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传奇之“源”

本章节来自于 大美昆曲 http://www.lishu123.com/91/91918/
    要更好的人才出现,更好的梦出现,国家需要提供一个宽松、开放的大环境。(嫡宠四小姐)梦实现得越好,国家也才会越来越强大。

    ——贾平凹官员小记

    缪学为,身份: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州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

    2008年秋,苏州市委宣传部组织文艺家采风,其中有湖南一站,这时我正在采写《昆曲之路》,考虑到可以顺便去湘昆,就报名参加了。

    那天飞到长沙,才落地,我对带队的缪说,我要请假两天。他很奇怪:叫你出来采风的,请假做什么?

    我犹豫了,说还是不说?因为这事除了家人,一概不知,最后还是说了实话:我写昆曲,要去湘昆采访。

    这么说,只是证明我请假的理由正当。没想到他立刻就说,这个题材好,我们要资助你。

    反应这么快,这么明确,这么干脆,出乎意料!

    《昆曲之路》出版后,他积极宣传、推荐,苏州市委、市政府2010年春节团拜,还把此书作为“礼品”送给所有与会者……

    昆曲,为王选送行

    下面要说一个“大”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

    2006年2月13日,王选离开人世。

    春寒料峭,悲风萧萧。在吊唁人群中,有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四十多位昆曲人。一朵白花三鞠躬,哀乐低回送王选。白花幻化成了美丽的兰花,哀乐幻化成了近似昆剧《玉簪记》“秋江”那样的伤心离别……

    3月1日,全国政协京昆办公室在政协礼堂举行了王选追思会。

    王选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怎么戏曲界对他如此深情、如此怀念?

    王选不仅是“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同时还是戏曲界的挚友,他为京昆事业做出过鲜为人知的杰出贡献!

    王选与昆曲有缘。自打四五岁开始,每逢周末的晚上,父母就带他和哥哥姐姐们到上海黄金大戏院、天蟾舞台去看戏。(富贵锦绣)天长日久,他们兄弟姐妹都喜欢上了京昆,开始学着唱,王选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唱得有模有样了。之后王选在科学研究上不断攀登高峰,对京昆戏曲的爱好仍一如既往。

    2001年,昆曲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并没有引起国人普遍重视,报纸只是在某个角落发了个豆腐干大小的消息。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时任昆山文联主席的笔者,请文化馆朋友拉了一条横幅以示庆贺,随即就被责令扯去。而在同样的地方,其他内容的更大的横幅照样挂起来……

    王选是最早认识并付诸行动的官员之一。

    2003年,京昆室的第一次主任会议就决定了对全国昆曲院团进行考察,正是在王选的具体领导下,对全国昆剧六团一所做了全面调查,结果发现,“八百壮士”就剩下六百多,青年演员的工资只有七百元钱,许多优秀演员都走了,“情况非常凄惨”。北京大学教授、京昆室的副主任叶朗委员执笔写了报告,王选直接把报告呈送给党中央和国务院。

    三天之内,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批示。多少年积累的问题在四天之内得到了解决:国家每年拨出一千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昆曲。

    全国政协成立五十五周年,王选亲自带领京昆室主办了全国昆曲剧团进京展演,仅演职员就有一千多人,工作非常繁忙。演出后,他还与各昆剧团的演职员见面、畅谈。

    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时候,两位政协委员和上海昆剧团要求到北京演出昆剧《桃花扇》,这本来是文化部安排的事情,可是王选千方百计地通过大会秘书组,建议并安排了这场演出。

    2004年,王选主持编选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汇集了全国昆剧院团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演出的七十部优秀剧目。王选亲自撰写了这部曲谱的序言。在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和全国政协成立五十五周年的时候,举行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的首发式,六百年的昆曲艺术通过文字和曲谱的形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保护。(灵域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难怪,昆曲人常说,王选是昆曲界的大功臣!

    昆曲,为王选送行。

    昆大班是一个传奇

    2012年8月,第五届昆剧节上,有一个拜师仪式。这是文化部传承昆曲的一个重要举措。全国十一个国宝级艺术家正式收徒。其中北昆、浙昆和江苏省昆各一名,其余八人,都来自上海“昆大班”!

