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必博,要之有用。(
腹黑总裁,终难忘)
——罗大经
一、学以致用
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是知与行的距离!人们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了许多事物的理论原因及相关的操作知识方法。但是,学进去和用出来是两回事,很多人说某某事知道了、某某操作过程了解了、某些理论明白了,仅此而已,但没行动,往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有实际运用到现实中去,这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学以致用方为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学什么很重要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但是其中很多人却很盲目,学习没有目标、没有选择、更没有方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结果什么真本事都没有学到,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1.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持续竞争力就是他坚持不懈的学习力。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无地不在学习,随时随地都有可以学习的契机与素材。
学习的方法非常多,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除了学校的书本学习之外,从生活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每天抽时间多读书。现在世界上,平均每5分钟就会有一项新的发明,每一个月出版130000种不同的新书,一年下来有多么庞大的出版量。我们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及时补充信息,就会真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论读书、读杂志、络上的信息,各种不同的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信息补充都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利用周末时间多上课。如果你还是在校学生,就要努力把学校里的课本都弄懂,通过你的专业和知识领域服务社会。如果你已进入社会,就要经常参加教育训练机构、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等团体组织所举办的各种学习性课程和活动。你要知道,来这种讲台演讲和教授课程的人,表面上一场演讲只有一两个小时的内容,可这些却是他们从过去二三十年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整理和萃取出来的智慧精华。在学习活动中,你可以当场取得你提出问题的答案。这是互动性最强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个靠学习能力决定高低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胜出。无论你在学校受过多少教育,不管你是否出身于贫贱的家庭背景,只要你能够学习,都有机会独占鳌头、前瞻趋势。所以,你必须把你所学会的东西不断地分享,你分享知识的速度越快,分享知识的人数越多,你能带给别人的影响也越大,你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当你离开学校门的那一天,千万别以为拿着一张文凭就可以过一辈子了。当一个北大的学生离开校园,就意味着他在学校学的90%的知识在社会中是等于0的,只有10%的知识才会引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看来,只有一辈子都多读书、多上课、多整合、多运用、多检讨自己,才能永远拥有更强的个人竞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学习要有目的性
学习这种事,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别看有不少人天天在学习,上课听讲,下课阅读,要说收获呢,好像也有点,但具体有什么收获,或说收获有多大,往往又说不上来。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见过一个陌生人,过后让我们说说这个人长的怎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我们大致都能说上个一二。但是如果要问他戴没戴手表,是大耳还是小耳,那就很难说得清楚。这是因为在见面观察的时候,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观察目的,或者说目的性不强,所以事后也就不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
有位高中生,语文成绩老是上不去。他每天都花不少时间阅读课文和各种作文选。阅读时他也觉得别人的文章写得很不错,但是,别人的东西终归是别人的,并没有转变成他自己的。他的问题极有可能出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
学习时,应该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如同练习跳高,如果我们没有设置合适高度的横杆,毫无目的地随意跳,就不会产生积极性,也不会有技术上的反馈,更不能体验到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学习时若无具体明确的目标,其结果与跳高无横杆高度是一样的。
设立学习目的,还应遵循合理具体的原则。如想要提高工作能力,就应该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想提高社交能力,就要多学习人际交往的规律的方法;要想成为理财高手,就要多学习理财方面的知识……
梁启超曾说,“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凸出来。读一遍,注意一个注意点;读第二遍,另换一个注意点。这是最粗的方法,其实也是最好的方法。几遍之后,就可以有几个注意点,而且毫不吃力。”
写作文也是这样,不管怎样构思,不管使用什么材料,都要围绕着主题,围绕着中心思想而展开。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习才是成功的,才是有效的。
3.学习要有选择性
曾经在一个网站上看了**总理与网友的对话。
温总理在和网友交流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网友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温总理的关注,并对这个问题和网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一个网友问到关于读书的问题,他问总理:“总理听说您是出自教育世家,经常能听到总理在说话的时候用到文言文,时常能够引用古人的话,请问总理对读书有什么心得?您是怎么读好书的?”温总理笑道:“对于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另外对于专业的不同,关注的范围也不同,怎么去选择性的去看书,我自己的观点是能够对于自己有震撼的书,能够给自己带来重大启发而一辈子受益的书就是好书,才是值得学习的书。一个人走到浩瀚如海的图书馆,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各样的书籍,对于个人而言,一个人想把各种各样的书看完是肯定做不到的,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选择看书时候,如果选择了一本不利于自己的人生和专业的书显然是耽误了去看一本有意义的书的时间。”
