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武媚娘秦岭弃异卉 宋单父骊山栽名花

本章节来自于 牡丹传 http://www.lishu123.com/137/137295/
    公元690年,武则天即皇帝位。武则天踌躇满志,仿佛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她做不到的。这不,大冬天的,她要看花。传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也不知那些个花匠是怎么做到的,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花都开了,只有牡丹没有开。(成熟的牡丹催花术到到唐朝中后期才出现。)

    牡丹,长安宫廷禁花,没有人记得它来自哪里,仿佛它本来就是存在于长安的御花园里似的。欣赏牡丹是皇帝的特权,至少在别的地方没有这种花,但却没有一个皇帝特别的重视它。在人们看来,它也只不过是一种比较漂亮的花而已。

    牡丹的不受掌控让武则天非常恼火,传令把上苑的所有的牡丹统统铲除,扔到秦岭之间的山沟沟里。从那以后,长安的皇宫里总会出现一些特别的事情。有说花妖作祟的,也有人说武则天的老熟人王皇后和萧淑妃找她来谈心的。总之这长安城她是呆不下去了,索性迁都洛阳,把洛阳称为神都。

    有人说,牡丹是被武则天贬谪到洛阳去的。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贬谪的目的地通常都是偏远不毛之地,当时比较流行岭南或者巴蜀。而洛阳是李唐的陪都,武则天时代的神都,实在不适合贬谪,如果武则天把牡丹迁到洛阳,只能说明她太喜欢牡丹了,这完全不合逻辑。

    那洛阳的牡丹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说起。

    李隆基是历史上少有的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皇帝。他喜欢蹴鞠,爱打马球。他还精通各色乐器,自创乐曲百余首。他创办了史上第一个戏班子,叫做梨园。他的梨园招收了很多的学员,每当梨园弟子合奏时,有人出一点点差错,他都能立即指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他对舞蹈也很有研究,他创作的《霓裳羽衣舞》是有唐以来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据说他还训练出了伴随音乐节拍跳舞的马儿和大象。

    李隆基还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书法家,擅长八分(楷书的前身)章草,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比唐太宗李世民毫不逊色,他的作品被称为稀世之珍人间瑰宝。除此之外,李隆基对绘画也相当有研究。

    说起绘画,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开唐代画风先河的北齐宫廷画师杨子华。

    杨子华擅长画人物宫苑车马等,在他画马的墙壁上,夜间人们经常会听到马儿的嘶鸣声;展开他的画龙卷轴,就会感到云气扑面而来。因此当时人们都称之为“画圣”,北齐皇帝命令他非有诏不得为外人画。北齐被北周吞并之后他来到了长安,仍旧专门为皇帝作画。在长安他也收了一些贵族子弟做徒弟,最有名的就是阎立本阎立德兄弟了。也就在这时,他找当了作画的新方向:牡丹。杨子华画的牡丹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是宋朝的诗文大家,词坛泰斗。他的书法更是宋四家之首,绘画的造诣也很深厚,他画的墨竹不画竹节,拔地而起,有干云之势,当时称为一绝。据说苏轼也曾想画牡丹,但是画来画去总不满意,最后不得不浩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

    在李隆基的案头,就展开着一幅杨子华的牡丹图。他心驰神往,啧啧称奇。因为他从未见过这么好的画,更没见过这么美的花。他问遍了身边的人,最终一位很老很老的宫女告诉了他武则天时代的那件事。李隆基很开心,他马上派人到秦岭一带去搜寻。

    皇帝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天下人的神经,特别是官员们,尤其是那些削尖了脑袋往上爬的官员。没过多久曹州进牡丹二十箱,唐玄宗龙心大悦,封牡丹为曹国夫人。

    曹州,始设于北周武帝时。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曹州为济阴郡,辖济阴,外黄济阳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单父(单读善)金乡九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济阴郡为曹州。早在很久以前,牡丹的种植已经不仅限于定陶一隅,而是扩展到了曹州的各个角落。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本来无人问津的牡丹,立刻成为贵族们追捧的对象。因应这种需求,大批的牡丹种植者来到洛阳谋生。

