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弊病之一,也是学校常常为社会所诟病的重要原因。(
巅峰强少)其实,缺乏对学生个性关注的背后是学校个性缺失。同质化的教育,同一化的办学,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大体相同的学校课程,缺失个性的教学模式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怎么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态,北京新英才学校决心办一所有个性的、不一样的学校,并将其教育主张向社会公开宣示。
“主张”按照通常的理解,无非就是“见解”或“看法”的意思。新英才的教育主张就是他们对教育的见解,是新英才对“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的看法。具体而言,就是新英才对自身承担的教育使命的看法,是新英才对自身教育价值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目标选择的看法,是新英才对如何办教育的看法。
通读《新英才教育主张》,不难发现,这些看法是充满个性的,然而,它又是顺应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教育必须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遵循基本的规律,这就是说,教育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头脑发热想当然地办学,也就是说,学校不能“自作主张”。然而,学校也不能没有主张,没有主张,也就没有见解,这样的教育必定是盲目的教育,糊涂的教育。在充分吃透国家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吃透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特点,以及社区的特殊需要,办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又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这才是时代的呼唤。在这一意义上,这样学校的主张就是把国家意志与社会需要校本化、精细化的主张,是充分反映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要的主张。这样的教育才是清醒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过不少学校以“校训”或一些其他的形式简要地宣示过自己的办学主张,比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再如,厦门大学的“止于至善”。这就说明,好的学校都是有着自己主张的。然而,遗憾的是,从对自己独到的使命认知,独特的目标选择到独创的课程与教学架构等方面如此完整地宣示自己的教育主张并不多见。因此,新英才教育主张的提出特别地令人感佩,相信它对深陷同质化办学泥潭中的我国的各级学校,包括大学,都有启示的意义。
(二)
教育的价值选择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理解,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使命的担当。在一次由原中央教科所(现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研讨会上,我曾把我国教育的一些问题概括为几个方面。
其一,对教育本质的忽视。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对于有些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看似清楚明白,但是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现实的教育却沦为为了考分的教育、为了学校声誉的教育;
其二,对教育规律的藐视。(
风流神仙混官场)教育是有规律的社会活动,然而在现实中,过度学习、超前学习却随处可见;
其三,对时代要求的蔑视。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进步要求视而不见,除了现成的几门学科,很少有学校去关注社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关注社会对人的素质、品格和人格的要求;
其四,对精神生活的轻视。不少学校的师生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
其五,对课堂教学的无视。很多校长成了社会活动家,却没有精力顾及学校的课程与教学。
说到底,这些问题表明,我国部分的学校办学者误解了教育的本质,缺少了对教育应当承担的社会使命的担当。他们是在为学校的声誉而办学,而不是为学生成人,不是为国家育才而办学。
在现阶段,我国的学校,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甚至一些所谓的名校,由于背负着太大的升学压力,大多的学校只能以“分数”换取家长的认可,吸引学生来校读书,为此,他们把“楸”、“死楸”、“往死里楸”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途径选择。当然,把“楸”、“死楸”、“往死里楸”作为学校发展途径选择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死楸”过去就有,如今是越演越烈。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级政府与有关行政部门,不知发了多少文件,然而,其结果收效甚微。其实,只要学校选择了“分数第一”,“死楸”成为策略选择就必然地成为大概率事件。“分数第一”的价值取向不变,“死楸”作为发展策略是很难有大的变化的。多年不变的学校发展策略已经使他们产生了学校发展“分数—死楸”的途径依赖。
然而,新英才却没有染上这些恶习,他们坚决地把人的养育放在第一,把德性的培养放在第一,把人性中最重要的爱心放在第一。他们注重创造,注重学生主动、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因而,他们必定要摒弃“死楸”,注意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宽松的发展环境。相信新英才的教育实践离他们的理想还有很大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一条需要艰苦探索才能走通的路,新英才刚刚开始走上这条探索之路。尽管如此,新英才公开宣示了这些主张,并且,正在努力地实现这一主张,这已经使人感到欣慰!
