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把汉高帝说成了尧后和火德,就满意了吗?不,他还有未完的工作。(
护花神医在都市)
一来呢,他的两个顶有名的祖先,是黄帝和虞舜;虞舜受尧禅即为新莽受汉禅的张本固然安排好了,黄帝和前一代又如何可以与新和汉发生关系呢?这一点却还没有说明白。
二来呢,他是一个主张比较彻底的人,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准备把全部古史在他手里重新整理一过。
我们讲到这一个问题,首须明白,那时人的历史观念和我们不同。我们知道,社会是时时在变动发展的,历史是决不会复现的。而他们则正和我们反对,以为如果不会复现便不成其为历史。他们觉得历史是走马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五德说主张五个德循环,三统说主张三个统循环,就是这个观念的具体表现。王莽处处模仿周公,宛然周公再生,也是这个观念的具体表现。
邹衍当初创五德终始说时,只从黄帝说起,黄帝之后就是夏,夏后是商,商后是周。(
一代天骄)虽说“周而复始”,其实连第一次的循环还不曾周遍。所以然之故,大约黄帝是当时传说中的第一个天子,至于尧、舜们则是属于黄帝的一个朝代的。其后古史系统愈说愈长,黄帝之前有神农,神农之前有伏羲,拿他们并在黄帝的一个朝代里似乎不妥当。
因此,五德说就有伸展的需要。在董仲舒的书里,有三王,有五帝,有九皇。什么叫九皇?就是从当代往上数,数到的第九代。最近的三代叫做“王”,稍远的五代叫做“帝”,最远的一代叫做“皇”,时代愈远,称号愈尊。所以他以为夏、商、周的君主称王,乃是周人之说;从汉人说来,商和周还是王,夏便是帝了。他举了一个周代的例,说:舜本是王,但从周人看他,已经超过了三王,该称帝了;轩辕是周的前八代,为五帝之首,所以称为黄帝;神农本来是五帝,现在列在第九代,该为九皇了。周人既能上溯到九代,秦自能上溯到十代,汉也当然可以上溯到十一代。这比了邹衍所说的就伸长了一倍。
既有比邹衍之说伸长的代系,而且五行相胜说之外另有一种五行相生说,于是他们要创造一个新系统时,就可根据了这两点,重排五德终始表了。(
佣兵的战争)他们说,《易传》里有一句“帝出乎《震》”,《震》是东方之卦,东方于五行属木,可见帝王是应从木德开头的。最古的帝王是伏羲,所以伏羲应是木德。从此以母传子,以子承母,代代相生,五行之运周而复始。这便是第二种的五德终始说。它虽和邹衍之说同名,而且这思想也由邹衍来,但帝王的代系和继承的方式都和前者不同,也可算得古史界的一度革命。
我们从周、秦诸子和《史记》里看,知道黄帝之前为神农氏。神农氏传了十七世,衰了。那时称雄的有炎帝,有黄帝,有蚩尤。黄帝先起兵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后来又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都胜利了,于是诸侯尊黄帝为天子。
这种记载固然未必可靠,但炎帝和黄帝是神农氏末世的两个对立的雄豪,这意义是很显明的。《封禅书》中载的管仲论封禅的一段话,也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天才狂妃,废物三小姐)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可见炎帝是在神农和黄帝之外的一个帝王。但是他们依据了“木生火,火生土”的原则,定伏羲为木德,黄帝为土德,则夹在中间的神农当为火德;神农是种田的,田应属土,生出来的禾稼应属木,如何可以算作火德呢?他们说:不妨,只消把炎帝和神农拍合为一个人就得了!于是这位古帝称为“炎帝神农氏”,他的火德的意义在名号上已经表现了出来。
他们定汉高帝的祖先为尧,尧是火德。依据“木生火”的原则,尧的上一代帝喾自然是木德。又依据“水生木”的原则,帝喾的上一代颛顼自然是水德。但是颛顼的上一代就是黄帝了,黄帝的土德是不能改变的,依据“土生金,金生水”的原则,黄帝既不能用了自己的土德下生颛顼的水德,颛顼也不能用了自己的水德上承黄帝的土德,这事怎么办呢?他们说:不妨,补上一代金德的帝王就是了!他们看古时东方有两个雄长,一个是太皞,一个是少皞(皞,亦作昊),就请少皞填了这个空缺,更加以“金天氏”的副名,使得他的金德可以从名号上直接表现出来。(
终须再见)从此古史系统换了一个样子,黄帝之后是少皞,少皞之后是颛顼了。还有一个太皞,他们安置在伏羲氏的头上,称为“太皞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的拼凑而成的复名正相对。