    其实自从神龙政变之后,唐朝的首都就已经迁回了长安。但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不足以供应围绕在皇帝周围的庞大人群。武则天以前,长安到中原粮食产区的航道经常得到维护,所以粮食问题不是太明显。经过漫长的武则天时代,航道已经不能再用,所以皇帝不得不跟着粮食走,到洛阳就食,从而落下个逐食皇帝的名声(逐食是古人对逃荒的雅称)。在唐玄宗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十年倒有八年半是在洛阳度过的。进贡的牡丹自然而然是被送到皇帝的所在地洛阳,而那些把种植牡丹作为爱好的人们也涌入了洛阳,把牡丹作为了他们的主业。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比较特别,别家的牡丹不外乎红黄两种颜色,他的牡丹却是五色俱全。他姓宋,字仲儒,来自单父。

    据说舜帝为了纪念他的老师单卷,在单卷居住过的地方筑起一座城,称为单父。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曾经做过单父宰。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他的辖区,看到捕鱼人只取大鱼,把捕到的小鱼都有放回到河里去,感到很是奇怪。捕鱼人告诉孔子说:“我们的官长教导我们说,只有不吃小鱼才能总有大鱼吃。”孔子听了很是赞赏。秦汉时,单父出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

    宋仲儒很快从这些养花人中脱颖而出,人们纷纷向他请教,尊为花师。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连那些达官贵人们也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呼他的乡贯,称作宋单父。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他的本名,我们现在可以查到的关于他的资料也只是显示他姓宋,字仲孺,被称为宋单父。在整个洛阳城,宋单父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许多年后,运粮的航道终于恢复了,李隆基以后就可以长期驻陛长安了。他计划在骊山脚下种植大片的牡丹以方便他就近观赏,于是他从洛阳把宋单父给请了来。宋单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他种下了牡丹万株,每一株牡丹的花色都各不相同。

    牡丹花前,杨贵妃翩翩起舞,跳的是李隆基教她的霓裳羽衣舞。端的是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有花有美人,岂可无诗,醉醺醺的李白被从酒楼里宣召来,挥毫立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平调三首。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好诗啊!既赞了名花又赞了美人,只可惜马屁拍在了马蹄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里,白白胖胖一直是人们的主流审美取向。当然也有些另类的喜好被载入史册:比如说春秋时楚灵王就比较喜欢细腰的人,为了投其所好,宫中多有饿死者,大臣们也经常不敢吃饱饭;再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主刘鋹有个妃子是波斯胡女,长得又黑又胖,刘鋹宠爱得不得了,还给她起个外号叫“媚猪”。然而这都是极少数罢了,

    人们能够记住汉成帝刘骜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有一个叫做赵飞燕皇后,那是一个瘦到一阵风就可以吹走,放在掌心可以跳舞,体重约等于负数的女人。我很怀疑汉成帝最初宠爱赵飞燕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好玩而非什么审美,因为当胖胖的合德妹妹出现的时候,汉成帝毅然而决然的把赵飞燕这个大号玩具甩在了一边,以至于后来因为寂寞无聊做了一些偏离轨道的事情,所以在历史上赵飞燕的名声并不是很好。

    但凡认字的人就都知道“美”是要有个“大”做基础的,失去了这个基础,就会沦为“羔”“羊”。任何以瘦小为审美标准的审美观其背后无非是一种玩弄的心态在作怪。

    一场由南唐后主李煜发起的裹足风潮荼毒华夏一千余年,肇端者李煜生前就受到类似女子裹足之痛的牵机药之苦,死后还要为受害的女子们织一百万双鞋赎罪,也不知现在完工了没。士大夫们在玩弄小脚女人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长于妇人之手(抱歉,一不小心把《大学》里的一句话给改了),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女人带大的。人的秉性通常形成于最初和妈妈(奶奶姥姥或者阿姨等等)相处的日子,也就是俗话说的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三岁看八十。被裹脚女人带大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一种裹脚的思想,他们的癖好不自觉地葬送了华夏的未来,这也就是宋朝以后的历史总给人一种裹脚感觉的原因吧。