(三)
教育的价值选择必然地会体现在学校育人目标体系中。个性鲜明、富有创新的育人目标是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目标即预期的结果。学校办学需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目标要反映基础教育的共性,更要有各自的特色。
新英才以“爱与创造”作为自己育人目标的核心精神,构建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系。“爱与创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先哲说:“仁者爱人”,“智者不惑”。《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要有爱的意识,具备爱的能力,付诸实践的爱的行为。不惑,指有创造的冲动,通过创造的活动,获得创造的成果;“爱与创造”也是当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
www.hotelpropertychina.com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当代人的呼唤,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更需要创造性的人才。
当然,仅仅有“爱与创造”这一核心精神是不足以构成指导学校实践的育人目标体系的。人们还需要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中包括学生情感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些目标自身内蕴的逻辑,精心勾画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新英才在育人目标的建构上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客观地说,育人目标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完善;它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与人们认识的升华而不断调整。这几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终点。值得高兴的是:新英才的同仁们对此已经有着清醒的认识。
(四)
教育的价值选择借助于育人目标最终还要落实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等各个环节上。现代的学校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但是,如果先进的教育思想不能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话,那么这种思想还是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的。
新英才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设计了一套课程与教学体系、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及学校管理体系的框架。在新英才,这项工程叫作实现育人目标的“落地工程”。看来,新英才教育主张并不是只是写在纸上的主张,并不是用来空谈的见解,而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主张,是用来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张。可以肯定地说,育人目标的选择很难,目标落地更难。目标落地是需要爱心、细心与耐心的过程。没有爱心,教师就不可能为这一事业去努力;没有细心,就不可能关注到教育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没有耐心,这一落地工程一定半途而废。
新英才的蓝春校长表示,在未来几年,他将与他团队的成员一起编写一套《新英才教育丛书》,其中包括《爱与创造:新英才的课程与教学》、《爱与创造:新英才的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与《爱与创造:新英才的教育管理》,对此,我们很期待,期待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他们的主张,使我们能够分享他们创造出的把理想中的育人目标落地的经验,分享他们创造出的改革学校课程与教学、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及教育管理的新经验。
陈玉琨
2013年3月10日
陈玉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前言
(一)新英才教育主张的缘起
“爱与创造”是新英才学校教育主张的核心精神,也是我个人的教育追求。有人称我是企业家,这并非是我所愿;我想成为教育家,但我深知自己离这一目标还差距甚远。这使我内心非常纠结,为此,常常彻夜难眠。把我从这一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正是“爱与创造”的理念。
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从武夷山脚下到清华校园,尽管当年的生活十分拮据,我始终感受到人际的真爱,来自父母的爱、师长的爱、朋友的爱、同事的爱。(
苗疆道事)正是这份爱使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我感谢命运对我的特别眷顾,因为,我的童年到少年阶段并非是社会充盈着“爱”的时代,我的青年阶段,也就是在清华园的年代也只是“爱”刚刚苏醒的年代。
当我走上社会以后,多年的工作突然使我感受到这是一个“爱”成了稀缺资源的时代。人们都忙于争名夺利,爱已经很少有人顾及,甚至连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学校也不能幸免于难。为此,我感到难以忍受的窒息。
到2007年,当我期待用一种新的思路去办一所新学校的时候,我认定,至少这所学校不应当是冷漠的,至少在一个叫“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地方,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充满着相互关爱的。“爱具有传递性”,这是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提出的命题。他强调,“爱心需要爱心唤醒,爱心能够唤醒爱心”,我深以为然。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成人世界中,我们常常一不小心就会因为贪婪而迷失,甚至在迷失中走向堕落。而每当面对孩子清澈澄净的目光时,我都能清晰地看到那些人性最初的爱与美好。靠什么来拯救我们的世界呢?我想到的答案唯有孩子!我想这便是我痴迷于研究教育、执著于教育探索的心理根源吧。我想我们不是用一些陈旧的说辞去限制孩子,而是要保护他们,保护他们美好的天性中那些还未被污染、扭曲和扼杀的部分,让他们在良好的教育中成长。即便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没有卓著的成就,只要他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接纳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学会享受快乐和承担苦痛,珍惜与感恩我们生存的社会,以微笑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一切,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人类共有的文明,我们生息繁衍的星球才真正会有希望、有未来。与其责备社会缺少爱,不如从学校开始培养爱。这是我投身教育最原始的出发点。
当然,我深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只有爱也很难构成完整的教育。人需要有感情,也需要有理性;人需要有高尚的人格,也需要有高超的智慧。就孩子智慧的发展而言,同样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一个完整的人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被人为地分裂了,几个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成为了某些人对教育的全部理解和追求。在这样肤浅的教育过程中,孩子的心灵被扭曲,身心被折磨,然而,我们又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在丧失,我们却在渴望他们能够创造;他们的自信心被摧毁,我们却渴望他们能够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他们的责任感匮乏,我们却需要他们担当起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历史使命。我们深知,时代的发展需要自信的、富有责任感的、勇于钻研创造的人。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品质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知识的传递是一种用确定的答案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多少有点类似刻舟求剑。许多的知识在未来都将成为过期的信息,而孩子对世界的热爱,自信、执著、富于创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精神,头脑中鲜活的心智模式,才是他们在未来岁月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独宠旧爱陆少的秘密恋人)我们如果能够保护并开发好孩子的心智,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就会成为创造世界,使世界成为“宜居家庭”的高品质的人。
我们的教育忽略了这些主宰孩子的未来的部分,这些部分不是某个学科的分数,也不是某种表面的能力,它是人们的心智模式,是人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学校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放飞心灵,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属于他们的世界。可是今天的学校却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成绩的提高上,极大地忽略了孩子的心智,以至于我们今天辛苦培养的人才即便通过了分数的考察,却很难在社会的发展中跟上步伐并站稳脚跟。
在漫长的探索与等待中,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看似出乎意料之外,实则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我们确立的“爱与创造”的育人目标。当回过头去看50多个分解后的指标时,我分明从中看到了一个现代心智健全人的影子,不管这个人是企业家还是教育家,抑或什么“家”都不算的平凡的人。于是,我释然了!
