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孟子

本章节来自于 孟府旧事 http://www.lishu123.com/130/130329/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3]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的,“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儒家著作

    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经》《尚书》《礼记。礼运》《周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主要封赠

    1083年(宋元丰6年),升邹国公。

    1330年(元至顺1年),加赠为邹国亚圣公。

    1530年(明嘉靖9年),奉为亚圣,罢公爵。

    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一直到民国3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孟子的哲学思想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属於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於禽兽之处,这种「异於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苦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梦凡庸的小说孟府旧事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孟府旧事最新章节孟府旧事全文阅读孟府旧事5200孟府旧事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梦凡庸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