在听到温总理这段话的时候,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了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看书要有选择,学习也同样要有选择。选择学习什么内容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样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和职业命运,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技术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趋势,有时候一句话或者一本书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职业生涯。(
极品三太子)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选择学习就是选择成功。
悟之道: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一刻不能停下。但是,我们也要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应该学些什么东西、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去学,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更快成功。
(二)以什么方式去学
现在,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学习途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书籍、网络、课堂、聊天学习,还可以通过实践、前辈、同行学习。只有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1.模仿是学习的捷径
独特并不是独一无二,而更多的是一种综合、一种借鉴。
很多人问成功有捷径吗?如果你认为捷径就是一步登天,这样的捷径当然是不可能有的。其实真正的捷径就是少走弯路,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节目有一次邀请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做讲座,给我们启发很大。
林毅夫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他曾是国民党军队的连长,后来只身偷渡从金门游泳到厦门,后来考上了北大,又去了美国哈佛考取了博士学位,当时是我们国家经济智囊团的成员。
当我们在大力提倡民族创新精神时,林毅夫却认为现阶段中国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模仿。因为创新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因为是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模仿是将别人成功的经验直接拿来,省力、省钱,又不会走弯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不也证明了模仿的优越性吗?美国为什么提倡创新,因为它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无处模仿。中国的捷径就是模仿,将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模仿来用。
善于学习是一种能力,是人生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其实人生成功也是这个道理,善于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模仿,要学会模仿。
有这样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原来在广州给一个书商打工,负责给沃尔玛超市配送货。老板总是要将具体的事交给员工做,因此他熟悉了全套的程序。当听说沃尔玛超市要在福州开店时,他就辞工回家,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当沃尔玛超市开业后,因为他熟悉配送货,因此成了沃尔玛超市的配书商。不久又有一系列超市开张,因为他有为沃尔玛超市配货的经验,因此也理所当然地取得了这些超市的配货资格,于是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了。
这就是懂得学习和模仿的效果。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薪资应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要为成功的人工作,为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效力,并从中学习经验,然后拷贝这种成功,这就是捷径。
模仿不是要你简单地照搬,模仿是一种综合,是一种扬弃。没有模仿,哪来创新?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发现,只有找到,因为你发现的东西早已存在那里,你只不过是找到它罢了。”大清著名的学者纪晓岚,他从不写书,只是编书,他认为所有的思想古人都已有了,自己只要整理汇编出来就行了。
自己学习别人的,但最终却是为了变成自己的。这就好像阳光照耀着树木,但是树木还是以树木的方式生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
2.谦虚才能学得更多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百川之所以都汇流于大海,因为大海处在最低的地方。
什么叫虚怀若谷?装满了水的杯子,再往里面倒水是倒不进去的,你只有始终保持一种空杯子的状况,才能吸纳更多的水。
一些五六十岁的总裁级的人物非常好学。因为他们经历丰富,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进步,所以他们才真的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知识,这也正是他们能成功的原因。而且作为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还能放下身份来学习,这本身就表现了一种做人的品格。反而很多年轻人,感觉向别人学习、向别人请教很没面子。谦虚是一种美德,不耻下问或者喜欢请教别人也是一种美德,这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聪明人就是最爱学习,也最会学习的人,请教别人其实比看书的学习效果更好。要不,为什么我们读书时有了教材,还需要教师呢?
要记住谦虚才能学习得更多。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做人要保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小李记得自己读大学时,教高等数学的老师讲了一道例题后,就布置了书后面的一道作业题,他们几个同学做了半天也做不出来,就去问那个老师。结果那个老师劈头盖脸就把他们骂了一顿,说:“上课讲的例题不是一样的吗?你们怎么不认真听呢?”然后很生气地就开始讲那道题,但讲着、讲着,他自己也做不下去了,就说:“我还有事,明天再给你们讲”。
其实那道题看起来与例题很像,但做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结果到了第二天,那个老师看见问问题的几个同学就想躲,估计他一直没做出来。因为大学生是不轻易问老师的,是他们去图书馆查过很多资料都没做到,才问老师的。
