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月桃花红胜火
一段风流从头说(1)
淮河北岸有一个小村庄,地处苏皖两省三个县的交界处,人称旮旯村。河东是江苏,河西是安徽,所以素有“鸡叫听三县”:“一颗青藤爬二省”之说。这个村庄离县城一百五十华里,离乡政府四十华里,就是人们赶街下集买个萝卜青菜什么的,也要走上二十华里的路才能到集上。
地理位置偏僻,什么都落后。听老辈子人说,八年抗日战争,是那样的如火如荼,这个村上的人,没有谁见过日本鬼子;三年解放战争,是那样的波澜壮阔,这个村庄没有碰到过国民党抓壮丁的事儿。只是在淮海战役中,这个村出了两个支前民工,村上的妇女们纳了几双鞋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政治变局基本上不站边儿。外边的大事波及不到这儿,就像在水中投下一块石头激起的波浪一样,由中间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地变小,到旮旯村的时候,连波纹都没有了。
据说这个地方,原来没有村庄,洪泽湖和淮河每年泛滥发大水,从苏北和鲁南陆续过来一些逃荒要饭的人,在这里休养生息,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才逐渐形成了村庄。也许是穷的原因,这个村庄的人丁一直不旺,单传的多,从有第一户人家起,也好几代了,一百多年了,一直到解放前夕,也只有二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现在也不过上百户人家,四百多口人。
本来这么一个一二百口人的村子,是不能成为一个行政村的,(或者一个大队,)可是它和周边的村子相距都有几里路,而且不是隔山就是隔河,划归哪一个大队或者行政村都不太方便,于是历届的公社和乡里的领导都把它独立成一个行政村。由于比较小,下面也就不分生产队或者村民组。
这一带村庄的命名习惯,都是村庄上哪一个姓氏比较集中,人数比较多,然后就叫某某庄,或者某某村。由于这个村庄的姓氏比较杂,都是逃荒要饭的到这儿来的,彼此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什么姓氏都有,所以就很难叫某某村,或者某某庄。解放前,据说因为村庄的名字,几个相对大一点的姓氏之间还打过群架,都想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这个村的名字,于是外村有点名望的人出来调和,说大家都是相邻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能够在一个村庄上住着,也是缘分,干脆这样吧,上半年叫X庄,下半年叫Z庄,按姓氏的人多人少,排着叫,像十二属相一样,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轮到了头,再重来,大家都不吃亏,可是也没有叫开来。
改革开放初期,县里民政局地名办的人,也来到这个村庄考察过,想根据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大小姓氏,给这个村庄命一个名,因为这“旮旯”两个字一是难写,二是难认,而且常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