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泊人家(三)
黄子龙向各位赔礼后,道:“所谓无巧不成书,无缘不相逢。在下正是刚才兄台提及的少年。只可惜在下学艺不精,未能全歼‘平江四少’。”
施罗卞三人一听,惊喜交加。姓卞的大笑道:“原来‘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嘛。”便邀请黄子龙进屋坐下。双方将彼此身份坦诚相告。
原来黄子龙是大侠黄啸云和建文帝的女儿公主朱颖(唐赛儿)的儿子。他长期跟父母隐居在雁荡山,此次出山,一方面是为了到江湖中历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到北京了解去年朝庭同意修撰建文帝实录的真实意图。(黄啸云和朱颖的故事,详见拙著《怒剑屠龙》)。
而施罗卞三人的身份居然也不一般。他们分别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后人施雪白《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后人罗玉秀吴王张士诚的大元帅卞元亨的后人卞志远。
据施罗卞介绍,他们三家有着很特殊的关系。施耐庵是苏州人,天资聪颖,小小年纪便以博闻强记文武双全出名。罗贯中是太原人,到苏州游学时,听到施耐庵大名,便拜施耐庵为师,学文习武。
施耐庵罗贯中相识几年后,施耐庵考取进士,到钱塘任县官。由于对元朝的腐朽没落彻底看透,三年任期满后,他辞官不做,回家研究历史军事。
一天,施耐庵正在家里看《吴王藏宝图》,突然来了一队人马,领头的是吴王张士诚的大元帅卞元亨。
卞元亨是盐城便仓人,是施耐庵母亲的远房侄子,他是施耐庵的表弟。
卞元亨武功很高,中过武举,年轻时曾经踢死过老虎,是最早与吴王张士诚在草堰场太极殿结盟起义的十八条好汉之一,是张士诚手下的大元帅,最得力的干将。他此来一是拜见姑妈姑父,二来也想见到儿时一起玩耍过的表哥施耐庵。他见表哥赋闲在家,大为可惜,便力劝表哥加入起义军,还将表哥介绍给张士诚。
张士诚虽是草莽英雄,却求贤若渴,十分尊重有学问的人。他与施耐庵一见如故,很快就封施耐庵为军师。后来罗贯中经施耐庵介绍也加入张士诚部队,并担任军事参谋。
一次,卞元亨率兵与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在淮北交战时,不幸身受重伤。施耐庵闻讯急忙从外地战场赶来,护送表弟返回老家便仓疗伤。
卞元亨返乡后,因为酷爱牡丹,便在庄园里开建牡丹园,栽种了由各地搜集来的上百个牡丹品种,但奇怪的是,这些牡丹中仅有一种名为枯枝牡丹的长得最好,繁殖率高,以至于到后来,只剩下了枯枝牡丹,其余的品种几乎都消失了。
施耐庵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一生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发现张士诚后期越来越沉迷于酒色,没有远大目标,他的许多关于强军扩地的建议都被张士诚束之高阁,有些心灰意冷,趁着到便仓探望卞元亨的机会,索性辞官不做,在母亲的老家泰州白驹场花家垛买地置业,隐居下来,专心创作以吴王张士诚起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
没想到几年后,天下形势大变,张士诚竟然被朱元璋打败,被俘后不肯投降,自缢而逝。惊悉这一噩耗的施耐庵,大哭一场,在为张士诚惋惜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后悔作为军师没有为张士诚的事业尽到责任,实在是无能无用。
不久,张士诚的事迁连到了卞元亨和施耐庵。卞元亨因为早就离开吴王张士诚,长期生病,朱元璋怜惜他的军事才华,对他网开一面,不再计较,稍做惩罚,免了卞元亨灭族大祸,后代得以在盐城繁衍生息。
朱元璋早就知道施耐庵的才干,想收为己作,便派施耐庵的同窗好友刘伯温到白驹,召施耐庵入朝为官。不料,施耐庵无意于仕途,婉言谢绝。朱元璋闻讯大怒,将施耐庵关进死牢,等待秋后问斩。幸亏刘伯温念着旧情,多次在朱元璋面前替施耐庵说好话,施耐庵才得以生还。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