这件事让小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不要好为人师。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说“不”和说“是”的自由。幼年时我们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渐渐长大后,为了显示我们的独立和存在,我们开始有了反叛情绪,开始对父母说“不”;甚至有些时候根本不需要说“不”,我们也会说“不”;还有些时候我们心里很想说“是”,但我们宁愿说“不”。如果父母坚持要我们把头发剪短,我们会故意留长发;反之,如果父母要我们把头发留长,我们就会剪个短发。
到了成年后,我们就更喜欢说“不”了。人不需要多少聪明才智就可以说“是”,因为当你说“是”的时候,没有人会问你什么?因为你既然都已经说“是”的,又何必解释和争论呢?但是当你说“不”的时候,别人一定会问你“为什么?”“不”表现了你的聪明,显得你不盲从,给你自由的感觉。(
我叫布里茨)
在生命中,说“不”的机会比说“是”的机会多,但说“不”的聪明只是在卖弄自己,唯有说“是”才有和谐,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益处。别人有一百个缺点你没看到,没有损失,但有一个优点你没学到,那就是你的损失。学会说“是”才是人生中的大聪明。
说“不”的自由是非常幼稚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都陷在“不”里面,成为一个永远都是在说“不”的人,那就代表他已经停止了成长。人要学会说“是”,不仅孩子要学会从父母的话语中找到“是”,我们也要善于从别人的话语中发现“是”,这并不是教我们盲从,这是要我们善于去寻找共同点,去寻找和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人都需要经过一长段时间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成熟到既说“是”,却还能保有自由的权利,说“是”而不沦为他人的奴隶。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简直值得敬佩了。
3.重复为学习之母
还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时的情形,我们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说了。还记不记得我们学习文字时的情形,我们不断地重复写了好多遍,久了自然也就会写了。
九九乘法我们是怎么学会的?背了一遍又一遍。
英语单词我们又是怎么学会的?方法应该都是一样的方法——重复。
但长大后一般人都忘记了,总是觉得自己都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再一次学呢?所以大部分的人看过的书都忘了,听过的演讲也都忘了。就算你知道了,还要再一次知道,再一次学习,再一次重复,直到真正变成一种行为,学习才会有效果。
大部分的学习、看书、听课都无效时,并不要抱怨老师不好,是因为你不愿再一次重复。
重复能成为习惯。任何新能力、新知识都要化为你的行为才算是有效。这是因为,人们意识到的事情往往真正发挥却不容易,必须进入潜意识后,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动作,成为不必经过思考即可做出的动作行为才能奏效。
就像学游泳、学开车,一旦学会了,你不必思考即可自然而然做出标准动作。开始学习时,可不是这样!是通过什么过程才会让你进入无意识的动作中呢?没错,是重复。
有很多人上过销售训练课,老师会要求学员们不断重复。他们一旦重复得足够多次之后,在顾客面前他们也会自然按照课程中所教的去表现给顾客看,这项新技巧也就成为他的了。
也有很多人上完课程培训后,没有按照要求一再重复,他在销售产品时依旧使用他的老方法,无法照老师教的去做。这些新的推销技巧当然也还是老师的,因为他们又还给老师了,真是太不值了!
重复是学习之母。所有的学习都是一样的过程,去重复吧!
悟之道: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谦虚的态度不可少,加上可行的方法,一定能学有所成。
(三)学以致用是归宿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整合所学的信息,将学到的知识按照自己在工作、生活上的需要,归纳成几类不同的信息。把所学到的东西,真正整合运用到自己工作的专业或技巧上。学完了要多去运用。学问是学了以后要去问,光是学问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当我们把成功人士的精彩分享与我们专业知识整合后加以运用,我们才能真正地让这些知识变成可以活用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益。
1.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我们要培养起在实践中学习和在学习中实践的习惯,因为和读书学习同样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是实践。
英国16~17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培根,不单纯是个学者,他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的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的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学习观念需要实践来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摸索和证明;书本学到的知识最终需要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
x射线的发明者伦琴指出:“实验是能使我们揭开自然界奥秘的最有力最可靠的手段,也是判断假说应当保留还是放弃的最后鉴定。”诺贝尔得主丁肇中也说过:“一个理论无论它多么高明合乎逻辑,若无法由实验加以印证,终究是毫无意义的。实验与理论交互影响的结果,必然促进科学的进步。”
2.亲身体验后方能信书
要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就要养成“亲口尝一尝梨子滋味”的习惯,要亲身参与观察,而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轻易下结论。
在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生活的时代,一般知识分子都谨守“书斋讲学,面壁读书”的传统。而徐霞客一生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不追求功名利禄,其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学研究事业。他22岁就开始了艰苦的旅行探险生活,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为止,30多年中,不避艰险,考察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16个省。所到之处,对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都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焚天绝神)他用日记的体裁,把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了详细的科学记录,写成《徐霞客游记》,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不仅具有不避艰险、不辞劳苦的求实精神,而且遇事一丝不苟,探索真理有着严肃认真的精神。他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实地调查,直至完全弄清楚为止。他三游雁荡山,对雁荡山的地貌有科学细致的描述;三次去福建,对福建漳平一带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了合乎科学的推论。他每考察一个问题,总是有记述、有分析、有创见,从不盲目迷信书本知识或者人云亦云。