(二)新英才教育主张的思想源泉
爱与创造,其实是具有普世性的命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西方学者对此有过不计其数的论述,中国的先哲也有过深刻的思考。中国的教育应当从世界文明发展中吸取思想精华。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新英才学校派出专人赴海外学习,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改革我们的教育。但这绝不意味着新英才学校会照搬照套西方的做法。我想当我们放弃了思想的内核,去学习所谓先进办学模式的时候,教育很可能陷入一种繁华假象的泥潭。
中国的教育要扎根于中国的社会。我们要从当下的社会中寻求发展的动力,从未来社会可能的变化中明确育人的价值取向,也要从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吸取养料。我非常庆幸能够在新英才学校育人目标体系中看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非常庆幸我们能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正是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理念的指导下,新英才学校找到她生命的源泉,找到她思想的源泉,新英才学校才有可能带着她独有的情怀,抛却名利,坚定执著地坚守着她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基于此,尽管新英才是一个民办教育机构,却吸引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为了教育的理想走到一起。这群年轻而执著的教育工作者勇于创新、勇于拼搏,希望能给中国教育添加新的色彩。
(三)新英才教育主张研究的历程
从最初接受教育、思考教育再到后来创办教育、研究教育,我的一生都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十几年前,我接手了厦门英才学校,正式开始了我办教育的生涯。
身临办学一线之后,我逐渐看到了很多教育问题和现象,开始了对教育的思索和实践。然而,思索越多,困惑也就越多。2007年,当我怀着对教育的憧憬创办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时候,所有的疑惑和思考就更加强烈了。(
重生之幸福一生)后来,我把当时很多的想法集成了一本书——《为教育呐喊》,用一种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我对当下教育的思索和叩问,也包括我对未来的忧虑和希望。而正是这些思索、叩问、忧虑和希望,在我的内心慢慢地汇集成一种力量,让我决心直面问题、迎接挑战。
2009年,为配合新英才学校的发展,我专门成立了新英才教育研究中心,组织起一个专业的团队来系统地思考、研究和探讨这些教育问题,回答心中曾经的困惑。我知道,当我们自己无法回答自己的时候,去质问别人是没有意义的。这本《新英才教育主张》就是研究中心的初步成果,也算是我对自己的一些回答吧。2011年,我成立了“无名”杂志社,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继续观察教育、反思教育,用一种具体而丰富的方式表达我们相对纯粹的教育理想。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回归到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和厦门英才学校,转化成一线教育实践改革的动力。
眼前的这本《新英才教育主张》,承接了《为教育呐喊》中所提出的教育疑惑和问题。它试图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同时也开启一项改革的实践。虽然它目前看来并不完善,但它标志着新英才教育不仅有了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教育主张,而且在实践中也开始了大胆的教育改革和尝试。
江河不竭因其有源,树木参天根系大地。新英才教育主张的提出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里面,尽管有很多是我多年从事教育的实践感悟,但事实上它还非常稚嫩,所以我期待它能够在大家的关心、呵护、批判和指正下健康成长。
踏上教育征途的人们不会轻易停歇,因为这是通向心灵的朝圣旅程,每个人毕生都在成长的土壤中找寻自己的答案。而今,对于新英才而言,那答案之一就是——爱与创造!在学习借鉴了东西方千年的教育理念,在众多教育精英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催生出了我们以“爱与创造”为核心的育人目标体系。每每提及这几个字,就像唤着孩子的乳名般,让我内心瞬间盈满了温暖、慈爱与无限的希望,让我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与壮怀。
我希望,中国教育能发出一点声音,哪怕这个声音还非常非常的微弱;我希望,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呐喊,哪怕这个群体还非常弱小。但是这群人一定是执著的探路者,他们的心里一定怀着对孩子的爱,他们懂得在世界的善恶对错间智慧地平衡,他们怀着无限的创意、怀着对中国教育的无限期待;以平凡朴实的方式,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谱写真实持久的教育繁华,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育出当之无愧的新英才!