    而有着这种裹脚的思想人们或许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因为我们看到从朱明王朝开始就已经把裹脚的思想给制度化,用一种被称为制艺的八股文体把人们的思想紧紧地裹在了四书章句里。这样统治者就可以把人们玩弄于鼓掌之中了。

    把一个名声不大好的非主流美女和一位标准美女相提并论,杨贵妃当然大不乐意,一阵枕头风吹过,谪仙人被谪出了长安,经洛阳一路向东,到齐州(今济南)紫极宫做了一名道士。其实以李白那种狂放不羁的性子,实在不适合拍马屁。

    李白另一次拍马屁同样出名,那是李白刚出道的时候,路过荆州,闻听荆州刺史韩朝宗颇有识人之名,向朝廷推荐了好几个人都受到重用。李白为图晋身,前去拜会韩朝宗,那封拜帖可是大大的有名。先来一个大马屁“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后面一个马屁接一个马屁,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把个韩朝宗吓得都没敢理他这茬。虽然这次拜会以失败而告终,但那份拜帖却流传千古。后来人们在社交场合初识某人时,总会虚伪地说一句:“识荆!识荆!”就是从这儿来的。

    歌舞升平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终于出了大事。这要拜李隆基的大舅哥杨国忠所赐!

    或许是爱屋及乌,李隆基对杨国忠高看一眼,让他做了唐朝的宰相。杨国忠因为裙带关系得来的宰相并不能赢得朝野的广泛尊重,比如说备受李隆基宠爱的番将安禄山就很瞧不起他。因此杨国忠怀恨在心,非要置安禄山于死地不可。为了让李隆基杀掉安禄山,杨国忠费尽心机,逼迫安禄山起兵造反。

    安禄山受李隆基恩宠,身兼三镇节度使,本无心反唐,他的初心不过在范阳做他的土皇帝罢了。然而杨国忠却把他逼上了绝境,手下的一再鼓动使他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于是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起兵反唐。

    当时的大唐太平日久,差不多有两代人没有接触过战争,人们对战争印象往往来自于传诵的诗歌。一个强大的帝国对内是不设防的,军队基本上都部署在边境,所以安禄山遇到的情况往往是望风而降,不过也有一些地方奋起抵抗的,比如说荥阳。

    荥阳太守崔无诐是一位受人们爱戴的好太守,当消息传到荥阳时,崔无诐毅然发布征兵榜文,荥阳的热血儿郎纷纷应召,没多久便已得数万之众。当这些小伙子们一个个盔明甲亮精神抖擞地站立在荥阳城头时,所有人都相信荥阳城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他们将像传诵的诗歌中那样建功当时名垂青史。

    然而叛军的到来却证明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普通百姓和正规军的差距是巨大的,他们空有一腔热情,却不具备军人基本的战斗素养。铺天盖地的敌军看得他们神驰目眩,惊天动地的鼓鼙声让他们心惊胆战,当敌人进攻的号角吹响时,一个个头重脚轻,噗噗通通从城墙上像雨点一样掉了下来。这仗还怎么打?很快荥阳城被叛军所攻占,崔无诐太守被杀害了。

    从范阳到洛阳,安禄山的推进速度和平常行军的速度所差无几,不是望风而降,就是像荥阳那样毫无意义的抵抗,很快叛军攻陷洛阳,昔日的人间天堂瞬间变成了修罗地狱,牡丹客们纷纷逃回了自己的故乡。安禄山在洛阳登基,自称大燕皇帝,而他的行军计划也仅仅止于洛阳,因为再往西,在通往长安的路上矗立着一座关城:潼关!潼关是他不可逾越的屏障。