学习的目的在于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对物理实验的亲身参与,在细微的观察中,我们会感觉到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变得简单了。因为,观察实验,往往能创设我们所需要了解的物理环境,使问题变得明显、直观。有时,实验能告诉我们直接的答案。所以,要深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实践一下。
1986年,我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测队,经过179天的漂流生活,克服江源地区低温缺氧和暴风雪等恶劣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穿越无数峡谷险滩,创造了全程漂流长江6300千米、落差5400米的纪录,带回了开发和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开始了长江实地研究的新纪元。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实地考察。在这次考察中,科技人员登上了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岛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实地研究基地——中国“长城”考察站。这次考察的收获单是地质矿产一项,就取回上百件的实物标本,以及一大批珍贵的反映南极过去地质演变痕迹的录像图片,为探索漫长的南极史,开发和利用南极资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对于那些考察员来说,实地考察是艰辛的,但它却又是最富探索性的活动,是其他任何学习所无法代替的。与实验相比,实地考察无事先做好的“框架”,因此,有时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验更丰富,更具有开创性。
实地考察告诉我们:第一,只有深入实地考察,才能获取第一手丰富的、真实的、最具有研究价值的观察资料;否则,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所得的资料只能是虚设的、苍白的、毫无价值的。第二,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和探索精神,才有可能获得始料不及的新发现。
3.在生活中体验书籍
读书是为了运用,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毫无价值可言。要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书籍,把读书和实际联系起来,不能读了书之后反而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的作家。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做过许多工作,在各地流浪,全凭自学,成为杰出的作家。他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中详细记载了他的读书生活。书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对书籍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他提倡一边重视读书,另一边也要重视生活,并主张对读过的书最好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确和有用的,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这样读书,对书本知识或生活认识,都是大有益处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成功的人们采用什么方法读书,最后都归结到一点:回到实践,用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紧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记住和了解书中的内容,更要结合实际,有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
能入能出读书法就是深入到书本知识中去,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知识经验相结合的读书法。这个方法最初由南宋学者陈善提出。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入,终当求所出。”清代著名学者惠周惕对此又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说:“初读贵能入,既读贵能出。”读书既要博闻强记,又要不守章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过博闻强记,把前后内容贯穿起来,达到十分熟悉的地步,才能进一步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这就是“能入”。读完书后不被书本上的具体字句所束缚,而要深入思考,领会精神实质,把书本上的死文字变成自己的活知识,这就是“能出”。
“能入能出”还包含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能入,即深入到书本知识——前人知识经验的结晶中去;能出,就是要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李公朴先生曾讲过便于从书中跳出来的“三条路”:第一条叫“读活书”,读有实际内容,有生气的书。第二条叫“活读书”,方法灵活、动脑筋多思考。第三条叫“读书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得透脱”。能入能出读书法,既能“读活书”入得进,得其深味,又能密切联系实际,采取灵活的方法,从书中跳得出。
悟之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理论、经验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勇于行动
你可以界定你的人生目标,认真制定各个时期的目标。但是如果你不行动,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艰难,只要你一直坚持向前行动,哪怕每次只能前进一小步,你也会离成功更近。
(一)行动起来才能成功
无论什么事情,你一旦拖延,你就总是会拖延,而你一旦开始行动,通常就会一直做到底。所以,凡事行动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动应该从第一秒开始,而不是第二秒。只要从早上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你就马上行动起来,一直行动下去,对每一件事都要告诉自己立刻去做。从今天就立即行动起来,今天行动,不是比明天要早20多个小时吗?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立即行动,从现在起要养成马上行动的好习惯。(
凤动九天:废材杀手妃)
1.想成功,必须先行动
宋朝著名的大慧禅师,门下有位弟子道谦参禅多年,却始终无法开悟,为此他感到非常苦恼。
有一天晚上,道谦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且请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能帮你的,当然乐意之至,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去做!”
道谦连忙问:“是哪三件?”