    昆大班是一个传奇,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1978年2月1日,“文革”后的上海昆剧团正式成立,首任团长为俞振飞,剧团汇集了“七梁”(华文漪、计镇华、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刘异龙、王芝泉)、“八柱”(方洋、史洁华、姚祖福、段秋霞、陈同申、陈治平、张铭荣、蔡青霖),此外还有后来去北昆的蔡瑶铣等,他们共同创造了昆大班的卓越和辉煌。

    采访中,我经常会问:昆大班,怎么就那么辉煌、那么伟大呢?大班的辉煌之“源”究竟在哪里呢?

    当然,一般想象中的原因都是可以说的,可是我总不能满意。直到有一天,采访方洋的时候,这位赫赫有名的“大花脸”随意地也是非常认真地说道:昆大班的成就,和校长周玑璋是分不开的——

    “我举个例子,当时传字辈老师要拿两百到三百的工资,当时的两三百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万哦,那么周玑璋拿多少呢?他才拿一百多块。这才是真正的**员。所以我一直讲周校长功不可没。我可以讲现在有的干部自己捞,看你拿得多他还不舒服。所以在纪念俞振飞、言慧珠的时候,我再三提出来,一定要纪念周玑璋,因为没有周玑璋,就没有上昆的演员,我们要摆事实讲道理,上昆演员的成绩要归功于周玑璋的正确领导。”

    “归功于……正确领导”,耳熟能详却已经远去了的句式,忽然在昆剧艺术家方洋的口中出现,我愣了一下,然后,仔细品咂,我感觉到了方洋话语中的真情、实在和分量。(残王毒宠,侧妃超大牌

    周玑璋,一个陌生的名字跳进我的视线,挥之不去。

    不看出身,谁有才,就招谁

    周玑璋是1933年入党的老党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枪林弹雨经过,白色恐怖经过,记者、编辑当过,甚至在1949年前还写过剧本。

    他懂艺术。

    为了艺术,他可以不顾一切,哪怕铤而走险。

    1953年底,《十五贯》还没有走红,昆曲的命运还是一个未知数,受国务院指示,华东文委开始筹建“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次年招生开班,周玑璋任“班主任”,翌年,任上海戏校校长。

    招生伊始,一个非常现实严峻的问题逼近了周玑璋:是遵循艺术规律,还是论出身成分?须知,革命刚刚成功,共和国建国才三年多,镇反风暴的余波还在,周玑璋做事必得小心翼翼的。然而,作为主考官的他却明确表示:谁有才,就招谁,绝不论是否出身“剥削阶级”!

    在那个年代,这样做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

    幸好,对艺术的虔诚和忠贞,在一个**官员的自信中表现出来了。

    没有这一条,张洵澎不能进,蔡正仁不能进……

    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大班学员将无缘昆曲!

    跛残者的威严“吓死人”

    1954年3月25日,华山路1448号,昆大班正式开办。窄小而简陋的三开间平房,六十名学生和五十五位教职员工的教学、办公、住宿、吃饭和练功,都在这里。螺蛳壳里做道场。

    周玑璋坐着一辆三轮车来了。他目光冷峻甚至严酷,对全体人员发誓:“不办好昆班,我死不瞑目!”

    颇像一位将军,决战疆场,要么凯旋,要么马革裹尸。(宅游记

    然而,他是一位跛残者,一位拄着拐杖的“矮子”。

    就是这位“矮子”,前后二十八年,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把昆大班办成了一个人才济济、世人瞩目,至今无法超越的楷模。

    周玑璋跛残,一根黑色的拐杖伴随他的一生。为了照顾他,组织原想给他配辆小车,他坚辞不受,他很乐意有一辆三轮车。

    昆大班的学员,只要听见三轮车的轮毂响,就汗毛竖起!

    如果黑手杖的“秃秃”声传来,更是灵魂出窍!

