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二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本章节来自于 儿科学 http://www.lishu123.com/91/91747/
    一、胃炎

    胃炎(gastritis)是指由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有害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变。(大明土豪)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胃炎发病率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1.急性胃炎 多为继发性,可由严重感染、休克、颅内损伤、严重烧伤、呼吸衰竭和其他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引起。此外,误服毒性物质和腐蚀剂、摄入由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乙酰水杨酸等非甾体抗炎药)、食物过敏、精神紧张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

    2.慢性胃炎 为致病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胃黏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改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 hp)所致的胃内感染是胃炎的主要病因,胆汁反流、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持续精神紧张、全身慢性病影响等均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理改变】

    1.急性胃炎 表现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膜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无或极少有淋巴细胞、浆细胞,腺体细胞呈不同程度变性坏死。

    2.慢性胃炎 浅表性慢性胃炎见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细胞增生,固有膜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萎缩性胃炎主要为固有腺体萎缩,肠腺化生及炎症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1.急性胃炎 起病急,轻者仅有食欲缺乏、腹痛、恶心、呕吐;重者可有呕血或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有细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胃炎 腹痛为小儿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常反复发作、无规律,多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疼痛,位于上腹部、脐周;轻者呈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极品三太子)常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继而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为最有价值、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及其程度,可见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有时可见黏膜表面的黏液斑或反流的胆汁。hp感染胃炎时,还可见到胃黏膜微小结节形成。同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和病理学检查。

    2.x线钡餐造影 多数胃炎病变在黏膜表层,钡餐造影难有阳性发现。胃窦部有浅表炎症者有时可呈现胃窦部激惹征,黏膜纹理增粗、迂曲、锯齿状,幽门前区呈半收缩状态,可见不规则痉挛收缩。气、钡双重造影效果较好。

    3.幽门螺杆菌检测

    (1)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与培养 hp培养需在微氧环境下用特殊培养基进行,3~5日可出结果,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2)尿素酶试验 尿素酶试剂中含有尿素和酚红,hp产生的酶可分解其中的尿素产生氨,后者使试剂中的ph值上升,从而使酚红由棕黄色变成红色。将**组织检查胃黏膜放入上述试剂(滤纸片)中,如胃黏膜含有hp则试剂变为红色,此法快速、简单,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90%以上。

    (3)血清学检测抗hp抗体 即使igm抗体清除hp数月后仍保持阳性,限制其诊断意义,也可用pcr法检测血中hp的dna。

    (4)核素标记尿素呼吸试验 让患儿口服一定量核素13c标记的尿素,如果患儿消化道内含有hp,则hp产生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产生co2,由肺呼出。www.jlgxhq.com通过测定呼出气体中13c含量即可判断胃内hp感染程度,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90%以上。

    【诊断】

    急性胃炎根据病史、体检,多可诊断;慢性胃炎做x线钡餐造影见胃黏膜增粗、迂曲,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纤维胃镜和病理学检查有助确诊。纤维胃镜检查是最有价值的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如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同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此外,尿素酶活性试验或同时测定幽门螺旋杆菌特异性igc抗体,可证实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鉴别诊断】

    急性发作的腹痛必须注意与外科急腹症、肝、胆、胰、肠等腹内器官的器质性疾病鉴别;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应与肠道寄生虫、肠痉挛、腹型癫痫等疾病鉴别。

    1.肠蛔虫症 常有不固定腹痛、偏食、异食癖、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有时出现全身过敏症状。往往有吐、排虫史,粪便查找虫卵,驱虫治疗有效等可协助诊断,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肠蛔虫症在我国已经大为减少。

    2.肠痉挛 婴儿多见,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腹部无异常体征,排气、排便后可缓解。

    3.心理因素所致非特异性腹痛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身心疾病。原因不明,与情绪改变、生活事件、家庭成员过度焦虑等有关。表现为弥漫性、发作性腹痛,持续数十分钟或数小时而自行缓解,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和辅助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

    【治疗】

    1.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服用一切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漠北王妃)有上消化道出血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监测生命征及呕吐与黑便情况。静脉滴注h2受体拮抗药,口服胃黏膜保护剂,可用局部黏膜止血的方法。细菌感染者应用有效抗生素。

    2.慢性胃炎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治疗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服用刺激性食品和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

    (3)药物治疗 1黏膜保护剂:如次碳酸铋、硫糖铝、蒙脱石粉剂等;2h2受体拮抗药:常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3胃肠动力药:腹胀、呕吐或胆汁反流者加用吗丁林、西沙必利;4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见消化性溃疡病治疗)。药物治疗时间视病情而定。

    二、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小婴儿多为继发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近;年长儿多为原发性十二指肠溃疡,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病因与诸多因素有关,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溃疡的形成是由于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胆盐、药物、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与黏膜自身的防御因素(黏膜屏障、黏液重碳酸盐屏障、黏膜血流量表皮生长因子等)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

    (1)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 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是形成溃疡的重要原因。(福泽有余)正常新生儿生后1~2日胃酸分泌高(与成人相同),4~5日开始下降,以后又逐渐增高;故生后2~3日可发生原发性消化性溃疡,年长儿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较婴幼儿高。

    (2)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决定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抵抗损伤能力的因素包括黏膜血流、上皮细胞的再生、黏液分泌和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在各种攻击因子的作用下,黏膜血液循环及上皮细胞的分泌与更新受到影响,屏障功能受损,发生黏膜缺血、坏死而形成溃疡。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儿童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约为60%,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的复发率下降。