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饱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谦听罢,心扉豁然开朗,因为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也决定善用自己的力量。
很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想追求、自己想得到,根本不能激发任何动力,以意兴阑珊的态度去面对,别想成功会从天上掉下来。
别只是羡慕别人外在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他们背后努力打下的根基,想要获得成功,就得动手去学、动手去做;有开始,才有后来,这是不变的道理。
2.立刻行动,抓住机遇
假如幻想止于幻想,幻想毫无价值,计划渺如尘埃,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除非付出行动。你现在就付出行动,不要再拖延,不要再犹豫,不要再裹足不前。行动而失败也总比坐而待毙好。行动也许不会结出快乐的果实,但是没有行动,所有的果实都无法收获。你的每一次行动,哪怕是非常渺小,都使你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一步,都会缩小你与成功之间的距离,使你更有可能接近成功。“立刻行动,立刻行动,立刻行动。”你要牢牢记住,每时每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句话,你就像雄狮、像苍鹰,饥即食,渴即饮,在行动中找到你真正的价值。
机遇之神出现时,从不佩带财富、成功或者荣誉的标志,你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否则,最好的机会就会无声无息地从你身边溜走。看似平常的某一天的黎明,也许你就面临着成功的机缘,面对任何难题,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困难、多么卑贱,你唯有勇气和毅力,才能在机会来临时将其抓住。过去的你,或许每天对工作抱怨不已,每见到一个人就向他喋喋不休地诉苦;今天的你,要抬起头来,眼望前方,像饿狮觅食一样迫切地寻找机会。
悟之道:
机遇无所不在,你必须常常悬钩以待;否则,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大鱼便溜走了。
(二)别想太多,立即动手
成功只垂青于那些立即行动的人。比尔·盖茨说:“想做的事情,马上动手!不要拖延。”这是比尔·盖茨的成功经验,他的这种经验,同样适合于任何人。
1.不要拖延,要行动
如何做到“想做的事,立即去做”。这就需要你养成从小事做起的习惯,当这种习惯深扎于你的内心之后,你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比尔·盖茨曾向他的员工谈起他的成功之道,他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刻动手去做,空谈无济于事!”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很显然,要能马上行动,就要克服一种许多人常有的拖延习惯。
拖延是一种习惯,行动也是一种习惯,不好的习惯要用好的习惯来代替。
仔细思考一下,拖延的事情迟早要做,为什么要推后再做?立即做完以后可以休息,而现在休息,也许往后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是你最喜欢拖延的?现在就下定决心,将它改善。
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当你可以激发自己的行动力的时候,你会非常有冲劲,会非常想去完成一件事情。
拖延是行动的死敌,也是成功的死敌。拖延使我们所有的美好理想变成真正的幻想,拖延令我们丢失今天而永远生活在“明天”的等待之中,拖延的恶性循环使我们养成懒惰的习性、犹豫矛盾的心态,这样就成为一个永远只知抱怨叹息的落伍者、失败者、潦倒者。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地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容许你犹豫不决的!”拖延是这样的可恶,然而却又这样的普遍,原因在哪里?
成功素质不足、自信不足、心态消极、目标不明确、计划不具体、策略方法不够多、知识不足、过于追求十全十美,这些都是原因。
“停止拖延。”比尔·盖茨提示。立即去提高自己的成功素质,缺什么,补什么。
2.路虽远,行则至
有志向、有野心的人,大都憧憬将来的辉煌成就,希望有朝一日前途能够光辉灿烂,甚至盼望着“一步登天”的壮丽景观。这种想法固然无可厚非,甚至非常可贵,值得赞赏,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你永远不要指望那些虚无的东西。要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付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劳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将无数点点滴滴的“创造”艰苦地积累起来,才能逐步向大目标迈进,虽然这种机遇不是一目了然的。
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在,也是最可靠的。你要做的是,在你的身后留一串坚实的脚印。
长城不是在一天之内修建好的!突出的成就都是历尽多少努力、多少拼搏、多少心血才能获得的。成功从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无论是在职业的选择中,还是在工作中和劳动中,很多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条件,没有捷径可走,也不祈求外在机会的垂青,所以,他们走的路最实在,所得到的机遇也就会最多。青年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自觉而顽强地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
创世至尊)
体育运动员的汗水、鲜血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以足球为例,在一个比赛季节开始之前,他们要长年累月地进行耐力、爆发力、断球、停球、射门等训练,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提高、进步。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能够在追逐过程中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打出几个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进球,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每个成功者只能如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就是耐心和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你没有吃亏,因为你的每一步都是朝着你的目标迈进的。
悟之道:
只有想法,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有梦想,付诸行动,梦想才能成功。
三、成就辉煌
每个人都想有所作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成就辉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要有自信,要有目标,要有追求,在奋斗的过程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并在突破中成就辉煌。
(一)发掘自己的潜力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犹如一座等待开采的金矿。你也有一座自己的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开发,你的能量就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要把潜能都发挥出来,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都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领航者。
1.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人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那就是潜力。
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这曾经是一个神话。自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一直在试图达到这个目标。传说中,古希腊人让狮子在奔跑者后面追赶,人们尝试着喝真正的老虎奶,但这些办法都没有成功。人们坚信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是生理上办不到的,人体的骨骼结构不符合要求,肺活量达不到所需程度。罗杰·班尼斯特突破这个极限,成为突破4分钟障碍的“第一人”。而当罗杰·班尼斯特打破了4分钟1英里这一极限后,奇迹便出现了,1年之内竟然有300位运动员达到这一极限。我们可以看到,训练技术并没有多大突破,而人体的骨骼也不会在短期内有很大改善,只不过是人类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自己的潜力。
这足以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类的潜能会得到惊人的释放。
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但却有待开发的潜能。只是人们往往不知道这种潜能,下面的例子将充分说明这一点。
著名心理学家在一所大学选择一批运动员,做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要求这些运动员做一些别人无法做到的运动,并且告诉他们,因为他们是国内最好的运动员,所以他们完全能够做到。随后把这些运动员分成两组。
第一组到体育馆,做了一些热身运动,就开始按照要求去完成,结果没有一个做到。
第二组运动员到了体育馆,心理学家告诉他们,第一组失败了,所以要采取一些措施,以达到目标。于是让他们每人吃下一粒药丸,并且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新研制的药物,他们吃下这种药会超常发挥,能够达到运动要求。结果,第二组真的顺利完成那些困难的运动。
事后,运动员们问:“这种新药这么神奇,到底是什么药啊?”
