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342请人回来?
众人打定了主意,便安心的在家睡大觉,留小公公自己一个人面对着冷漠肃然的北靖王。
小公公膝盖都软了,话说自己就这么一直跪着,王爷您倒是说句话,哪怕吱一声,让咱起来啊啊!
不过北靖王千岁可没打算让他起来,他依旧低着头看手里的书,连动作姿势都不带动一下的,不知道还以为这位睡着了。
半晌之后小公公实在受不住了,又开口道:“小人拜见王爷!”
看书的人这才一愣,抬起头来,道:“你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出个声?”
小公公欲哭无泪,他怎么没出声啊,她这都是第二声了……
“王爷,您打算什么时候动身呢?”
小公公问的小心翼翼。
楼少卿皱了皱眉头,伸手将书举起来:“本王很忙。”
小公公偷空瞥了一眼,,书上三个大字:“育儿经”。
“……”
王爷您老人家忙着看这个啊?
小公公欲哭无泪:“可这圣旨……”
楼少卿摆摆手,直接打断了小公公的话:“我写封信,你拿给皇上,本王的爱妃有了身孕,前段时间又在库尔勒陪着本王打仗,受了些惊吓,现在她的身边,着实离不开人!”
晕!
小公公汗流满面,离不开人您老人家有闲心在这看育儿经?
楼少卿也不再废话,拿起毛笔沾了墨汁,捏了袖子就开始写,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十篇,吹干了折好了放进信封,恭恭敬敬的封了蜡,这才笑眯眯的递给小公公:“好,回去吧!”
小公公哭了,王爷……不带您这么欺负人的,他要这么回去,还能有活路么?
见他不动弹,楼少卿一挑眉:“怎么?本王说的话没有用?”
小公公连连摇头,比起今天死跟明天死,他绝对选择晚一天死!
于是他只能乖乖的接了信,在王爷千岁亲自夹道欢送的阵势下,出了轮台,踏上了回京的路。
哎,晚回去一天是一天吧……但偷懒还不能让人察觉,小公公内心苦闷无比。
送走了小公公,几位监军第一时间冲进了书房:“王爷,炳灵寺的老方丈果然给皇上送了书信!”
楼少卿点头:“围好炳灵寺,不可松懈,再查查有无密道!”
监军应了声是,转身退下。
小公公将消息第一时间送到了宇文征的面前,年轻的帝王皱紧了眉头,脸色难看的要死。
王公公大气都不敢喘一声,最近皇上喜怒无常,可是但凡是提到北靖王的事情,皇上就不会有好脸色,所以这一次,必定也是恼羞成怒了。
介于经验,王公公一句话都没敢说,只在一边装柱子,当背景。
楼玉卿已经被他拿下大牢,楼少卿非但不知道收敛,竟然还敢无视自己的命令包围皇家寺院炳灵寺,简直就是无法无天!
宇文征恼怒的捏起笔,下了诏令。
派兵北疆,包围北靖王府,请北靖王来京面圣!
这一个请字,让诸多人心生疑惑,不是打进去,而是包围王府再将人请出来,虽然意思不太清晰,但可以肯定,皇上不想伤了北靖王。
宇文征不是不想伤北靖王,而是慕谨萱在王府里,又怀了孕,虽然不喜欢她肚子里的孩子,但是小丫头,他还是不想伤害。
这一层意思,百官当然不会了解,因为谁都不知道,到现在为止,这位帝王,心中竟然还惦念着那么一个人。
于是大家都疑惑了,出兵还不让直接抓人,还的去请?
可既然皇上下了旨意,谁都不敢反驳,只能默默的执行。
宇文征钦点的人便是马庆隆,此人没了爵位,但是毕竟是一等武将,宇文征拨了他三十万大军,去北疆执行任务,把人请回来。
楼玉卿还被关在大牢里,只有他的娘子每日送些茶饭,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来见他,他也不再见任何人。
徐晓琴每次进来,也都只是挎着跟上次一样的篮子,不管衙役怎么检查,里面都是雷打不动的那么几样菜。
酥油茶、拉花萝卜、清炒小白菜,外加一张大饼。
衙役往篮子里面扫了一眼,见还是跟上次一样的菜,微微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道?骸懊看味?一样,也吃不腻?”
徐晓琴便笑笑:“怎么会,这都是相公从小吃到大的东西。
衙役点了点头,毕竟楼玉卿是在北疆长大的,酥油茶就是那里的人喜欢喝的东西,这辣花萝卜好像是北疆的王妃娘娘做的,到底都是一家人,所以才会白吃不腻吧?
衙役看着不断重复的菜色,现在他已经早就没有再检查一遍的耐心了,所以不耐烦的挥了挥手,直接让人进去了。
楼玉卿是他们关押过的犯人当中最安分守己的一个,即没有什么小动作,也拒不见客,平常人都是忙里忙外的找人看看能不能脱罪,最好是官复原职,这位却没有一丁点的动静,安安分分的待在牢房里,只要一本书一盏灯,再无他求。
一开始衙役们还是心生警惕的,毕竟这位的三弟是北靖王,这位的大哥是镇北大将军,两个人都是手握兵权的权贵,而最近似乎皇上跟北静王之间生了些间隙……
但是这么长时间的相安无事,或者说是这个人特别的低调的动作,还是让衙役们不得不放下了心,貌似这位二哥不想跟他的弟弟哥哥混在一起,而他的家人也着实没有来为他开拓嘛,还真的是冷血的一家子啊!
衙役们不免对这位如玉的大人多了几分惋惜,再加上他太安分,才慢慢的越来越松懈了。
徐晓琴谢了几位大人,提着篮子,慢慢的走进了牢房,沿着熟悉的阴冷的销?芬恢蓖镄煨?而去。
她们娘家拖了楼玉卿的福,因为北靖王妃的关系,在京城做起了小买卖,不过是为东风一笑提供面粉跟瓶瓶罐罐以及各种木料,说白了就是供应一些辅助用品,以及生活用品,但这个也足以让一家人脱离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