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好莱坞电影卓有成效的类型建设,不仅反映于新类型的开拓,在类型发展、演变更为持久的过程中,清晰的演变轨迹和同一类型影片之间的“变量参数”能够更加全面地显现新好莱坞电影的奥秘。(
护花保镖)
在20世纪80年代,家庭伦理片是屡获奥斯卡奖并延续不衰的(常规)主打类型,自从1979年由罗伯特·本顿编导,达斯廷·霍夫曼和梅里尔·斯特里普主演的《克莱默夫妇》一举夺得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之后,1980年由罗伯特·雷德福导演的《普通人》(获第53届奥斯卡四项大奖)、1981年由马克·赖德尔导演的《金色池塘》(获第54届奥斯卡三项大奖)紧随其后,而1983年由詹姆斯·布鲁克斯编导的《母女情深》(获第56届奥斯卡五项大奖)、布鲁斯·贝尔斯福特导演的《温柔的怜悯》,以及1987年艾德里安·莱因导演的《致命的诱惑》、1988年巴里·莱文森导演的《雨人》(获第61届奥斯卡四项大奖)、1989年布鲁斯·贝尔斯福特导演的《为戴西小姐开车》(获第62届奥斯卡四项大奖)形成了家庭伦理片绵延十年的演变轨迹。
从《克莱默夫妇》到《普通人》再到《金色池塘》,离婚、代沟、情感隔阂等社会、家庭问题被直接表现。(
我的尤物老婆)影片之间各不相同的差异更多表现在叙事策略、看点设置和风格层面。但到了《母女情深》,家庭情感和亲情价值开始与集体怀旧的历史记忆相联系。20世纪40年代,这个令美国人留恋和自豪的时代被巧妙地放置于影片的开端。虽然影片所展现的,更多是母女之间情深似海的情感价值,触发的却是纠合着集体记忆的共同认知。这就使影片摆脱了单一家庭故事和个人故事的伤感情调,而将唤回家庭亲情和人伦关怀变成了一种号召。比《母女情深》更进一步,《温柔的怜悯》不只是在情感层面扭结个人与群体的联系,而且将个人价值实现这一社会公理与家庭情感价值嫁接在一起,男主人公麦克·斯莱奇因酗酒、离婚丧失的事业、地位最终在罗沙·李给与的爱情与婚姻中重新拾回。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好莱坞的电影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相反演变迅捷。这一态势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以跨类型融合的形式推陈出新。
1987年由派拉蒙出品的《致命的诱惑》是家庭伦理片与恐怖片、心理犯罪片、爱情片融合而成的产物。(
神赌狂后)影片正面涉及的是一个家庭情感问题(第三者),而侧面则是由此产生的恐怖结果和心理变态导致的犯罪伤害。相应地,晚一年出现的《雨人》,又是家庭伦理片、黑色喜剧片、公路片以及其他类型片(赌片、警匪片)融合而成,兄弟情感的表现不再局限于家庭关系和家庭空间,而是被放置于一段旅程,在正常人的(弟弟)世俗、油滑、平庸与智障者的(哥哥)单纯、高尚、功能特异的反差中,达成了黑色化的喜剧效果。侧重表现母子亲情和主仆友谊的《为戴西小姐开车》是家庭伦理类型和轻喜剧类型两相化合的产物,影片在怀旧感的统摄下,将家庭变迁、衰老、种族关系、反犹主义等广泛涉及历史片、政治片的“元素”纳入其中,在怀旧、抒情以及轻喜剧特有的轻松氛围中,实现了大信息量的有效包容。
实际上20世纪**十年代的美国电影,跨类型的片种融合已成为类型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手段,也可以说甚至演化为了一种新的类型电影观念。也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左右下,才会出现《阿甘正传》(罗伯特·泽米基斯,1994)这样的“超级类型融合”的大片。《阿甘正传》以人物传记片的框架融合家庭伦理片、历史片、体育片、爱情片、越战片、政治片、宗教片、黑色喜剧片……甚至纪录片,乃至相关影片语段转借的大融合,实证性地揭示了新好莱坞类型电影内在驱动力的强劲。(
安居山林当猎户)而在越战片(《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石头公园》)、竞技英雄片(《嘉莉》、《死亡禁地》、《恐怖角》、《愤怒的公牛》、《洛奇》系列)、喜剧片(《安妮·霍尔》、《汉娜姐妹》)、恐怖片(《**师》、《月光光心慌慌》),科幻片等各个类型领域,新好莱坞电影都硕果累累。“黄金时代”又一次降临了好莱坞的土地。
经典影片赏析
《出租汽车司机》
英文片名: taxi driver
片长: 彩色片,113分钟
出品: 1976年,美国比尔·菲利普斯影片公司,意塔罗·朱迪欧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 马丁·斯科西斯
编剧: 保罗·施拉德
摄影: 迈克尔·查普曼
主要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特拉维斯·比克尔)朱迪·福斯特(艾明斯)赛碧尔·谢泼德(贝齐)
【剧情梗概】
越战归国的美国青年特拉维斯为生计所迫,当上了出租车司机。(
重生之毒妃)战争的体验和枯燥的生活,使他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爱情生活的一波三折,使他决定要干上一件大事。他买了手枪,每天准备暗杀竞选总统的议员查尔斯,却无法下手。无意之中,他闯入黑社会巢穴,杀了黑帮老大,营救了一名雏妓,引起社会瞩目,成为轰动一时的“英雄”。