    周玑璋严肃、严谨、严厉、严酷……总之是一个“严”字。蔡瑶铣回忆说,周玑璋“连花衣服都不准穿,有同学穿花衣裳,被他看见了,老远就喊着学生的名字说‘你给我脱下来!’”谈恋爱,他规定,男三十岁、女二十八岁(亦说二十八、二十六岁)才允许结婚。当时的婚姻法规定是男二十岁、女十八岁,这不是“违法”了?他轻轻敲着他的黑手杖,眼睛裸露着冷峻的光芒,说,国家花这么多钱来培养你们,十几二十岁就恋爱,肚子一大,整个艺术生命就完了,还演什么戏?!

    力排众议,严守他的“准则”。

    谁要违反,就去养猪!

    再不行,开除!

    真就有人去养猪。

    真就有人被开除。

    这一招很绝,也很灵。花前月下成为梦想,卿卿我我成了云烟,戏校的恋爱之风戛然而止,你侬我侬,只在舞台上呈现。

    如今想来,周玑璋的确有点“过”,可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昆大班很可能就如当时某个地方剧团那样,恋爱成风,待到拍戏,这个怀孕,那个大肚子,堂堂几十号人马,竟然凑不满一台戏!

    穷追猛打,请来传字辈

    周玑璋有危机感,某一个方面人才的短缺,他会十分敏感,并且穷追猛打,一定要解决了才罢休。(腹黑总裁,终难忘

    传字辈老师是周玑璋最早全力争取引进的。上海滩上的名技导(导演)郑传鉴就是经各方奔走,好不容易请来的。为了去除人才引进的障碍,他通过上海文化局领导和各省市联系,可是平级之间话不那么好说,他们就向文化部打专题报告,文化部同意并正式具文,经国务院领导批转有关省市,这样,传字辈六位艺人先后来到上海戏校任教。

    传字辈老师的待遇,超过校长周玑璋。

    “**对我们太好了!”倪传钺说出了所有老师的心声,所以无不竭尽全力教学。

    传字辈小生、青衣、旦角、小花脸,这方面比较强,花脸、武生、武旦、武丑这方面相对来讲比较弱。周玑璋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为了让昆大班行当齐全,文武齐全,他又请了很多京剧老师。武的方面,请了毯子功老师,京剧界翻跟斗很棒的,教学生毯子功,还有跟斗大王、把子大王,都请到了上海戏校。

    行当方面,武旦请了王芝泉,请了宋雪芳老师,然后再请了武生老师盖春来;花脸则请了陈富瑞,他是昆曲世家,他的曾祖父在北京皇宫里头专门演戏给慈禧太后看的。《芦花荡》、《醉打山门》、《钟馗嫁妹》几个戏,都是陈富瑞教的。

    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

    周玑璋不惜工本,把学生送出去,送到北京,跟侯永奎学《刀会》;方洋的《刀会》是南北结合的,他还去跟北昆侯玉山学了在传字辈老师已经没有了的《通天犀》。

    传字辈文戏擅长,武戏不擅长,北昆则相反,是武戏擅长,文戏不擅长。所以当时要进行南北昆汇演,南昆以文戏为主,北昆以武戏为主。周玑璋的目的就是要求文武双全。

    果然,昆大班做到了文武双全!

    对专家毕恭毕敬,言听计从

    这时候,组织上突然派来了俞振飞任校长、言慧珠任副校长。

    这在常人看来,周玑璋一定会疑虑、反感甚至抵触,或者设置障碍,让你有名无实,或者身败名裂,直到呆不下去了,卷铺盖走人!