“只是一些食物做成药丸形状而已。”
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第二组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完成,就在于他们在误以为吃了神药时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而很多的时候,我们便像第一组运动员一样,彻底低估了自己的潜能。
其实,你的潜能是无限的,你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
2.发掘自己的潜力
20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经研究发现:一般的人只用了自己脑力的10%。
为什么大多数人只是过着10%的生活?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受到阻碍而不去发掘自己的潜力?你经常听到这样一些故事:音乐家或演艺人员出生在一个根本没有这方面经历或对这方面不感兴趣的家庭中,一个运动员出生在不愿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家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有待自己去发掘。或许你会问,人到底能有多大的潜力呢?这是一个很难作出具体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的潜力无法用一种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善于发掘自己潜力的人,总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成功。
在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想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充分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一个叫约翰的青年在公司担任非常枯燥的工作。他很有才华,善于交际,工作认真,有亲和力。他经常提出促进生产的一些想法,而且他还能很好地激励别人。
从事培养推销员工作的琼斯很钦佩他,觉得他还有很多未开发出来的潜能,于是就问约翰:“你认为我们公司怎么样?”
约翰很肯定地回答说:“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我能在这里工作感到很荣幸,我准备当公证会计师。”
琼斯就这样对他说:“让我说说我个人对你的一些看法好吗?也许你会很惊讶,你有非常好的推销才能。你对公司的产品非常热爱,如果负责销售,肯定会取得最好的成绩,不论对公司或你都能带来非常大的收益。”
这番话让约翰感到惊讶,很自然地流露出他不安与缺乏信心。“不,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我已经驾轻就熟,改变工作可能会让我无所适从,我不可能做销售的。”
他没有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不安。
琼斯却还是坚持说:“你并不了解自己,你现在最大的缺点是怀疑,对自己没有信心,你必须了解真正的自己。”琼斯的坚持终于使约翰答应接受推销术的讲习。
后来出乎他自己意料的是,他对推销工作非常感兴趣。讲习班的讲师告诉琼斯:“你发现了一位天才推销员,只是他本人还缺乏信心。”
“他很快就会有信心的。”琼斯非常肯定的回答道。
约翰该去实际访问客户了,他非常紧张,有些不安。琼斯鼓励他说:“在你负责的地区我可以和你一起去。”
琼斯把新推销员约翰带到可能性较大的顾客那里去。
约翰的社交能力很强,这次也发挥得不错,对方相当满意。在两个人一道进行访问的过程中,他很认真学习琼斯为他示范的推销方法。其实最主要的是琼斯把自己的信念与自信传达给约翰了。
没过多久,约翰开始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了。他产生了成就感,而且喜欢上这份工作。
一天,琼斯对这位新推销员表示,以后不再和他一起去访问了,他必须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客户了,并且说:“对公司的产品和自己都要有信心”。
此时的约翰自己已经有信心了,他说:“我一个人完全可以了。”
约翰真的发挥了推销方面的潜能,并且获得了成功。
故事中的约翰在琼斯的指引下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并慢慢的发掘,最终取得了成功。如果你的潜能还没有被发掘出来,那么你就要尝试做一些改变。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认并接受每个人都有巨大潜能的事实,然后当你发现自己的潜能时就可以在别人的支持和指导下,发掘你那90%的头脑中潜藏着的才能,并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样,你就会很快地接近成功。
悟之道:
人人都有惊人的潜力,要相信你自己的力量。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万事全赖在我。”我们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
(二)锁定人生的目标
每个人的精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把人生的力量和精力分散到多个目标上,与挫折相遇的概率就越大。要想少遭遇人生的挫折,少经历失败的打击,我们也只有尽量缩小目标范围,把力量和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这样才能降低遭遇挫折的概率。只有锁定了人生目标并为它付出终生,才能成就丰富人生。
1.目标决定人生
有人这样说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你知道训练跳蚤的过程吗?
