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吐槽,傍上书院大神, 人生赢家都在微信号xxsynovel(微信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xxsynovel)
近百年来,巴黎大学一直与中国高校保持着友好的合
5高校合作
巴黎各大学大部分都没有宿舍和食堂,学生们自己在外面找房子住,吃饭也在外面,好在凭着学生证,可以在巴黎的几十家学生餐厅吃上经济实惠的午餐。索邦附近的卢森堡公园,也是学生们爱去的地方。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公园中的铁椅子上总是有大学生坐着。傅雷先生当年留学法国时,就对卢森堡公园情有独钟。自由**不受羁绊,一向是法国人最标榜的,这种精神也反映在学风上。巴黎大学没有新生训练毕业典礼,没有上下课铃,没有训导制度,甚至也没有所谓向心力认同感。过了上课时间10分钟还不见老师,学生们就自动退席。而老师讲得兴起,超过时间,学生也可以鼓噪。迟到早退旁听……一切悉听尊便。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教育家们十分强调学校环境的建设。他们认为优美的校园,是建设教育环境,培养良好校风,造就一代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巴黎大学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者,那些古老的建筑挺拔的大树平整的草坪知名学者的名言碑刻,多学科自由的学术气氛,激烈的竞争氛围以及反映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壁画雕刻等比比皆是,置身其中,不由令人心旷神怡。巴黎大学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巴黎拉丁区。区内书店林立,仅巴黎大学西门一侧100多米长的街道上,大小书店就不下10家之多。咖啡馆和旅馆也成为巴黎大学附近的主要建筑,长期以来,学界人士和青年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热衷于课堂外的自由讨论,咖啡馆便为他们提供了适宜的场所。至于旅馆多,那是因为从法国和世界各地到这里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各种档次的旅馆和学生公寓便应运而生,生意兴隆。
4校园生活
在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时,西方世界就已经接触了儒家经典。但真正当代学术意义上的汉学研究却萌发于西欧,较为科学地研究汉学的人应首推巴黎大学的阿贝尔·雷马萨。所以,20世纪前半期,巴黎被誉为“无可争议的西方汉学之都”。1814年,阿贝尔·雷马萨在巴黎大学开设了中国语言学课程。自此,中国语言学在欧洲进入了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被列为专门的学习课程。可见,巴黎大学与中国的交流和交往源远流长。著名学者傅斯年曾经指出:“说到中国学在中国以外之情形,当然要以巴黎学派为正统。”“而近八十年中,以最大的三个人物的贡献,建设出来中国学上之巴黎学派。”这三个人物是茹里安沙畹和伯希和。而巴黎大学中西比较文学讲座的主持人学贯中西的作家与社会学教授艾田蒲则是法国从事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的一代宗师,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他曾与马尔罗等人发起成立“中国之友协会”,又于20世纪70年代主持编译“认识东方”丛书,主要译介亚洲地区各国的文学作品。
3汉学研究编辑
学科领域:文化与传播交流产业与政策;文学语言人类生物与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学;法学政治与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学;医疗健康科学社会;社会职业企业与行政管理电信网络与服务;业工程与维护机械工程与生产信息自动化卫生安全与环境物理测量材料科学与工程商务技术;法律职业电信及网络工程电力工程与工业计算机计算机信息。科学研究是综合大学的基本使命之一。巴黎第十三大学共有1700名第三阶段学生和800多名教师—研究员和研究员,是巴黎北部地区的一个主要科学研究中心;科研范围涵盖几乎全部学科领域,并把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以发展著名实验室。学校在三个校园共有37个实验室。
2学校特色
这13所大学在学科设置上都具有多科性的特点,不过,各校根据各自的条件有所侧重。巴黎第1248910等6校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兼设其他学科。巴黎第567111213等6校兼有文理医法经济等学科,其中巴黎第11第12和第13大学还设有工科。
巴黎大学实际上是13所大学的统称。1968年巴黎大学发生学潮,学生抗议课程落伍及填鸭式的教育,要求的学术自由和校园民主,法国政府便对巴黎大学作一连串的改组和调整,组成13所**大学,即巴黎第一至第十三大学。1971年1月1日,新生的13所巴黎大学同时宣告成立,新生的13所大学各自**没有隶属关系,编号只代表顺序,与质量以及名望无关。
巴黎大学的前身是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但更早可以追溯到1150—1160年就有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就是1167年从巴黎大学回到英国的师生建立的。在13世纪时,巴黎大学的学生已经上万,许多来自欧洲的邻国。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都有特殊关系。17世纪,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学的校长,使巴黎大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奠定了他的国际威望。受拿破仑教育改革影响,巴黎大学于1793年被撤销,直至1896年才获得重建。
1办学历史
巴黎大学……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