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杨坚年轻时弹得一手好琵琶,还谱写过《天高》、《地厚》(这样的曲名居然是用来表现夫妻之义的)两首曲子,如此表现似乎称得上是位文艺青年;但他成为“老杨”后却没有表现出多少对“音乐”的兴趣,反而越发像一个“老板”(老是板着脸的人,简称“老板”)。
没兴趣归没兴趣,但既然当了皇帝,在音乐方面还真得下点儿功夫。
那个年代音乐有雅乐和俗乐之分,简而言之,雅乐也许可以命名为国乐,多是在代表国家的场合演奏,表达的也多是自皇帝的多少代祖宗起直到如今的皇室是多么地英明神武,他们做皇帝是多么地合乎情理。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雅乐其实是在试图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顺便说一句,古代雅乐乐谱如今在中国已经失传,反倒是在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地仍有保存。
相对应地,俗乐就是各种民间音乐的俗称,但它也可登大雅之堂,比如到宫廷演奏一下什么的也未尝不可。
显然,雅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俗乐是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杨坚偏偏是位清心寡欲之人,不但他本人不追求生活质量,也不容许别人多少多一些生活享受,如此一来,俗乐显然不是杨坚关注的对象,杨坚要下功夫的当然是雅乐。
雅乐既然是统治工具,那可马虎不得;为了证明本朝较之前朝处处高明许多,相当重要的雅乐自然不能照搬前朝,非得弄出个本朝特色不可。
可事事顺风顺水的杨坚在修乐一事上却碰壁了,症结与教育事业一样,也是出在人才不足之上。
开皇二年,颜之推向杨坚进言道,北方地区长期战乱,音乐早已乱七八糟,如今雅乐之中竟然用有胡人的音乐,我泱泱中原大国颜面何存?建议以南梁音乐为母本,制定出一套隋的雅乐。
杨坚对颜之推的建议相当不以为然,胡乐不能用,难道亡国之南梁的音乐就能用了?但修乐确实应该提上议事日程,毕竟隋已立国许久,总不能一直使用北周的雅乐吧?总得歌颂一下杨氏的列祖列宗吧?
想到这一层,杨坚下定决心要修乐了,并命令当时北方地区数一数二的音乐人才齐树提负责修乐一事。
齐树提能够在北方地区音乐界出类拔萃不假,但这不是因为他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大家水平都非常差,反而衬托出音乐水平其实比较一般的齐树提是位旗帜型的人物了。
这面“旗帜”既没有完成使命的能力,面临的形势又非常不理想。当时南北长期分裂,音乐人才虽然不多但音乐流派却多如牛毛,不仅风格迥然不同,甚至连音律也大相径庭。结果,齐树提折腾多时也没弄出个子丑寅卯来。在音乐方面有些造诣的郑译看出了问题,他向杨坚奏称,齐树提绝无能力勇挑修乐重任,言语中多少也包含了些毛遂自荐的意味。
杨坚完全听明白了郑译的意思,也知道齐树提难堪大任,但内心深处又比较讨厌郑译这种奸佞小人,不愿意让他插手如此神圣之事,于是假装没有听出他的话中之话,将此事交给了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和国子博士何妥等负责。
可是这些人在音乐方面也无特别过人之处,五、六年过去了,到了开皇七年(587)依然是毫无建树。这下杨坚彻底坐不住了,靠这群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修出我大隋的雅乐?何时才能不在关键场合吹奏歌颂被自己推翻的北周的音乐?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看来还必须得重用品行上有瑕疵、也或软或硬地被整过但在音乐方面确有造诣的郑译了。
郑译与杨坚不同,本来就是特会“享受生活”之人,对音乐既有爱好也有研究,曾师从一位名叫苏祗婆的龟兹人学过琵琶,在音律方面有些突破性的认识,杨坚启用郑译也算是找对了人。
郑译不负杨坚所托,在一群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才的协助下,还真的弄出了点名堂。郑译这位同志的音乐造诣深受胡乐影响,制定出来的东西居然能够在汉乐和胡乐之间左右逢源。
但这却捅了不大不小的马蜂窝。
首先表达不同意见的是出身南梁、精通音律的伶人万宝常,这位仁兄也常被郑译邀请参加业务研讨会,但因与郑译观点太过不同,他的参加有如现今的某些专家参加听证会一样,只是充个人数而已,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如今郑译修成雅乐,杨坚请他听听提些意见,他听后竟然痛哭流涕,指责说这是亡国之音,完全不能接受。
接着跳出来的是何妥。与万宝常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更多是因为业务方面的原因而站在了郑译的对立面不同,何妥攻击郑译所修之乐则完全是出于政治考量。何妥本来也与牛弘、辛彦之一道主持过修乐一事,后来却既被郑译抢了差事,更被他抢了风头,实在是心有不甘,再加上本来对郑译持有不同看法的苏威之子苏夔已经向郑译靠拢,如果出于政治投机的考虑此时投向郑译,因此投靠过晚的缘故,自己在这件事上的功劳甚至还在苏夔之后,这让何妥如何受得了?如此一来,他只有“凡是郑译支持的都要反对”一条路可走了。
作为政治工具的雅乐编订一事,因为何妥的叫板,彻底政治化了。
此时主持修乐一事的仍是牛弘,但牛同志在音乐方面一点儿也不牛,他无法辩别出郑译与何妥谁优谁劣,只能任由他们各自修订,待成乐后再做一比较。
杨坚的修乐大业成了一锅粥。
就在郑译、牛弘等人纠缠不清之际,南陈灭亡了,作为战利品之一的南陈乐工乐器,为修乐大业带来了转机。
在牛弘和杨广等人的建议下,杨坚决定以南梁雅曲和南陈正乐为基础,去除杂有边裔之声的北周之乐,修成隋的雅乐,并于开皇九年(589)十二月五日下诏,令由太常卿牛弘、通直散骑常侍许善心、秘书丞姚察和通直郎虞世基负责此事,要求他们一要改定律吕,全面制定新的音律制度(“制度之王”的本色);二是要摈弃淫声杂戏,严格按照儒家乐理来修定,说白了也就是本次所修之乐不是为了娱乐,是政治需要。
又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开皇十四年(594)三月,由牛弘领衔,秘书丞姚察、通直散骑常侍许善心、兼内史舍人虞世基和东宫学士刘臻等奉上新乐,并撰写歌辞三十首,连同不久前已经杨坚通过的由内史侍郎李元操、直内史省卢思道等撰写的清庙歌辞十二首,全部获得了杨坚批准,并于四月一日下诏颁行。
伴随着新乐的出现,杨坚废止了民间不合体例的所有音乐,从此以后,举国上下只有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只用黄钟一宫,缓慢、低沉、单调、严肃,政治意味浓烈无比。
杨坚在实现天下一统之后不久,在音乐方面同样实现了统一,对于政治统治来说,这是好事一件,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坏事一桩。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