    没有。

    周玑璋胸怀坦荡,他只想把学校办好,把学生教好。所谓大公无私,周玑璋可以作为楷模。

    妙就妙在俞振飞,他和周玑璋一样胸襟开阔,他看得清楚,说得明白:我这个校长,就是块招牌,你们用得着的时候拿出来,用不着的时候就放在一边。意思就是要周玑璋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

    的确,周玑璋平时不去“请示汇报”,更不把难题推给校长,他按照既定的目标继续向前,没有顾忌,只问耕耘,而对于俞振飞积极合理的建议,他一概言听计从——

    俞振飞上任不久,发现闺门旦人才济济,而岳美缇气质儒雅,举止洒脱,建议让她学小生,否则很可能淹没了岳美缇的才情。俞振飞这样说是需要胆识的,因为在当时普遍认为,男旦和女小生都是旧社会遗留的畸形现象。周玑璋不可能不知道。可是,出于对专家的尊重,他明确同意,并积极协助做好岳美缇的工作。

    果然,岳美缇走上了一条至今风度翩翩异彩纷呈的艺术之路。

    一次,英国芭蕾舞剧团到戏校参观,昆大班演出《游园惊梦》,张洵澎演杜丽娘;华文漪是花神,群众演员,当她从陪同看戏的俞振飞面前走过时,俞振飞眼前一亮,他发现了华文漪的无限潜质,他对一旁的周玑璋说,这个学生天赋好,可成大器……周玑璋立即组织对华文漪重点培养。

    果然,华文漪脱颖而出……

    有趣的是,周玑璋属虎,俞振飞也属虎。“二虎相处,必有一斗”。然而,**的官员周玑璋和艺术大师俞振飞二虎一心,和谐共处,难怪昆大班如虎添翼,虎踞群雄。

    官员和专家,能做到这样和谐知心的,我们见了多少?

    在官场,他一身傲骨

    在官场,他却一身傲骨。

    文化大革命前,张春桥是上海分管文教的市委副书记,为了紧跟**,他十分卖力地搞样板戏,常常往来于京剧院和戏校之间,不是开会就是座谈。

    周玑璋“不唯上”,对的听,不中听的,他置之不理甚至当面反驳。

    一次讨论现代戏,张春桥认为,为烘托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一上场就要有大段唱腔。

    周玑璋觉得这样说不符合艺术规律,他说英雄人物当然要大段唱腔,但不能机械地一上来就唱半天,要根据剧情,该唱时唱,不该唱时不能硬塞进去。

    张春桥不高兴了,当场就拉下了脸。

    周玑璋不吃这一套,他口无遮拦,非常不客气地对张春桥说,“对牛弹琴还有个牛呢,牛都没有还弹什么琴呢!”

    当初没有一个不恨他,现在没有一个不说他好

    昆大班之所以成为传奇,成为经典甚至是绝版,当然和1949年共和国新成立,全国老百姓欢欣鼓舞,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有翻身感,对共和国前途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有关,因为这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十分有利,但是,不可否认,十分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周玑璋。

    周玑璋是共和国官员领导艺术的一个成功典型。

    至今,只要说到昆大班,人们就会想起周玑璋,想起那位一瘸一拐的跛残老人,拄着他黑色的拐杖,在上海戏校旧址,那一棵见证了昆大班历史的香樟树下踽踽而行——

    他在看什么?不知道。

    他在想什么?不知道。

    也许,他觉得自己过于严厉甚至严苛?

    可是,不严格,不用“重典”,学生们会在练功房的大立镜前起早贪黑练功吗?会因为“抢地盘”而忘记吃饭和睡,在上床时把腿紧扎在小木床的栏杆上通宵达旦吗?

    没有汗水和泪水,哪来鲜花和掌声!

    也许,学生们会当面怕他背后骂他身后恨他。

    怕,一定。

    骂,不敢。

    恨,有一点,有两点,或许更多。

    可是,从培训班开始,整整六十年了,一个甲子,一个轮回,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当年的大班学生多已古稀之年,恨,渐渐淡去,爱,日益显现。

    2013年夏天,笔者采访蔡正仁时,说到了周玑璋,先生充满无限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他说:当时没有一个(学生)不怕他,没有一个不恨他,可是现在,没有一个不说他好……

    因为残疾,走路时一瘸一歪。

    拄着拐杖的“矮子”,这一刻是如此高大。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杨守松的小说大美昆曲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大美昆曲最新章节大美昆曲全文阅读大美昆曲5200大美昆曲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杨守松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