你把跳蚤放在大口瓶中,用透明的盖子盖上。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它们会一次一次地撞到盖子,正当你还在津津有味观察它们跳起并撞到盖子那一刻时,你会注意到情形有些变化了,跳蚤虽然会继续跳,但是它们不再跳到撞到盖子的高度了。这时你拿掉盖子,跳蚤继续在跳,但总不会跳出瓶子以外了。
道理很简单,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这种高度,不再做改变。
其实人也是一样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
素有“中国卡耐基”之称的人际关系学家丁远峙曾经说过:目标是人生的导航灯,有了目标人生才有方向。然而,目标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做事中确立起来。他说:人生变数太多,每个人都无法预测太遥远的未来,只有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实实在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才能走向成功。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就请你制定一个实际的目标,相信你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会发现无穷无尽的机会,使人生提高到一个层次。相信你的未来会远胜于现在,现在是你下定决心给自己制定一个值得追求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的时候了。
2.人生需要策划
人生策划,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从国家领袖到平民百姓,从百岁老人到青年少年,都离不开人生策划。有人生策划的人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却一般都有人生策划。没有人生策划的人如同没有航向的船只,一般来说是难以成就大业的。
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其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短期的清晰目标,3%的人有长期的清晰目标。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长期在失败的边缘挣扎;第二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每天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是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锐意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或者行业的领军人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需要策划,人生的成功在于好的策划。不懂策划的人,就没有真正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对人生危机,要么惊慌失措,要么灰心丧气。人生的成功首先在于策划的成功,准确把握人生优势,科学运用人生中的有利条件,通过全面周到地策划,为人生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科学的人生策划,人生就有了强大的动力,有策划有目标的人每一天总是充实的,因为目标总在召唤他、引导他。有了科学的人生策划,人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像一艘有明确航标的轮船,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有了科学的人生策划,就会产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就会按照策划走稳人生的每一步。
人的一生也许会做无数次的各类的策划,但如果最大的策划——人生策划没设计好,那就是最大的失败。人生策划的重点是:认真总结自己的昨天,明确自己的今天,准确定位自己的明天,找出人生中的亮点,把人生令人烦恼的事件作为激发才智、调整心态的良药,把逆耳的忠言作为行动的指南。
人生在时间中流动,有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岁月已经过去,不能再复返。关键是现在。因此,要把握人生、策划人生,关键在于把握现在。是时候了,你赶紧去做一份周全的人生策划,有了这份策划,你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少走弯路,还可以挖掘自己的潜力,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更快地走向成功。
3.为目标去努力
并不是设定了目标就能走向成功,重要的是你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你要为目标付出行动和努力,要勇于为实现目标而拼搏,那样才会接近目标,以致实现目标。
“飞人”迈克尔·乔丹是我们熟知的职业篮球高手,他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魅力从何而来?他不同于其他球员的最大区别在哪里?他多次赢得个人或球队的胜利是靠天分,还是靠技术?迈克尔·乔丹说:“全美篮球协会里有不少有天分的球员,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可是造成我跟其他球员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你绝不可能在全美篮球协会里再找到像我这么拼命的人。我只要第一,不要第二。”正是这种为实现目标而拼搏的精神,使迈克尔·乔丹走向辉煌。
迈克尔·乔丹这种拼命的动力来自于他高中一年级时一次篮球比赛上的失败。
那次,乔丹被学校篮球队退训,他回家哭了一个下午。在这样重大打击下,他没有退缩,而是为自己制定一个更高的追求目标,他要成为世界第一篮球高手,就是这样的目标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篮球比赛的发展为之改观。他决定重新成为球队的一员,并且为自己设下的目标而拼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循着成功人士的轨迹去做:设定目标,并且付诸行动。在升高二之前的暑假,他找到校队教练,每天清晨6点便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在此期间,这位崭露头角的伟大球员身高长到1.9米,这也是因为他迫切实现目标,因而每天在学校的攀爬架上勤练,使自己身高更快地增长,以求在球场上占优势。