无论从类型电影传统、艺术电影创新,还是从时代文化反响、社会问题审视,或者市场效应哪个角度看待,《出租汽车司机》都堪称佳作。第一人称叙事保证了主观与客观间的张力,驾车夜行纽约街市的重复段落,传达出动荡不安的不稳定感,这既是6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治、文化状况,也是特拉维斯的心理征兆。马丁·斯科西斯在《出租汽车司机》中杂糅了太多的“元素”,经典英雄片、枪战片、政治片的相关内容被熔于一炉,风格上的表现主义色彩把越战老兵特拉维斯的精神世界和暴力行为演绎为包含着深沉反思的视听冲击。而这一切,显然也可以阐释为综合作者性与商业性的成功举措。借助《出租汽车司机》,马丁·斯科西斯创生了新的电影类型——“都市骑士片”。(
离婚合约:前妻的秘密)影片放映后,在国内外的巨大反响和(29届)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则使其名垂影史。
《克莱默夫妇》
片长: 彩色片,105分钟
编导: 罗伯特·本顿
摄影: 奈斯勒·阿尔门德罗斯
主要演员: 达斯廷·霍夫曼梅里尔·斯特里普贾斯廷·亨利
出品: 1979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
【剧情梗概】
泰隆·克莱默工作繁忙,无暇顾家。妻子乔安娜愤而出走,家里混乱一团。泰隆决心承担父亲的职责,陪儿子比利玩耍、讲故事,逐渐融洽了父子关系。18个月后,乔安娜约泰隆相见,要求比利的抚养权,遭泰隆拒绝。两人只得在法庭相见。几个回合下来,法院将比利判给了乔安娜。当乔安娜接走比利时,原来的一家三口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作为家庭伦理片的原发影片,《克莱默夫妇》是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敏锐触及社会病症神经的成功典范。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每年有100万儿童由于父母离婚而孤独地生活。该片形象地反映这一问题显然抓住了关键。
在叙事表现策略上,罗伯特·本顿采用“逆反设置”,将本该强健富于攻击性的男性视点设置为“软弱的男性视点”,把一个死死挽住情感和家庭亲情的男人的辛酸(父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逆反视点加上煽情效应,触发了美国观众的泪腺,赢得一片泪光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而达斯廷·霍夫曼、梅里尔·斯特里普两位实力派影星珠联璧合的表演朴实生动,为影片平添了不少亮色。
《克莱默夫妇》巨大的社会反响和五项奥斯卡大奖的成就,催生了家庭伦理片类型的摄制,《普通人》、《金色池塘》、《母女情深》……在20世纪80年代接踵而至,形成了长达十年的主打流行。
《致命的诱惑》
英文片名: fatal attraction
片长: 彩色片,120分钟
导演: 艾德里安·莱因
编剧: 詹姆斯·迪尔登
摄影: 霍华德·阿瑟顿
主要演员: 迈克尔·道格拉斯(汤姆·加洛格)格琳·克洛丝(艾丽克丝)安·阿切尔(贝思)艾伦·哈米尔顿(海伦)
出品: 1987年,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摄制
【剧情梗概】
家住纽约曼哈顿的汤姆·加洛格律师家庭事业顺利。一个周末的晚上,在出版酒会上,加洛格偶遇烫着蛇形卷发的女编辑艾丽克丝。第二天,在出版讨论会上,两人再度相遇,并在躲雨的酒吧里撞出了火花,并迅速烧成熊熊的**烈焰。此后,两人几度幽会,加洛格心生愧意,想抽身退出。艾丽克丝却以假怀孕、切腕自杀相威胁,进而又发展到潜入家中杀死宠物,绑架加洛格女儿。最后,艾丽克丝手持利刃入房行凶。在几番恐怖、残酷的搏斗后,艾丽克丝被杀死在流水四溢的浴盆里。
婚外情是家庭伦理类型的常规题材,但《致命的诱惑》的演绎方式却不同一般。换一个角度,你会说是爱情片。再换一个角度,你又会说是恐怖片,或者心理犯罪片。这种走出单一家庭空间和家庭人物的表现方式,实现了跨类型的有效熔铸,使家庭伦理类型的表现界域和表现方式都大不同前。曾拍摄过《闪舞》等影片的实力派导演艾德里安·莱因以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外貌造型和考究的细节填塞,塑造了第三者——女记者艾丽克丝巫气十足的妖妇形象。
从坠入情网、电梯**,“蝴蝶夫人”的死亡唱段,切脉自杀到绑架,潜入室内报复杀人以及被杀,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引人深思。究其缘由,除了影像层面的刺激效应之外,正如艾德里安·莱因的解释:“这部影片受欢迎的原因是观众能从三个主要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已婚妇女会联想到那个被欺骗的妻子;欺骗过自己配偶的男女会联想到汤姆;还有一些人会联想到那个第三者(艾丽克丝)”,“这故事向每一个生活中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敲响警钟。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时,往往已无法控制了。”而当时评论界则认为:“这是一部以家庭(梦想的家庭)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为主题的恐怖片。它用夸张的手法激起对偏执狂的恐惧,并以此来加强传统的道德观念,一家人合起来杀人,而观众却对此欢呼雀跃。”(《纽约人》)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