    镇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老将军。当年的哥舒翰喜欢骑一头白色的骆驼。骆驼给人的感觉总是慢吞吞的,而哥舒翰的白骆驼却可以达到日行五百里的速度,而且耐力特别的好。日行五百里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一匹马可以日行三百里,就可以算是上等的好马了。三国时曹操追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已经是骑兵部队的极限。而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则是不惜跑死无数好马而获得的接力速度——日行八百里,没有军国大事边庭急报是不会轻易动用的。而所谓的日行千里的神驹,只是存在于传说中。

    哥舒翰用兵如神,敌人碰到他往往大败而逃,这一逃乐子可就大了。哥舒翰骑着白骆驼,飞一般追上敌将,把大枪往敌将肩膀上一搭,大喝一声,敌将往往反射性的回头,哥舒翰顺手一枪,刺穿敌将的咽喉,把对方高高挑起,重重的摔在地上。哥舒翰有一个叫做左车的跟班,身手特别的矫健,每到这时,左车就冲上去割下对方的脑袋。两个人兔起鹘落,配合得天衣无缝。

    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因此敌人只要一看到哥舒翰的旗号就躲得远远的。哥舒翰威震西部边陲,只要他的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即便是他离去多年,仍然无人敢于侵犯。在大唐的西部边陲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哥舒翰已经垂垂老矣,一身是病,连骆驼都骑不了,更不要说带兵打仗了。但是唐玄宗李隆基还是把哥舒翰请出来,让他临危受命,担任潼关大帅,给他的兵却非昔日的旧部,而是从附近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哥舒翰看着手上这一堆烂摊子,只能苦笑,出关对敌是绝对没有胜算的,但是依靠潼关的险固,把敌人挡住却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谨守潼关,战局就会逐渐的变得有利起来。

    占领洛阳之后,安禄山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哥舒翰镇守潼关,挡住了他西进的步伐;鲁炅镇守南阳,令其不得南下;张巡守雍丘,使其不能东向;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把他的北归之路生生切断。折腾来折腾去,安禄山所得到的不过是洛阳附近豫西一隅巴掌大的地方而已。安禄山像热锅里的蚂蚁,急的团团乱转,无计可施,让一帮老弱病残屯驻在离潼关不远的陕郡,以为诱敌之计。但是这种小把戏哥舒翰又岂会上当。

    哥舒翰不会上当,但杨国忠会。一心置安禄山于死地的杨国忠一看有机可乘,不断地向李隆基建言催促哥舒翰出兵。李隆基也犯了嘀咕:“这个哥舒翰怎么回事?随便耍几下把安禄山捉来不就得了?”催命的圣旨一道接着一道,把哥舒翰逼上了绝路!出关迎敌固然胜算渺茫,抗旨不尊更是死路一条。哥舒翰只得硬着头皮带兵出关,很快就中了敌军的埋伏,二十万大军只剩下八千。好不容易逃回潼关的哥舒翰还没来得及重新布置防守,就被部下绑着投降了安禄山。安禄山占领了潼关,长安唾手可得,但是他并没有急着进入长安。李隆基待他天高地厚,如果没有杨国忠逼他,他便不会造反,至少在李隆基有生之年不会,但是造化弄人。现在胜券在握,所以他一点也不着急,他不想过分的逼迫李隆基。一直等到十天以后,李隆基去的远了,安禄山才进驻长安,并没有对李隆基采取任何的追击措施,所以李隆基才能安然入蜀。

    李隆基急急忙忙逃出了长安城,路上又发生了一些变故,把平定祸乱的重任交给太子李亨,他自己则带着随从逃往西蜀。当李隆基走到剑门关时,一个小道士早在那里迎接他多时了。看到这个小道士,李隆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小道士是谁?还得从李隆基早年好道说起。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邨童的小说牡丹传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牡丹传最新章节牡丹传全文阅读牡丹传5200牡丹传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邨童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