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31|儒学是哲学还是宗教?

本章节来自于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 http://www.lishu123.com/90/90539/
    我现在要提的第二个问题是:儒家是哲学还是宗教?这是有争论的问题。(豪门游戏,前夫莫贪欢)有人认为是宗教,但大部分人认为是哲学,不是宗教。孔子没有说:我是上帝的儿子或天之子,他是普通人,“吾非生而知之者”,说得很明白。

    他没有像耶稣一样创造奇迹,盲人的眼睛一摸就亮了。他老说:我只是好学。儒学没有人格神的观念,也没有宗教性的组织。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他不否定、也不肯定鬼神存在,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的态度很有意思,相当高明。这令我感到惊讶!因为到现在为止,科学也不能证明鬼神到底存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衡量的话,儒学的确不是宗教。

    海内外学者因此认为,儒家就是哲学。我觉得这也有问题。儒家对一般的人民起的作用,不是哲学或哲学家,不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黑格尔等所能企及的。(地狱电影院)哲学主要对某些科学家、知识分子起影响。孔子不一样,他的学说有点像西方的《圣经》,很长的时间对一般老百姓起了重要的影响,像上面讲到的那些,就不是哲学家所能起的作用。

    因此,说宗教儒家不是宗教,说哲学儒学不是哲学。西方哲学一般讲究理论系统,儒家却很少去构成真正的大系统,它讲究的是实践。所谓“礼者,履也”,功夫即本体等等。假如远离行为去构建一套理论体系,在儒家看来,是没有意义的。中国逻辑不发达也有这个原因在内。

    西方哲学家,可以躲在房间里,想自己的,不管实际,理论本身就有它的意义。但是,不管是孟子、荀子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都反对这种态度。而且,他们的学说对人们日常生活也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巨星之名器炉鼎)《颜氏家训》、《朱子家礼》、《治家格言》和曾国藩的家书等,都把儒学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管制着人们的行为、思维和生活。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并不能管人的生活。所以儒学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用西方宗教、哲学等这些概念来套便很难套上。

    儒学可说是半宗教半哲学、亦宗教亦哲学,这牵涉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西方哲学,从中世纪神学分化出来以后,主要成为一种思辨性的理论论证。儒学当然也讲理论,但更讲感情。

    孔子在学生提出父母死后要守三年丧,会不会太久时,本可以有几个可能的回答:这是天的意志、上帝的要求,你必须这么做;或者说,这是政府的规定,必须遵循;或者说这是历来的习俗,必须服从,等等。但孔子偏偏不这么回答。他反问门徒:父母死了,不守丧你心里安不安?门徒回答:我安。(她们的秘密)孔子说安就不需要守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是把道德律令建立在外在的命令上,如上帝、社会、国家、风俗习惯等,而是建立在自己的情感上。他说,父母生你下来,也要抱你三年,父母过世了,不服丧,你心里安不安啊!孔子提出的是人性情感的问题。动物也有自然情感,雌虎、母鸡保护小虎、小鸡是自然现象。公鸡就不行了。动物长大后,就根本不理“父母”了。

    但儒家却强调父慈子孝。这就不是自然情感,而是人性情感。儒家认为,人的一切、社会的一切,都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就把情感提高到崭新的深度和极高的水平上,这是孔子的一大功绩。他把理性、智慧、道理的各种要求,建立在人性的情感上面。这就是我认为儒家不同于一般哲学思辨的重要特征。

    这一点,过去很少人从根本理论上加以强调。(青楼第一皇妃)儒学强**理不能分隔,而是渗透交融和彼此制约着的。例如“理无可恕,情有可原”。同时强**里面有理,理里面有情,“理”的依据是“情”,而“情”又必须符合理性,从而“理”不是干枯的道理,“情”不是盲目的情绪。所以,尽管儒学提倡忠、孝,却反对愚忠愚孝。

    中国人喜欢讲合情合理。我上课讲儒学的下述原则时,外国学生听得笑了。我说,如果父亲生气,拿根小棍子打你,你就受不了吧!要是用大棍子,就赶快跑!这就是所谓的“小棍受,大棍辞”。我问他们:为什么?古人作过解释,父亲是一时气愤,真的打伤了孩子,父亲也伤心。孩子逃跑,反而真正“孝顺”了父亲,不逃反而是愚孝,你受伤,父亲心理也受伤,名声也不好。左邻右舍会说:这个父亲多么残忍啊!你逃得很有理的,不只保护你自己,也保护了你父亲。(夺鼎1617

    孔、孟都讲“经”与“权”。“经”翻译成现代语言就叫原则性,基本原则必须遵守;另一方面,“权”是灵活性,要你动脑筋,要有理智,有个人的主动性。有经有权,才真正学到儒学。儒学不是一种理论的条条而已,在政治、经济、生活上都有用处,既讲原则性,也有灵活性。不是情感上的盲目服从,也不是非理性盲目信仰。君王或父亲都有犯错的时候,做臣子或做孩子的,都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这跟日本的武士道不一样。中国在大事上强调过问是非。好像父亲、君主要你去杀一个人、打一个仗,也要考虑到对不对,日本武士道就只讲输赢,不问对错,盲目服从、信仰、崇拜,打输了就切腹自杀。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关于刺客的故事,遇到好人杀不下手,不杀又对不起主人,就自杀了。他没有盲目的服从,儒家很赞赏。儒家有所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等说法,就是说服从道理比服从个人包括君、父重要。这是非常理性的态度。儒家没有并反对宗教性的狂热,但非常强调人的情感性的存在,并认为人的行动都以情感为基础。

    儒家的好些基本观念、思想以至范畴,如仁、义、礼、敬、孝慈、诚信、恩爱、和睦等等,无不与情感直接间接相联系。

    儒家强**感,甚至把宇宙也情感化。天地(自然界)本来是中性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儒家偏偏要给它一种肯定性的情感性质。你看,天地对你多好,赐给你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你要努力才符合天地的规律。儒家使世界充满着情感因素,我认为这点十分重要,“人性善”才因此产生,这与基督教传统不一样。

    有人说,基督教才是中国人的前途,只有基督教能够救中国。当然,基督教在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信教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要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完全信奉基督教,我觉得会比较难。例如,对中国人来说,原罪说很难被接受:为什么我一生下来就有罪呢?为什么生命是一种罪过?我要去赎罪?中国人认为给予生命是一种幸福。所以,我说,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耻感文化,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孔夫子在《论语》第一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快乐不是感官的快乐,不是因为我今天吃了螃蟹特别高兴,而是精神上的快乐。归根究底这还是一种包含理性的情感,是某种情理交融,可见儒家讲的理性是活生生的,带有人间情感的,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性。这也就是人性。儒家的根本问题就是建造完美人性的问题。

    儒家这种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始终讲究奋斗,讲究韧性、坚持,所以我说中国很少有彻底悲观主义者。自杀的中国文人比日本少,日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杀了,在中国这大概很难发生。

    中国人即使在困难时,总愿意相信前途美好,明天时来运转,所以只要坚持下去,好日子总会来。中国民族也好,海外的千万华人也好,因此能够经历各种艰难困苦而生存下来。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就是这种儒学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可见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宗教,但它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哲学,但它却包含了哲学的理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儒家是最讲实际、最重情感的;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儒家是最宽宏、最讲理性的。这就是儒学的特点。

    (※节选自《杂著集·为儒学的未来把脉》,1996年)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李泽厚;杨斌的小说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最新章节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全文阅读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5200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李泽厚;杨斌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