有一篇书,称为《五帝德》,是司马迁作《五帝本纪》的蓝本。书里说:“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帝喾,玄嚣之孙,蟜极之子也,曰高辛……。”他们就依据了这个记载,称黄帝为“黄帝轩辕氏”,颛顼为“颛顼高阳氏”,帝喾为“帝喾高辛氏”,使得“太皞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少皞金天氏”等新造的称号得到了固有名词作陪客,可以减少生硬和杂凑的感觉。再有尧和舜,是向来称为陶唐氏和有虞氏的,也就称为“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经过这样的整理,在形式上是整齐极了。
秦为水德,是始皇按照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而明白宣布的。但到这时,汉的火德为周的木德所生,紧紧的承接,秦已没有地位了,如何可以解释始皇的改制呢?他们说:不妨,秦以水德介于周、汉的木火之间,失了它的五行的次序,所以享国不永,只得列为“闰统”。(
攻心计,总裁99次追妻)
唉,假使这相生式的五德说早已有了,秦始皇还哪里会自己甘心居于闰统呢!他们觉得木火之间但有一个秦,没有复现的形式,便不成其为走马灯式的历史,所以说:伏羲木和神农火之间有共工氏;帝喾木和帝尧火之间有帝挚;周木和汉火之间有秦:见得五德之运运转到了这个地方时便非有一个闰统不可。
他们各方面都布置好了,于是写定“全史五德终始表”如下:
木1太皞伏羲氏6帝喾高辛氏11周
闰水共工帝挚秦
火2炎帝神农氏7帝尧陶唐氏12汉
土3黄帝轩辕氏8帝舜有虞氏13新
金4少皞金天氏9伯禹夏后氏
水5颛顼高阳氏10商
邹衍的五德说还没有转完一回,哪里知道过了二百数十年就会转到第三回!邹衍本说禹为木德,其符瑞是“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到这时禹就成了金德,是白帝之子了。邹衍本说汤为金德,其符瑞是“天先见金刃生于水”,到这时他也变了水德而为黑帝之子了。邹衍又说文王时“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表明他是火德,但到这时他又成了木德,赤雀衔到的丹书上的文字是“姬昌,苍帝子”了。为什么要这样变?原来它的中心是建筑于
火炎帝——帝尧——汉高帝
土黄帝——帝舜——王莽
上的。这个中心绝对不能变,所以中心以外的一切就不得不抛去了各个的本来面目而迁就它了。
王莽既在学说里先有此规定,因此,他做了皇帝之后,就下诏道:“帝王之道是相通的,盛德之后是应当百世享祀的。黄帝、帝少皞、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夏禹等都有圣德,应当寻访他们的后代,奉守其祀典。”他于是封姚恂为初睦侯,奉黄帝后;梁护为修远伯,奉少皞后;皇孙功隆公王千,奉帝喾后;刘歆(不是那个做国师的)为祁烈伯,奉颛顼后;刘叠为伊休侯,奉尧后;妫昌为始睦侯,奉舜后。又封夏后姒丰为章功侯,殷后孔弘为章昭侯,都位为“恪”;周后姬党为章平公,和先封的汉后定安公刘婴,都位为“宾”。这样,新造的古史系统就和实际的政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靠了这关系而后这个杜撰的系统就获得了保证人了。
到后来,王莽在政治上固然失败,但这个杜撰的古史系统却已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试翻开近三百年来一般人认为正统史书的《纲鉴易知录》,上面便写着“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黄帝有熊氏以土德王”,“少昊金天氏以金德王”,“帝喾高辛氏以木德王”,“帝尧陶唐氏以火德王”,“帝舜有虞氏以土德王”,“大禹以金德王”。
这些话谁敢不奉为典则?谁会想到这是王莽的骗局的遗留?
这古史系统的改造,把人们欺骗了近二千年。一班有学识的人固然也感觉其离奇,但至多只有不提而已,总想不出它是怎样来的。自从清末提出了“今古文问题”,知道应把古文的著作和今文的著作分别着读,比较之下,才发见这是古文家摆布的迷魂阵。
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指出了黄帝、颛顼之间本来没有少皞这一代;崔适作《史记探源》,指出了王莽所以这样排列的意思是要证明新之当受汉禅正如舜之当受尧禅:这一个大黑幕方得揭开。至于帮助王莽摆下这迷魂阵的,他们以为是刘歆,我也以为大致不错。
一来呢,刘歆是编辑《左传》的人,《左传》既说刘为尧后,又偷偷地把少皞插入黄帝和颛顼之间,又露出金天氏一名,隐隐与少皞联起,而这些说话显然与其他的古籍矛盾,足以证明其出于编辑人的窜乱。二来呢,班固作《汉书律历志》,自己说明根据的是刘歆之言,而《志》中引的《世经》就是这个新造的古史系统的娘家。清代的今文家自己的建设固然不足取,但其对于古文家的骗局的破坏工作实是非常的精当,为讲汉代学术思想史的人所不该不取材的。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