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序言:只为苍生说话(6)

本章节来自于 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 http://www.lishu123.com/117/117450/
    小说以世态人情为切入点,以淮河流域的民风、民俗、民情发展变化为主线,原生态的展现乡土社会的变迁。中国文学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这种现实主义传统受到很大的冲击,城市化的进程有其值得称道的一面,可是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过去原生态、质朴的乡村文化被城市灯红酒绿的城市文化洗刷的十分苍白。在这种大背景下,作者的这部小说把视角对准了传统的农村,对准农村农民,对准了淌金流银的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对准了位于苏皖交界一个偏僻的旮旯村,对准了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大柱子一家,想给读者朋友展现一群草根农民五十年间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再现了淮河流域一幅幅风情万种的民风民情民俗的画面。

    多年来,文化界一直在争论重写历史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各种纪念文章,各种文学作品也是多如牛毛,可是往往是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从革命记忆的角度去展现的比较多,真正从民俗的角度,从民风民情的角度,展现可以说还比较少,从而导致了乡村记忆的流失。有学者不无忧虑地说,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了,我们会不会象忍受自然对于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状态的失衡呢,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生存状态,也同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正在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一样的破坏。作者继承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乡土寻根的文学传统,从拯救记忆出发,原生态的展现淮河流域五十年间原生态的风情,寻找心灵的归宿,寻找个人存在的价值,存在的身份和生存的意义,也许,作者是在做一种有益的尝试。

    谁养的孩子谁疼,作者自吹自擂,仅供读者朋友参考。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冯驽骀的小说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最新章节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全文阅读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5200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最新章节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冯驽骀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