机会终于来了,迈克尔·乔丹终于被选为校队队员参加比赛。从此他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成为全州、全美国大学,乃至全美篮球协会职业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一次又一次突破篮球比赛的纪录。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如果不努力就会被踢出局,只有努力上进才有发展的空间。更何况你制定了目标,就应该付诸行动,为实现你的目标而努力。
悟之道:
眼睛向着理想,脚步踏着现实,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当遇到困难时,你应该暗暗对自己说:“这正是考验我的时候,正是体现我生命本色的时候”。对于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可以用新的目标来代替。只要你不服输,失败就不是定局。
(三)在进步中追求成功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你可别指望一步登天,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万事皆有它发展的规律,历史是一点一点进步的,人也一样,不可能跳跃着前进,需要一点一点地进步。你也需要一点一点地塑造,一点一点地改善,一点一点地提高,在一点一点地进步中走向成功。
1.“一步”创造奇迹
1983年,伯森·汉克徒手攀上纽约的帝国大厦,不仅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也赢得了“蜘蛛人”的封号。
美国惧高症康复协会得知这项消息,立即致电“蜘蛛人”,表示想要聘请他做康复协会的顾问。
伯森·汉克接到聘书时,立即回电给该协会的主席诺曼斯,请他查一查第一○四二号会员。
这位会员的资料很快地被查了出来,他的名字就叫伯森·汉克,原来他们要聘来担任顾问的“蜘蛛人”,本身就是一位惧高症患者。
诺曼斯知道这个事实后非常惊讶,因为一般的惧高症者,只要一站上阳台,即使只有一楼高,心跳也会加速,然而汉克居然能够徒手攀上400多米高的大楼,这无疑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诺曼斯决定要亲自拜访这位创造奇迹的蜘蛛人。
诺曼斯来到汉克居住于费城郊外的住所,正巧遇上一个庆祝会,现场有十几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
这位老太太是伯森·汉克的曾祖母,她为了庆祝汉克的纪录,特别从100千米外的慕拉斯堡,徒步走到这里。
没想到,老奶奶这个举动,无意间也创造了另一项“老人徒步百里”的世界纪录。《纽约时报》记者问她:“当你开始徒步走来的时候,有没有任何放弃的念头?”
高龄94岁的老奶奶精神抖擞地说:“小伙子,虽然以我这把年纪,要一口气跑完100千米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耐力,但是‘走一步’路就不需要太多勇气与耐力了,只要我走一步,停一步,再走一步,一步步地接上,那么这100千米不就完成了吗?”
惧高症康复协会的主席诺曼斯,这时才明白了伯森·汉克登上帝国大厦的秘诀,正是那“一步”登天的勇气。
因为害怕,让我们失去多少奇迹的发生?
我们要像汉克的曾祖母一样,随时都要有挑战的勇气,只要自己有克服的意愿,没有什么事是不能成功的。
只要像老奶奶一样,不放弃,一步一步地累积起来,即使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达终点,我们一样都是“成功之士”,更不会错过任何赢得掌声的机会。
2.每天进步一点点
《礼记·大学》中有段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说明了质变是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所以说,你不要幻想自己能突然脱胎换骨、一夜成名。要知道,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并不是一件神奇的事,只要你每天进步一点点,完全可以达到。
华盛顿一家公司被法国一家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当天,公司新总裁就宣布:“公司不会随意裁减人员,但如果你的法语水平太低,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公司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公司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考试及格的人留在公司继续工作,不及格的人则要离开了”。
听到这个郑重的宣布,人们心里都没底,几乎所有人都拥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想补习法语。只有一位员工例外,他没有去图书馆,直接回家了,别人还以为他要放弃这里的工作呢。
周末如期进行了法语考试,2天后宣布考试结果。令所有人吃惊的是,这个在大家眼中肯定是没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
人们感觉很奇怪,就问这位员工。这个人告诉他们,他在大学刚毕业来到这家公司之后,就已经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很多不足了,从那时起,他就有意识地学习提高自己。他看到公司的法国客户很多,但自己不会法语,每次与客户的往来邮件与合同文本都要公司的翻译帮忙。但翻译并不是就对他负责的,公司的很多事情都要由翻译来做,所以难免有顾不上的时候,这样他自己的工作就没有办法进行。因此,他慢慢意识到法语对他的重要,就开始自学法语。
而学习一门语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于坚持和积累,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难度就更大了,那么他是如何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的呢?他说:“只要每天记住10个法语单词,1年下来我就会3600多个单词了。”
就是靠一天记住一点点,他学会了法语。
这就是成功法则。只要你每天也遵循这个法则,让自己每天进步1%,就不用担心自己不成功了。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了1%,并且无止境地进步,就是你人生不断走向卓越的基础。
人生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如果你每天与别人差一点点,几年下来,几十年下来,差距就会很大。
你制订一个计划,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包括在重新塑造自己方面,永不停止向前迈进你的脚步,过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进步了许多,你的生活和工作也都大变样了。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