纲领,阴符为隐秘的符言,非常神秘;唯者可有悟但不能说出精髓何在,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重在用,若学而不用,长久必有害,必边学边用边体味方可。《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成就高低,岂可一味抹杀。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战国策》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纵横家的出彩,首先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乃后世策士夸张,苏秦当时是合纵五国,佩齐、赵、燕三国相印),联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
一战后,德国著名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高度赞扬中国的纵横家,认为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就深受《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影响。甚至有人称基辛格是现代的苏秦、张仪。
至于说到现代管理,别的不说了,只讲一点: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联军指挥官人手一部《孙子兵法》,您觉得它的意义如何?
感谢关注,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回分解】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