    (4)遗传因素 20%~60%的消化性溃疡患儿有家族史,单卵双胎发生溃疡的一致性高达50%。2/3的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家族成员血清胃蛋白酶原升高。

    (5)其他 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后、饮食习惯不当(如暴饮暴食,过冷、油炸食品)、气候因素、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引起胃黏膜损伤。

    2.继发性溃疡 是由于全身疾病引起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局部损害,见于各种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

    【病理改变】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偶尔位于球后部),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或多次复发后纤维组织增生和收缩而导致球部变形,有时出现假憩室。胃溃疡多发生在胃窦或胃小弯,溃疡大小不等、深浅不一,胃镜下观察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底部有灰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美女的超级保镖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年龄越小越不典型。

    1.新生儿和小婴儿 多为继发性溃疡,起病急骤,常无特异症状,易被原发病掩盖。早期出现哭闹、拒食,很快发生呕吐、呕血及黑便。轻者迅速痊愈;重者恶化,多以穿孔、出血就诊。常见原发病有:早产儿窒息缺氧、败血症、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2.幼儿 主要症状为反复无规律脐周疼痛,进食时常因腹痛而伴哭叫,或以反复呕吐为主要表现,食欲减退,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或消瘦。

    3.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 腹痛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胀痛,烧灼感,常发生于晨起、进食前后、进食时或夜间。严重者可出现呕血、便血、贫血;部分出现穿孔。穿孔时疼痛剧烈并放射至背部或左右上腹。体检可见剑突下有压痛点,或脐上部痛觉过敏。胃液带血或粪潜血阳性是溃疡较可靠的指征。

    【并发症】

    本病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常伴发缺铁性贫血,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溃疡穿孔时可并发腹膜炎。

    【辅助检查】

    1.粪潜血试验 素食3日后检查,阳性者提示可能有活动性溃疡。

    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是当前公认诊断溃疡病准确率最高的方法。通过内镜观察不仅能准确诊断溃疡、估计病灶大小、溃疡周围炎症的轻重、溃疡表面有无血管暴露,而且可采取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细菌学检查和在内镜下控制活动性出血。并且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3.胃肠x线钡餐造影 直接征象为发现胃和十二指肠壁龛影,间接征象为溃疡对侧切迹,十二指肠球部痉挛、畸形。因儿童溃疡浅表,钡餐通过快,检出率较成人为低,诊断手段不够敏感和特异。

    4.幽门螺杆菌检测 见本节胃炎部分。

    【诊断】

    根据各年龄儿童不同的临床表现,对伴有粪潜血试验阳性的患儿,应警惕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性。可先行胃肠x线钡餐造影,典型溃疡可见龛影。最可靠的方法是胃、十二指肠纤维内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1.呕血 新生儿自然出血症、食管裂孔疝等均可有呕血;年长儿应与全身出血性疾病及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鉴别。

    2.便血 消化性溃疡出血多为柏油样便,鲜红色便仅见于大量出血者。应与肠套叠、憩室、息肉、过敏性紫癜(腹型)、血液病等鉴别。

    3.腹痛 应与腹内器官感染、肠痉挛、胆道痉挛、肠寄生虫病、胆道蛔虫症等鉴别。

    【治疗】

    本病治疗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并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

    (1)饮食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规律性饮食,注意进食营养丰富、质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吃过凉、硬、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休息 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有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或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

    (3)急性出血 应密切监测生命征,禁食,同时注意补充足够血容量,如失血严重时应及时输血。应积极进行消化道局部止血(如喷药、胃镜下止血治疗)及全身止血。

    2.药物治疗

    (1)抗酸和抑酸剂治疗 溃疡愈合与抗酸和抑酸剂治疗的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1)h2受体拮抗药:可直接抑制组胺与壁细胞上h2受体的结合,抑制胃酸分泌,加速溃疡愈合。常用:1西咪替丁10~15mg/(kg·d),分4次于饭前10~30分钟口服,或分1~2次/日静脉滴注,疗程4~8周;2雷尼替丁3~5mg/(kg·d),每12小时口服1次,或每晚1次口服,疗程4~8周;3法莫替丁0.9mg/(kg·d),睡前1次口服,或1次/日静脉滴注,疗程2~4周。

    2)质子泵抑制剂: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活性,可阻抑h+从细胞质内转移到胃腔而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为奥美拉唑0.6~0.8mg/(kg·d),清晨顿服,疗程2~4周。奥美拉唑也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作用。

    3)中和胃酸的抗酸剂:起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常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钙。

    (2)胃肠黏膜保护剂 1硫糖铝:在酸性胃液中与蛋白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凝聚成糊状物覆盖于溃疡表面起保护作用。剂量为10~25mg/(kg·d),分4次口服,疗程4~8周。2枸橼酸铋钾:与溃疡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凝固的隔离屏障;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剂量6~8mg/(kg·d),分3次口服,疗程4~6周。本药有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和急性肾衰竭等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应用时应谨慎,最好有血铋监测。3蒙脱石粉、麦滋林-s颗粒剂: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3)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地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50mg/(kg·d)、克拉霉素15~30mg/(kg·d)、呋喃唑酮5~10mg/(kg·d)、甲硝唑25~30mg/(kg·d),分3次口服,疗程均为2~4周。

    3.外科手术治疗 消化性溃疡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但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1失血量大,经药物治疗无效;2合并有溃疡穿孔;3幽门完全梗阻,经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72小时仍无改善;4复发较频的难治性溃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郑惠的小说儿科学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儿科学最新章节儿科学全文阅读儿科学5200儿科学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郑惠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