蓝春
2012年10月24日
缘起
我们都很清楚,帮助孩子赢得一次考试易,赢得一生成功难;教给孩子明确的知识易,培养孩子内隐的能力难;让孩子学会一时的技巧易,磨练出高尚的品格难。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需要一些耐心,更需要一种舍近而求远的精神。
在当下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脱离不开关于教育的话题。大家都在关注教育、讨论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太重要,它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的教育还不尽如人意。
比如说,相对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明显落后,难以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存在多种问题,揠苗助长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中的主体错位屡见不鲜;应试的压力依然盘亘于孩子的心头,学校往往把考试作为绝对的指挥棒,甚至将其作为办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以至于饱受诟病……
这些教育中的怪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当下教育在实施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其背后的原因。
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其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反思了当前哈佛大学教育的问题。“课程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了,但课程已不再围绕那些普遍认同的理念来设计;教授们依旧给学生们打分,但这些分数已经演变成学生进入研究生院学习的资格,而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纪律制度已经演变成可以辩论的‘小小法庭’,而不再是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年轻人成长、培养具有责任感公民的路径。……简而言之,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0.
在哈瑞·刘易斯看来,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大学忘记了教育的基本任务。事实上,不仅仅是大学,忘记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当前教育普遍存在的现状。
那么,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赋予我们的孩子怎样的素质”?这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认真反思和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回答。然而,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澄清不足,直接导致了当前教育在孩子培养上的偏颇——我们经常发现,当孩子来到学校,经过十几年辛苦的教育和训练之后,他们只是掌握了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却不能独立地解决现实问题,获得起码的生存能力。比如: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通过了无数考试,却无法用英语与他人清晰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在语文课上,学会了千万个文字和复杂的语法,却不能用其组织成一篇逻辑通畅、言之有物的文章;在物理课上,学习了电路的原理,解出了串联并联的难题,生活中却连一个灯泡也换不了……
如果说: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不能赋予自己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让他们可以独立生存;所学的知识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能转化为日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本武器”;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发现现实的社会是另一番景象,而自己却无力应对。那么,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基本任务。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但是,我们随便翻开一本教材,走进一间课堂,可以发现对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比比皆是,但是对心灵的关注和真善美的弘扬却少之又少。我们能够学到数字的运算,却很少体验数字的美;我们能够记住太阳系行星的名字,却很少谈及宇宙的博大;我们能够学习人体的结构,却很少去赞叹生命的神奇……
如果说,一所学校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神奇与快乐,不能让老师感受到教育的神圣与幸福;一所学校只传授外显的知识与技能,而不能想方设法滋养孩子的精神,不去呵护孩子心灵的宁静;一所学校只会用功利化的评价来证明学生一时的成绩,而不去引导学生追寻永恒的价值。那么,教育就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基本任务。
不可否认,除了个体培养的功能以外,教育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包括道德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价值的塑造、责任的担当等等。当下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在教育的各个阶段一直延续,实施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可是,我们把这些仅作为信息传授,却忽视了“赋能”的环节,有太多高、大、空的理论,而缺少与孩子生活相贴合的知识。说到文化传承,我们看到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特别注重对孩子进行国际化的教育,学外语、学高尔夫、学西式礼仪,从小就去国外旅游体验生活……但与此同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经典,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鉴赏中华文化、中华艺术之美的孩子(也包括大人)比比皆是……
如果说,当我们的孩子们记住了道德伦理的条款,记住了英雄的名字,却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时;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外语,学会了西式的礼仪,却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不能对其进行鉴赏与传承时;当我们的孩子知道如何满足自身的**,实现自己的权利,却毫不关心祖国、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失却了这种大情怀时,那么,教育就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基本任务。
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帮助孩子赢得一次考试易,赢得一生成功难;教给孩子明确的知识易,培养孩子内隐的能力难;让孩子学会一时的技巧易,磨练出稳定的品格难。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需要一些耐心,更需要一种舍近而求远的精神。
那么,面对这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作为教育的思考者和探索者,新英才教育研究中心在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支持下,在党和国家一系列的人才规划和教育政策的指引下,不断进行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研究理论,通过分析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思考适宜于国内民办教育的理念和方式;
我们研究历史,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学习和反思,探索培养面向未来的中西合璧的卓越人才的方式;
我们研究趋势,通过跟踪国内外教育理念和技术的进展,随时把握人才素质的培养趋势和未来学校的动向;
我们研究学校,通过派驻专人,对美国著名的高中安多福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长期调研;
我们研究孩子,通过运用发展心理学、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了解个体学习和发展的秘密……
所有的这一切,只是基于我们对当下教育的一些分析和判断。每个时代都有其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每所学校也都会有其所关注的教育话题。不同的关注将会导致不同的价值选择。而一所学校的态度、选择将决定其所为。办一所随波逐流的“好学校”,还是办一所有独立教育追求的“个性化的学校”?——新英才选择了后者。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